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346篇 |
免费 | 3448篇 |
国内免费 | 14963篇 |
专业分类
407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8篇 |
2023年 | 954篇 |
2022年 | 1433篇 |
2021年 | 1428篇 |
2020年 | 1493篇 |
2019年 | 1647篇 |
2018年 | 1078篇 |
2017年 | 1131篇 |
2016年 | 1070篇 |
2015年 | 1462篇 |
2014年 | 2110篇 |
2013年 | 1777篇 |
2012年 | 2527篇 |
2011年 | 2555篇 |
2010年 | 2095篇 |
2009年 | 2207篇 |
2008年 | 2417篇 |
2007年 | 2229篇 |
2006年 | 2040篇 |
2005年 | 1669篇 |
2004年 | 1344篇 |
2003年 | 1069篇 |
2002年 | 954篇 |
2001年 | 866篇 |
2000年 | 824篇 |
1999年 | 524篇 |
1998年 | 269篇 |
1997年 | 149篇 |
1996年 | 149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97篇 |
1993年 | 92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52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4篇 |
1964年 | 13篇 |
1963年 | 12篇 |
1957年 | 14篇 |
1953年 | 13篇 |
1950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DNA池技术研究猪GH基因启动子序列的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猪GH基因启动子区序列的多态性,期望筛选出对猪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的SNP位点,为地方猪种的选育及选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大约克、可乐猪、香猪和黔北黑猪为试验对象,构建品种DNA池,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猪GH基因启动子区-856~+171片段共1 027bp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结果:除香猪外,在其他3个猪种5'-端侧翼序列发现5个SNP位点:C22T、A- 26T、G- 219A、T- 385A和C-391T,并且在大约克GH基因启动子区-640处发现了一个12bp碱基序列(GGCAAAGTGTAG)的缺失.结论:DNA池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能够很好的筛选SNP位点,本研究采用该技术在猪GH基因启动子区- 856~+171片段检测到了5个SNP位点. 相似文献
12.
5种光合细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及优良农用融合子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光合细菌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sphaeroides)、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嗜酸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dnasacidophila)、深红红螺菌(Rhodospirarubrum)、万尼氏红微菌(Rhodomocrobiumvannielii),经溶菌酶(3mg/L)处理50min后,获得了它们的菌体形成的原生质体,其再生率分别为80%、71%、82%、61%、74%.取等量的亲本菌株在35%的PEG(MW6000)诱导下两两融合5min,共10种组合.其融合率为球×沼2.5×10-4、球×嗜2.1×10-4、球×深2.0×10-4、球×万2.1×10-4、沼×嗜2.8×10-4、沼×深2.4×10-4、沼×万2.6×10-4、嗜×深2.0×10-4、嗜×万2.3×10-4、深×万2.4×10-4.经影印法鉴定:形成的融合子可以分别生长于以相应的有机物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所有融合子体积均相当于两亲本株体积之和,融合子菌落形态特征介于两亲本株之间.从中随机挑选100个融合子,以辣椒苗作为靶标植物,从上述融合子中筛选到了1株具有显著促进作物生长、提高抗病性的融合子. 相似文献
13.
HE Xiaolin LIU Xinqi ZENG Zonghao LI Hongmin WANG Miao ZHANG Ying WANG Dacheng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2000,43(1):39-46
BmK M4 is a neutral neurotoxin in the BmK toxin series.It is medially toxic and belongs to group III α-toxins.The purified sample was crystallized in rhombic space group P61.Using an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BmK M4 was revealed by molecular replacement at 0.20 nm resolution.The model was refined.The final crystallographic R factor was 0.142 and the free R factor was 0.173.The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is 0.001 5 nm for the bond length and 1.753°for the bond angles.64 water molecules were added to the asymmetric unit.The refined structure showed an unusual non-prolyl cis peptide bond at residue 10.The structure was compared with group II α-toxin BmK M8 (an acidic,weak toxin).The potential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cis peptide bond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细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odel,简称CA模型)是一种能够表现系统复杂行为的模拟方法,适于研究植物群落时空动态过程.本文利用CA模型,模拟具有化感作用的外来种入侵原有物种所构成植被的过程.模型由产生化感物质的外来种和两个对化感物质敏感性不同的本地种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群落,利用化感物质作用下受体物种生物活性响应模型及种子扩散负指数分布模型,模拟外来杂草和本地种分布格局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外来种可成功地完全入侵由两个对化感物质敏感的本地种构成的群落空间,但对于由对化感物质敏感的一个本地种及对化感物质具有抗性的另一个本地种构成的群落,外来种只能够与本地种共存. 相似文献
15.
16.
