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0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45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81.
较大的腹壁缺损需要应用补片修复来缓解腹横筋膜的张力,人工合成补片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张力修补的目的,但它在腹壁外科应用中有诸多的并发症,诸如复发率高,腹腔黏连,肠穿孔导致腹膜炎,侵袭性肠瘘等影响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而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应用在腹壁外科中能解决上述人工合成补片所带来的并发症发挥强大作用且能与周围组织较好的融合,最后改建成宿主自身组织已并在多学科领域中广泛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能参与组织自我修复,并能分化成为多种功能细胞,分泌各种生长因子,在ADM内源性转归过程中可发挥作用。本文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ADM生物补片应用于临床疝修补术中转归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2.
目的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检定用Vero细胞代次的稳定性范围。方法用DMEM培养液将Vero细胞137代连续传至173代,检测其细胞活力,并观察Vero细胞的形态,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参考品进行病毒滴定及热稳定性试验。结果 170代以下Vero细胞形态良好,细胞活力在85%以上,麻疹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热稳定性试验的结果:137~169代Vero细胞活力及原麻疹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热稳定性试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170代以上代次的Vero细胞活力及原麻疹减毒活疫苗热稳定性试验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169代以下Vero细胞为检定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最佳细胞代次。  相似文献   
183.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约20~25nt的小分子核苷酸,在细胞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凋亡、生长、分化和代谢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已知miR-27在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在神经细胞中的表达调节至今仍不清楚。在本研究中,通过mi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分析了miR-27的靶基因,构建了miR-27的真核表达载体,改造了萤火虫荧光素酶和海肾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将miR-27的靶基因Bmi1的3′-UTR融合到报告载体中,转染神经胶质瘤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分析荧光素酶的活性。研究发现miR-27a和miR-27b共同的靶基因主要调节发育过程。MiR-27真核表达载体能产生成熟态的miR-27。MiR-27a、miR-27b或miR-27a和miR-27b联合与Bmi1的3′-UTR的正义序列共转染U343细胞能明显降低萤火虫荧光素酶的活性(分别P0.05,P0.05,P0.01),这提示了Bmi1可能为miR-27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84.
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蛹为替代寄主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技术在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山东等地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生物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柞蚕蛹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时,柞蚕蛹期软化病是繁蜂的主要障碍。通过对利用柞蚕蛹繁蜂时蛹内组织液化后呈粉红色这一未知软化病的典型症状进行病原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C3菌株。经Biolog系统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C3菌株为灵菌(Serratia marcescens),经过柯赫法则检验,确定灵菌C3菌株是导致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的病原菌。描述了繁蜂时柞蚕蛹期灵菌败血病发病期的认别特征。  相似文献   
185.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在当前高职教育理念和产业背景下进行的教学改革。通过分析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进行教改的必要性、依据、理念和特点, 探讨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依托行业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选择、建立独立的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及改革效果及其展望。  相似文献   
186.
酶法细胞破碎技术不仅能提高胞内产物的提取效率、降低能耗,还能减少化学试剂的用量,更有利于环保。主要介绍酶法破碎细菌、真菌、微藻、原生菌类等微生物细胞的研究进展、工业化情况以及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187.
为了研究奶牛HSP70基因的mRNA表达规律和其紧密连锁的3个微卫星标记与耐热性状的相关性,文中在日平均温湿度指数(THI)为86.2(高温期)、70.9(临界高温期)和56.8(适温期)时分别采集10头处于同一泌乳阶段的同龄健康奶牛的尾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析不同条件下奶牛HSP70基因在外周血淋巴细胞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THI升高,HSP70mRNA表达量呈上升趋势,高温期奶牛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mRNA表达丰度极显著高于临界高温期和适温期(P0.01),且与奶牛的耐热指标具有一定的遗传相关,表明HSP70基因可以作为奶牛热应激反应的候选基因。选取23号染色体上与HSP70紧密连锁的3个微卫星标记BMS468、BM1258和BM1815,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其在160头荷斯坦奶牛的遗传变异情况,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初步探索了这3个微卫星座位与奶牛耐热指标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耐热系数、红细胞钾含量及高温期日产奶量下降率的最有利基因型在BMS468基因座和BM1815基因座上,分别为134bp/128bp(P0.05)和186bp/148bp(P0.05);BM1258基因座上,最有利基因型101bp/99bp的高温期日产奶量下降率最低(P0.05)。  相似文献   
188.
腺病毒介导的人巨细胞病毒UL49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表达HCMV UL49 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为抗病毒药物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动物模型。本实验将UL49-GFP基因插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6中,构建重组质粒pDC316-UL49-GFP,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ΔE1,3Cre 通过脂质体介导共转染293 细胞,重组产生腺病毒Ad-UL49-GFP, 经PCR和Western Blot鉴定正确后,大量扩增、纯化,制备高滴度重组腺病毒。纯化腺病毒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通过荧光定量PCR 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UL49 基因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和表达时相。结果显示UL49基因在小鼠的心、肝、脾、肺、肾组织均有表达,并且表达量由高到低顺序依次是:肝、脾、肾、心、肺,在腺病毒感染第3天在各靶器官表达水平较高,此后逐渐下降,第14天时仅存在肝和脾中。表明表达UL49基因的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下一步筛选以UL49基因为靶的抗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9.
创伤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主要存在于河口和海洋环境中,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建立快速、准确、易操作的检测方法对防控创伤弧菌的传染,保障水产养殖业发展和增强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基于创伤弧菌vvHA基因,利用一种新型的核酸扩增技术-环介导恒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了创伤弧菌LAMP快速检测方法。对11种共46株细菌进行扩增,仅创伤弧菌为LAMP阳性结果,说明LAMP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对创伤弧菌纯培养菌的检测灵敏度为15CFU/ml,对污染食品中创伤弧菌的检测灵敏度为24CFU/g。此法40~60min内即可完成检测,检验检疫实践证明:LAMP方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0.
尖孢镰刀菌生产蒽醌色素的液体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了尖孢镰刀菌液体发酵生产蒽醌类红色素的发酵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优化实验,确定最佳产色素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30%,(NH4)2SO4 3%,MgSO4 0.3%,KH2PO4 4%,pH 6.0。产色素最适培养条件为:初始pH6.0,装液量20%,接种量10%,吐温-80添加量1%,温度28℃,摇床转速200r/min,发酵周期120h。此条件下,色素效价即可达到8.184U/ml,比优化前提高了1.8倍。国内首次对尖孢镰刀菌所产蒽醌色素进行研究,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