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1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233篇
  26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432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8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细胞粘附分子(CAM)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传导信息,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主要的CAM分子之一,可表达于活化的细胞,内皮细胞等。人膜是母体与胚胎滋养层直接接触的特殊组织、已发现蜕膜细胞在着床过程中参与了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对着床期ICAM1在蜕膜细胞表达的动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着床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EC/DC)细胞ICAM1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对比性分析。结果发现,ICAM1在着床期PBLC及EC/DC中的表达均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Tab.1;Figs.1&2)。ICAM1在PBLC中的表达于妊娠第一天(D1)即开始降低,D2降至最低;与此不同,ICAM1在EC/DC中的表达于D2开始降低,D4降至最低,D5开始恢复,但尚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ICAM1在蜕膜局部的表达调节方式不同于外周血;ICAM1表达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蜕膜细胞均代表着活化的功能性细胞,这些细胞表面ICAM  相似文献   
62.
离子注入技术是将某种元素的原子进行电离,并使其在电场中加速,在获得较高的速度后射入固体材料表面。在离子注入过程中,被电离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离子靠着本身获得的动能进入基体表面,在表层中运动的离子与基体原子作用损失能量后在一定的位置停留下来。该技术自60年代问世以来,主要用于材料改性等方面。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将其用于农作物育种方面的研究,大大拓宽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领域。所用实验材料的基因及表现型见Tab3,我们将氢离子(E=35MeV)注入处于胚胎发育后期的家蚕卵内(Tab1),观察其对家蚕形态及遗传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家蚕胚胎发育的已4期注入氢离子,其半致死剂量LD50为1x1010~1x1011cm2这一区间之内;当剂量达到1x1012cm2时,已全部致死(Fig.1&Tab.2);(2)注入氢离子能够使家蚕在第1腹节上产生褐斑(Fig.2)的频率增高。并首次观察到因注入氢离子而导致家蚕出现非成对的褐斑(Fig.3&Tab.4)。(3)在氢离子注入剂量为1x1010cm2时,能够诱变产生大量的嵌合体家蚕,并且诱变频率高达38.5%(Fig.4&Tab.5),这样高的  相似文献   
63.
本研究以兔为实验材料,对细胞核移植过程中显微操作、电融合、电活化以及移核胚的培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兔进行PMSGhCG超数排卵,收集成熟卵母细胞和16细胞胚;后者经胰蛋白酶消化,去除胶膜和透明带,在不含Ca2+、Mg2+的分离液中分成单个卵裂球;然后,分别对两者做CB预处理;首次尝试采用Wiladsen法,去除卵母细胞核、并将单个卵裂球注入透明带,同时、与McGrathSolter法进行比较;通过电融合使供体核进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内;将所得移核胚在体外或在中间受体内培养并观察。结果表明:一、Wiladsen法与McGrathSolter法比较,核移植操作的成功率及以后的电融合率均无明显差异(Tab.1)。相对于后者,Wiladsen法更简便、易于掌握并提高去核率。二、hCG超排注射后13~15h,观察卵母细胞发现:其中,678%保留有第一极体。此时的卵子若去除1/3胞质量,去核率可以达到583%。若推迟去核时间,笫一极体退化,失去去核标志。三、比较不同电脉冲条件,发现强度为063kv/cm,持续160μs的一次电脉冲可获较高移核胚的融合率(70.8%)(Tab.2);并可使611%的成熟  相似文献   
64.
报道采自长白山地区蚱属昆虫一新种,长白山蚱Tetrix changbai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65.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作为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不是国际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对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决策以及各国的自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在研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等级?在实践中,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与国际流行的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接轨,我们提出来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为“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我们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对于不同生物类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一等;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作为“个体”对待。  相似文献   
66.
