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3篇
  免费   964篇
  国内免费   217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333篇
  2021年   600篇
  2020年   466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442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479篇
  2015年   709篇
  2014年   845篇
  2013年   941篇
  2012年   1069篇
  2011年   980篇
  2010年   654篇
  2009年   657篇
  2008年   730篇
  2007年   656篇
  2006年   551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2.
目的:旨在探索Ⅰ型日本乙型脑炎病毒传代致弱后基因组突变NS2A-C60A对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对传代致弱及原始乙脑毒株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结构预测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ting(WB)确定了目标研究位点NS2A-C60A;然后使用反向遗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拯救了包含NS2A-C60A单点突变的病毒株;最后利用噬斑形态观察、生长曲线、双萤光素酶分析,WB以及炎性因子检测和动物实验研究了该单点突变对于乙脑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首次研究发现Ⅰ型乙脑病毒传代致弱会导致NS1'蛋白表达的显著下降以及可能的相关位点NS2A-C60A,并成功拯救获得了NS2A-C60A单点突变毒株rJEV-C60A,研究发现NS2A-C60A突变对乙脑病毒的生长特性及噬斑形成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显著降低乙脑病毒NS1'蛋白的表达,并且该位点突变能够轻微阻碍乙脑病毒对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抑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NS2A-C60A点突变病毒与原毒株具有相似的神经毒力,说明该位点突变不是影响乙脑病毒毒力致弱的关键位点。结论:新发现的NS2A-C60A位点突变能够显著减少乙脑病毒NS1'蛋白的表达,但是对其增殖、诱导炎症及神经毒力等生物学特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3.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观察大鼠胃G细胞、D细胞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人参对胃G细胞、D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活性的影响。用细胞显微分光光度计检测了服用人参的G细胞、D细胞免疫反应阳性面积及光密度。检测结果表明,人参能使大鼠胃G细胞、D细胞增大,增加G细胞中胃泌素的含量和D细胞中生长抑素的含量。本文的结果提示,人参对大鼠胃G细胞和D细胞的形态及分泌活动有调节性影响。  相似文献   
94.
本文描述了在中国江西、湖南及广东三省发现的华溪蟹属Sinopotmon三个新种:不等叶华溪蟹S.unaequum,sp.nov.,双叶华溪蟹S.bilobatum sp.nov.及南岭华溪蟹S.nanlingense SD.nov.  相似文献   
95.
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叶螨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各自生态位宽度较大。两种叶螨的时动空间生态位与各自种群消长曲线相一致,显示了它们对资源有相似要求以及“逐步扩散整树危害”的取食危害方式。它们的生态位分离表现在叶片正、反面及叶片反面的某些小“领域”上。苹果全爪螨更喜欢分布在树冠上层和外层。统计和模糊分析都表明草蛉和小花螨与两种叶螨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域性较强,捕食螨与叶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而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天敌与叶螨间的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天敌食谱生态位宽度结合分析有助于合理评价天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6.
大红袍中单宁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红袍中分离出5个单宁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epicatechin(?),procyanidin B-1(?),procyanidin B-2(?),procyanidin B-5(4)和 procyanidin C-1(5).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7.
 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经1μmol/L视黄酸和或2.5μmol/L亚硒酸钠处理后,膜上纤维连接蛋白沉着量逐日上升,且较相应天数的对照组细胞增加,而甲胎蛋白分泌量和~3H-TdR参入率被明显抑制。视黄酸和亚硒酸钠同时处理的联合组作用强度接近于两者单独使用时作用强度的加和。对以上结果和视黄酸及亚硒酸钠使肝癌细胞接触抑制恢复及表型逆转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8.
Chlamydiae have evolved a biphasic life cycle to facilitate their survival in two discontinuous habitats. The unique growth cycle is represented by two alternating forms of the organism, the elementary body and the reticulate body. Chlamydiae have an absolute nutritional dependency on the host cell to provide ribonucleoside triphosphates and other essential intermediates of metabolism.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pleiotropic effects of the purine antimetabolite 6-thioguanine on chlamydial replication. In order to display cytotoxicity, 6-thioguanine must first be converted to the nucleotide level by the host cell enzyme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 Our results show that 6-thioguanine is an effective inhibitor of chlamydial growth with either wild-type or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deficient cell lines as the host. Interestingly, the mechanism of 6-thioguanine-induced inhibition of chlamydial growth is different depending on which cell line is used. With wild-type cells as the host, the cytotoxic effects of 6-thioguanine on chlamydial growth are relatively fast and irreversibl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cytotoxicity likely results from the combined effect of starving chlamydiae for purine ribonucleotides and incorporation of host-derived 6-thioguanine-containing nucleotides into chlamydial nucleic acids. With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deficient cells as the host, 6-thioguanine must be present at the start of the chlamydial infection cycle to be effective and the growth inhibition is reversible upon removal of the antimetabolit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deficient cells, the free base 6-thioguanine may inhibi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lementary bodies to reticulate bodies. With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deficient cells as the host, 6-thioguanine was used as a selective agent in culture to isolate a Chlamydia trachomatis isolate resistant to the effects of the drug. This drug resistant C. trachomatis isolate was completely resistant to 6-thioguanine in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deficient cells; however, it displayed wildtype sensitivity to 6-thioguanine when cultured in wild-type host cells.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