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70篇
  免费   2054篇
  国内免费   1884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676篇
  2021年   1326篇
  2020年   937篇
  2019年   1088篇
  2018年   1074篇
  2017年   793篇
  2016年   1123篇
  2015年   1542篇
  2014年   1807篇
  2013年   1962篇
  2012年   2345篇
  2011年   2006篇
  2010年   1238篇
  2009年   1069篇
  2008年   1276篇
  2007年   1121篇
  2006年   960篇
  2005年   847篇
  2004年   733篇
  2003年   658篇
  2002年   573篇
  2001年   491篇
  2000年   424篇
  1999年   414篇
  1998年   258篇
  1997年   272篇
  1996年   258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210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9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湘北烟区烟青虫发生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见平  汪明达 《昆虫知识》1994,31(3):153-155
烟青虫在湘北烟区1年发生5代,第一至四代危害烟草,第五代在其他作物上取食。自然条件下,世代重叠比较明显,幼虫发生与危害最大的是第一代,危害时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下旬,同时,还得出了烟青虫各代的发生期、历期及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相似文献   
182.
野生大豆种子蛋白含量差异的生理及结构基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蛋白及酰脲含量测定等技术,对高蛋白含量(50.7% )的50359 和低蛋白含量(40.8% )的50305 两个野生大豆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贮藏蛋白积累的速率、蛋白组分合成的起始时间、蛋白体发育的进程以及幼茎的酰脲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大豆50359的高蛋白含量是与其种子发育过程中较高的植株酰脲含量、较早较快的贮藏蛋白合成及积累速率,液泡中高效的蛋白贮藏方式以及蛋白体在子叶细胞中占有较大体积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3.
用饲喂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的放射性前体[3 H]-Phe、[3 H]-尿嘧啶和[3 H]-胸腺嘧啶证实了油菜素内酯(BR)能促进绿豆上胚轴的生长和蛋白质、RNA 及DNA 的合成。用蛋白质和核酸合成抑制剂(CH、Act.D、5-Fu)进一步探讨它们对上胚轴伸长的抑制作用与蛋白质、RNA、DNA 和m RNA 合成之间的关系。证明了上胚轴的伸长依赖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尤其是依赖于m RNA 的合成。说明BR是在转录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上胚轴的伸长  相似文献   
184.
通过种间杂交和连续置换回交,选育出具有轮生狗尾草(S,verticillata(L.)Beauv.)细胞质的谷子(Setariaitalica(L.)Beauv.)核质杂种,以带有上位基因Rf的显性核不育植株为父本与此核质杂种杂交,已将显性核不育基因导入轮生狗尾草细胞质中,从其分离后代中选出了具有显性核不育基因的新核质杂种,为谷子的三系选育和细胞质研究创造了新工具,也为核互作杂优利用增加了核质互作优势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5.
通过酶学手段在β-内酰胺酶启动子间隔序列中造成C-17的缺失突变,以氨苄青霉素为底物,检测突变前后β-内酰胺酶活力变化,并作了细菌的Amp耐受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C-17的缺失突变使启动子强度增加约60%,含有突变启动子的细菌对Amp的抗性明显增强,突变体生长的半抑制浓度为280μg/ml,而在此浓度下野生型菌体吸光度只有突变体的50%左右,对启动子强度增加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6.
Zn对细胞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扫描质子微探针和同步辐射x荧光分析技术测定了细胞中元素的分布和组成,为确定Zn是细胞结构成分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用上述核技术结合有关生化指标,分析测定了正常和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中Fe,Zn和丙二醛、SH基含量变化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细胞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时,Fe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同步增高,而Zn含量和SH基量则降低.给细胞补充Zn后,提高了细胞质膜中的Zn含量,SH基量也随之增加,同时丙二醛量降低.提示Zn保护细胞完整性的作用机理之一是控制脂质过氧化作用.Zn可保护膜蛋白的SH基,减少和阻止被Fe所催化的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87.
采用光亲和技术检测了血管活性肠多肽(VIP)与核苷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VIP可以特异性结合同位素标记的GTP,还发现未标记的GTP以及其它三磷酸核苷抑制这种结合,这意味着VIP与上述三磷酸核苷之间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可逆性的结合反应.发现低浓度的GDP,GMP不但不抑制VIP与同位素标记GTP的结合反应,反而增强这种结合.联系到其它研究者关于GTP影响VIP与其受体结合反应的结果,可认为VIP能可逆性地连接一种三磷酸核苷,这种连接受反应系统中不同核苷酸比例影响,通过这种连接来调节VIP与其受体之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8.
豌豆种子发育过程中DNA和RN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结果表明:豌豆种子发育过程中单粒鲜重、DNA和RNA含量都随开花后日数增加而增加。其中豌豆开花第21天,RNA含量达最高峰,拖尾现象消失而趋于单一带区,DNA的迁移率也降到最低,从而确定出豌豆开花后第21天是基因转录活动降低的转折点,为种子蛋白质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9.
沈阳西部污灌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刘海玲,张丽珊,姚家彪,于殿臣,朱岩,可夫,姜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AnalysisofOrganicPollutantsinIrrigatedsewageInWesternShenyang....  相似文献   
190.
We investigated the polymorphic second exon of the HLA-DPB1 and HLA-DRB1 genes, using in vitro DNA amplificatio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oligonucleotide hybridization in 136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pauciarticular juvenile chronic arthritis (EOPA-JCA) and 199 healthy controls. The analysis of the HLA-DRB1 system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DRB1 alleles are not indifferent with respect to susceptibility to EOPA-JCA. There is a hierarchy of susceptible (DRB1*08, DR5), permissive (DRB1*01), moderately protective (DR2, DRB1*04), and protective (DRB1*07) alleles. In contrast, no hierarchy could be shown for the HLA-DPB1 system. DPB1*0201 was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he relatively frequent alleles DPB1*0402 and DPB1*0401 seem to be indifferent. The associations with DPB1*0201, DR5, and DRB1*08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that is to say they, are not brought about by linkage disequilibrium. The susceptible alleles DPB1*0201 and DR5 show evidence for intera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EOPA-JCA. Interaction seems likely between DPB1*0201 and DRB1*08, DR5 and DRB1*08, or between DR6 and DRB1*08. The strongest interaction exists between DPB1*0201 and a common DQ factor associated with both DR5 and DRB1*08. Finally, we observed a hierarchy among the various marker combinations, wher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OPA-JCA increases with the number of associated markers present in an individual.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SFB217.The data presented here are part of the doctoral thesis of C. Pa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