从以富含纤维蛋白的血凝块为食物的棕尾别麻蝇幼虫肠道浸提液中分离纯化出3种具有溶纤活性的蛋白酶,分别命名为BPGFP1,BPGFP2和BPGFP3。其中,BPGFP1由两个分子量分别为32000和30000的亚基组成。BPGFP2和BPGFP3均为单体,分子量分别为40000和28000。这三种蛋白酶具有相似的底物特异性和抑制剂特性。三种蛋白酶均能降解溶纤活性蛋白酶的特异底物纤维蛋白,Chromzym,P,Chromzym UK和S-2288。三种酶还能够强烈降解类胰蛋白酶专一底物Bz-Phe-Val Arg NA,cBz Gly-Pro-Arg NA,Bz-Pro-Phe-Arg NA和Bz-Val-Gly-Arg NA.PMSF,STI,LBTI和SBBI能够对三种蛋白酶活怀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三种溶纤活性蛋白酶均在pH9.0-10.0范围内表现出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67.
25~30℃和30 μmol m~(-2)s~(-1)光下培养的黄瓜幼苗,在黑暗下经 1~7℃处理24h或5℃处理24~72h,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受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抑制部位主要在PSⅡ氧化侧;随温度的降低和时间的延长,抑制部位可发展至PSⅡ及之后的电子递体上,但尚未影响PSⅠ的活性。160μmol m~(-2)s~(-1)的光强加重低温对电子传递活性的抑制,光强越高,则加重的程度越高;抑制部位从PSⅡ氧化侧发展至PSⅡ反应中心以及PSⅠ。  相似文献   
68.
By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partial digestion of cell wall and selective extraction,we examined the cytoskeleton of wheat yong leaf cell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 3-dimensional cytoskeletal system,showing some new features,was observed.The cortical network located beneath the cross wall was an anastomosing organization.The association of nucleus with the cell wall by some skeletal filaments was also found.It is notice able that there were cytoskeletal filaments,which passed through cell wall and connected together with cytoskeletal arrays of adjacent cells,Thus,it is possible that an integral skeletal network existed within the yong leaf tissue of wheat.  相似文献   
6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农药污染对水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Denitrfying bacteria,DNB)种群数量及其反硝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稻田土壤、黄松稻田土壤和红壤稻田土的DNB种群数量范围分别为59.04×104~157.59×104、42.89×104~108.97×104和32.14×104~75.30×104cfu·g-1,稻田土DNB种群数量和土壤NO3^-的消耗量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在1kg干土中加入1mg丁草胺或呋喃丹,能刺激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在1kg干土中加入5mg多菌灵、10mg丁草胺或呋喃丹,对DNB的生长及其反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丁草胺和呋喃丹施后7d,多菌灵施后14d,对水稻田土壤的DNB种群数量和反硝化活性抑制作用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轻,最后呈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0.
菊芋类金属硫蛋白基因htMT2的克隆及其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菊芋 (HelianthustuberosusL .)块茎cDNA文库中得到了一个新的植物类金属硫蛋白基因htMT2的cDNA序列 ,全长 5 0 9bp ,包括 2 4 0bp的开放阅读框、6 2bp的 5′端非翻译区、2 0 7bp的 3′端非翻译区。通过PCR获得了 2个htMT2编码区的部分基因组片段htMTG_1及htMTG_2 ,长度分别为 986bp和 982bp。分析表明两个基因组片段均包含 3个外显子及 2个内含子 ,编码一个由 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与从htMT2推测的多肽完全一致 ,该多肽具有植物类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 ,N端及C端结构域富含Cys ,分别具有 8个和 7个Cys残基 ,上述两个结构域被一个无Cys的中间区分开。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htMT2在菊芋基因组中以小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htMT2在叶片、叶柄、茎及块茎中均有表达 ,在茎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 ,但在根中未检测到杂交信号。经Cu2 处理后 ,htMT2在茎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与其他 2型金属硫蛋白的序列同源性比较及htMT2对金属离子处理的反应均表明 ,htMT2是一种新的植物类金属硫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