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78篇
  免费   2700篇
  国内免费   2994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390篇
  2022年   851篇
  2021年   1514篇
  2020年   1172篇
  2019年   1376篇
  2018年   1368篇
  2017年   1004篇
  2016年   1300篇
  2015年   1924篇
  2014年   2289篇
  2013年   2375篇
  2012年   2818篇
  2011年   2456篇
  2010年   1651篇
  2009年   1420篇
  2008年   1568篇
  2007年   1420篇
  2006年   1321篇
  2005年   1121篇
  2004年   984篇
  2003年   957篇
  2002年   807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451篇
  1999年   441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76篇
  1996年   248篇
  1995年   222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71.
基因型和胚龄对小麦未成熟胚离体培养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对34种基因型的小麦未成熟胚在离体培养中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94%的供试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率都可达到80%以上,若排除供体植株环境条件的不同和接种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看来没有根本的差异。愈伤组织分化率因基因型的不同变动在0—60%之间,平均为32.7%。虽然同一基因型的盾片愈伤组织分化率在不同年份中有所不同,但是愈伤组织是否具有再生能力?看来是个稳定的遗传性状。因此小麦未成熟胚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反应和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可能具有不同的遗传基础。本文的结果还表明,虽然最适于培养的未成熟胚的大小为1毫米左右,伹小至0.3毫米的未成熱胚仍能以几乎100%的频率形成愈伤组织,60%左右的愈伤组织能分化出再生檀株,只是所需的时间比1毫米左右的胚较长。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兔形类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本文记述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群中的兔形类化石共3属5种: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sp.nov.,Hypolagus sohreuderi,Ochotona cf.lagrelii,Ochotona minor和Ochotona erythrotis.。对首次发现于亚洲的Pliopentalagus进行了起源和演化方面的探讨;并就华北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常见的Hypolagus作了一些评述。本文指出:Hypolagus—Plio-pentalagus组合已延至早维拉方期;Ochotona lagrelii—Ochotona minor则为已知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76.
贵州普定白岩脚洞石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1989,8(4):335-342
本文对贵州普定白岩脚洞遗址中所获的1220件石片进行了分类观察。根据石片背面石皮的保存情况,疤与疤之间的关系,背疤的受力部位与石片台面的关系等特征,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石核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77.
大布苏的细石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祝安 《人类学学报》1989,8(1):48-58,,T001,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吉林省西部大布苏泡子东岸二级阶地前缘原生黄土状地层中的486件石制品,其中包括8件石器及100多件细石叶。大布苏地点的细石器材料,类型简单,成型的石器少,分布范围有限,可能是一个临时石器加工点。其时代初步定为旧石器时代末期。  相似文献   
78.
Summary The effect ofin situ extraction and elicitor treatment on shikonin production was studied with the suspension cultures of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hikonin concentration of 60 mg/L was achieved by the use of both techniques which was 24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culture, and 65 times higher in terms of shikonin productivity. The host-pathogen effect of elicitor treatment andin situ extraction for product removal were effective for shikoni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79.
A procedure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induction of regenerable calli from immature inflorescence segments of high-tannin cultivars of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Murashige & Skoog's medium with several components altered was utilized for inducing, maintaining, and regenerating the cultures. Embryogenic calli formed at a frequency of 8–70% depending on the genotype. During a ten-month period, 3600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eight genotypes tested. Among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immature inflorescence tested (from differentiation of secondary branch primordia to floret formation) no critical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potential for callusing, embryogenesis or regeneration. Genotypic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pigment production, embryogenic callus formation, shoot differentiation, and in maintenance of regeneration capacity.Abbreviations 2,4-D 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 This is Journal Paper Number 11972 from the Purdue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相似文献   
80.
泥鳅精子入卵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扫描电镜下,泥鳅成熟卵卵膜孔外围呈现完整的左涡旋状结构,受精时精子是顺着涡旋的流线进入卵膜孔。涡旋纹理接近对数螺线。本文分析了真骨鱼类的受精因素,除已知的化学因素外,还存在物理因素。也讨论了泥鳅成熟卵卵膜孔形态形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