本研究以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研究对象,在进一步验证该群体性别组成的基础上,分析壳长组成与性别比例之间关系,探讨该群体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之间关系;同时以单鞭毛精子为参照,分析比较双鞭毛精子的形态特征,以期为我国河蚬的性别发生及生殖适应策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沅江鼎城段河蚬(n = 770)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最小性成熟壳长分别为2.92 mm、5.66 mm和5.30 mm。697只性成熟河蚬中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的比例近似1︰1︰6。雌雄同体的平均壳长[(22.55 ± 0.33)mm,n = 517]显著大于雄性[(20.44 ± 1.03)mm,n = 95]和雌性[(19.79 ± 0.99)mm,n = 85](P < 0.05),但雄性与雌性的平均壳长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河蚬可以产生单鞭毛和双鞭毛两种类型的精子,单鞭毛精子头长范围4.93 ~ 21.79 μm,平均值(14.27 ± 0.82)μm(n = 30),双鞭毛精子头长范围10.29 ~ 22.04 μm,平均值(15.62 ± 0.62)μm(n = 26)。单、双鞭毛精子头长差异不显著(P > 0.05)。双鞭毛精子(n = 26)长尾的平均长度[(38.07 ± 1.44)μm]显著大于其短尾[(31.08 ± 1.60)μm]和单鞭毛精子(n = 30)尾部长度[(30.15 ± 1.75)μm](P < 0.01),但其短尾与单鞭毛精子的尾部平均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果表明:湖南沅江鼎城段河蚬为雄性先熟,且可能存在雄性和(或)雌性向雌雄同体转换现象。河蚬具有单鞭毛型和双鞭毛型2种类型的精子,且双鞭毛精子的2个尾部不等长。同域共存河蚬的单鞭毛与双鞭毛精子在运动及受精能力方面的差异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 ± 0.8)mm,尾长[(41.8 ± 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 ± 0.55)mm,脑颅高(4.75 ± 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 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 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 ~ 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是我国南方山区常见的杂食性鸟类。为探明其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现状,采用线粒体Cyt b基因和7个核基因非编码区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和江西五省(自治区)的栗背短脚鹎11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所获得的Cyt b基因866 bp和7个核基因内含子序列6 808 bp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Cyt b基因中,共检测到37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35.6%,推测这些共享单倍型可能属于祖先单倍型。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79.77%)。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分析结果均支持栗背短脚鹎种群可能曾经历过种群扩张现象。基于7个核基因内含子联合序列的贝叶斯天际线(BSP)分析,推断其种群在大约5.3 ~ 3.7百万年前(Mya)和约0.7 ~ 0.3百万年前(Mya)发生过扩张。基于Cyt b基因的贝叶斯系统发育分析,11个地理种群共分为两支,一支为海南猴猕岭地理种群,属指名亚种(H. c. castanonotus),其他10个地理种群聚为另一支,属H. c. canipennis亚种,并且后者尚未形成显著的地理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分析也获得相似的结果。本研究所用分子数据基本支持两个亚种的分化,对于存在争议的广西南部分布的指名亚种,其分子数据与形态学亚种归属不一致,有待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Gravistimulation was investigated as a potential and unwanted componen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n plants. Using both seedlings and mature sunflower plants, two situations are described where gravistimulation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outcome of an experiment not initially designed to include this parameter. The number of adventitious roots formed in derooted seedings decreased when the tops of the plants were allowed to bend over under their own weight, and the effect correlated positively with the rate of ethylene production by non-vertical stems. In droughted mature plants, and increase in leaf and stem ethylene caused by water stress was supplemented by additional ethylene produced in the lower halves of stems. Drought had caused these stem tissues to wilt, become gravistimulated, and thus produce more ethylene. Other situations in which gravistimulated ethylene production and its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are likely to be complicating factors in experiments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procedures that unnecessarily place experimental material in non-vertical orientations should be avoided. 相似文献
20.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越冬田鼠每年可繁殖3胎,第1胎幼仔生于4月下旬到6月上旬,第2胎幼仔生于5月中旬到7月上旬,第3胎幼仔生于6月中旬到7月下旬。种群上升年份(1987)各胎幼仔出生高峰比1988年的提前10天左右。1987年越冬鼠第1胎集中,如4月下半月,1987年怀孕率为100%,而1988年只有44.44%。6月上半月以前越冬鼠为种群繁殖的主体,而后被当年生鼠所取代。从4月下半月到9月上半月共出生4批同龄群。K1和K2组生长发育旺盛,当年就参加种群繁殖,可怀孕1—3胎。K3组生长发育较慢,当年并不性成熟,越冬后性成熟成为种群越冬鼠的主体。K4出生晚,数量少,很少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而成为种群的无用或潜在的繁殖力量。本文还发现越冬鼠的平均胎仔数显著高于当年鼠:种群上升年份越冬鼠平均胎仔数高于种群下降年份,而当年生鼠的平均胎仔数年度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