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122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41.
根据以往多年及近期对西双版纳甲壳动物包括介形类,枝角类,挠足类,陆生等足类,虾类,蟹类等的研究结果,将其种类组成,地理分布及区系特点予以分析探讨,指明该地区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应归入南亚-东南亚亚区中的印支-巽他分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占应为一个独立的小区。  相似文献   
142.
以100只东方蝾螈早期胚胎为材料,用SEM和TEM对瓶状细胞形态结构和除去瓶状细胞的胚胎进行观察,去除瓶状细胞后,胚胎的原肠形成不会中断,外包和内卷仍能正常进行,并可以发育成幼螈,但有部分胚胎原肠前端缺失,长期培养的蝾螈胚对针刺激有反应,幼虫阶段中自由活动,我们的结论是:1)东方蝾螈原肠胚的瓶状细胞除了原肠前端存在外,还有部分瓶状细胞与原肠长轴垂直,从力学角度推断瓶状细胞在原肠形成过程中不起主要作  相似文献   
143.
探索了蓝色染料(Cibacron Blue F3G-A)亲和分离中华眼镜蛇心脏毒素的可能性。采用环氧基活化法制备蓝色染料亲和介质,中性条件下提取眼镜蛇粗毒中的心脏毒素。Tricine系统SDS-PAGE多肽电泳和Lowry法蛋白定量分析纯化效果,发现蓝色染料琼脂糖一步纯化中华眼镜蛇心脏毒素的纯度达到84%,结合量为6.9mg/ml介质。这是首次利用小分子亲和配基纯化心脏毒素。与生物大分子配基相比,活性染料分子具有价格便宜,易于合成,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和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4.
1998年在江苏丰县系统调查了棉田和玉米田中第三、四代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两种寄主田内棉铃虫种群的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结果表明,棉铃虫卵峰期至4龄幼虫高峰期的历期在玉米田要比棉田快4d,并以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的发育最快.两类寄主田内平均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产卵于玉米抽雄扬花期时,其卵至6龄幼虫的存活率比产在其它阶段玉米上的存活率高.在江苏棉区目前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下,玉米田第三代棉铃虫是棉田第四代棉铃虫的重要虫源.  相似文献   
145.
玉米种质资源抗弯孢菌叶斑病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近年弯孢菌叶斑病日益严重的发生趋势,对1698份玉米种质(自交系、群体、杂交种以及特殊材料)进行了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种质抗性较引进种质抗性好;不同省份所供种质抗性存在差异,北京、四川、广西种质总体抗性较好;在新选育的自交系中,鉴定出12份高抗材料;在当前培育的杂交种中,有22份高抗或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在相同核基因、不同细胞质种质间无差异;玉米抗大斑病基因对抗弯孢菌叶斑病无效.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测定人工饲养条件下104只健康恒河猴的血液学、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青幼年组∶3~4岁,成年组∶5~10岁,老年组∶11~25岁)恒河猴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及分析非麻醉状态下健康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正常值.结果血液学值中较明显低 (P<0.05) 的项目为MED.血液生化值中♀猴比♂猴明显低 (P<0.01)的项目有ALT、ALP、GGT、CHOL、APOA、HDL、LDL、P3+、BUN,较明显低 (P<0.05) 的项目为ALB.较明显高 (P<0.05) 的项目为UA.各年龄组之间的分析如下:血液学值中RDW值为青幼年组比成年组及老年组均明显低(P<0.01),MEDIAN值为成年组比青幼年组较明显高 (P<0.05),血液生化值中青幼年组比成年组及老年组均明显高 (P<0.01)的项目有ALT、ALP、GGT、P3+,青幼年组比成年组明显高(P<0.01)的项目为BUN、ALP、AST、,青幼年组比老年组明显高(P<0.01)的项目为CK、TF;成年组比老年组明显低(P<0.01)的项目为CREAT,较明显低 (P<0.05) 的为TRIG.结论本文建立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健康恒河猴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正常指标,并讨论了年龄、性别对其正常指标的影响,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7.
滇产草果的精油成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滇产16个草果(Amomumtsao-ko)样品,测定了干果及茎叶的精油含量。干果的精油含量在1.56%~1.74%之间,茎叶的精油含量为0.085%~0.11%。从它们的精油中鉴定了近80种化学成分,主要是1,8-桉油素、柠檬醛、香叶醇、反-2-十一烯醛、2-癸烯醛、β-蒎烯等  相似文献   
148.
挖掘与稻米蒸煮品质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分析候选基因,并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改良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可有效提升稻米的口感。以籼稻华占(Huazhan, HZ)、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由其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为实验材料,测定成熟期稻米的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胶稠度(gel consistency, GC)和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 AC)。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6个与稻米蒸煮品质相关的QTLs (糊化温度相关位点1个、胶稠度相关位点13个、直链淀粉含量相关位点12个),其中最高奇数的可能性(likelihood of odd, LOD)值达30.2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分析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发现6个基因在双亲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推测LOC_Os04g20270LOC_Os11g40100的高表达可能会极大地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而LOC_Os01g04920LOC_Os02g17500的高表达以及LOC_Os03g02650LOC_Os05g25840的低表达有助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这些结果为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分子基础,并为揭示稻米蒸煮品质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49.
云南虫生真菌粉棒束孢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云南粉棒束孢8个当地居群和蝙蝠蛾拟青霉2个当地居群进行ITS测序和RAPD扩增分析,结合Gen Bank中相关序列,对粉棒束孢开展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及其种内分化研究。共获得大范围内地理距离远的6个居群共97条粉棒束孢ITS序列,共有3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546和总核苷酸多样性Pi=0.00276,显示粉棒束孢在物种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云南粉棒束孢共37条序列,有14种单倍型(10种为云南特有),具有较高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Hd=0.659,Pi=0.00274);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云南粉棒束孢单倍型类型丰富,遗传多样性高,暗示云南为粉棒束孢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ITS序列分析表明,云南当地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51.95%;RAPD分析表明,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5547,基因流Nm=0.4014;说明云南当地居群粉棒束孢分化剧烈。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研究表明,粉棒束孢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表明粉棒束孢经历过近期居群扩张。结合单倍型聚类和网状分支分析,表明Hap 19为扩张建群单倍型,但原始祖先单倍型(Hap 1)依然是粉棒束孢居群中最优势单倍型(频率为48.45%),表明粉棒束孢并不存在明显的因地理原因造成的生殖隔离。值得重视的是,通过ITS单倍型和RAPD分析,支持将蝙蝠蛾拟青霉作为粉棒束孢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15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产自国内外4个地区的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4个产地13批次丁香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匹配度均高于75),其中,主要成分含量排名前两位的均为丁香酚、(-)-α-芹子烯,排名第三位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顺式-α-没药烯(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平均为3.75%)、罗勒烯(中国广东,平均为4.21%)、亚麻三烯(中国广西,平均为3.74%)、丁香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平均为3.60%)。表明同一产地的丁香挥发性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丁香产地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既可以将4个产地的丁香很好地区分开来,又能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采用HS-SPME-GC-MS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法,能有效区分4个产地的丁香,该方法可作为丁香产地的鉴别方法,也为进一步比较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及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