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9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141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目的:建立化学发光法检测体外HBV复制水平的方法,研究其灵敏度和稳定性.方法:用HBV DNA重组质粒pCH9转染到人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中,5d后收集细胞并抽提其HBV复制中问体DNA,转印后以地高辛标记HBV DNA为探针进行杂交,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杂交结果,同时进行探针灵敏度的检测.结果:转染后HepG2和Huh7细胞提取HBV DNA中检测出较强的复制中间体的信号,分别为松散环状DNA(rcDNA),双链线性DNA(dslDNA),单链DNA(ssDNA),探针检测的灵敏度可达到lpg,接近同位素法检测的灵敏度.整个实验重复3次获得同样结果.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化学发光法检测体外HBV复制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2.
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温度、pH值、二价阳离子等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sen)溶血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应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培养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约为64.69±6.43 HU L-1,单个藻细胞的溶血活性为6.17±0.61×10-6 HU;在实验温度(0~37℃)下,溶血活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pH6.0时的溶血活性最高;Cu2+、Mg2+、Mn2+、Ca2+、Co2+、Zn2+和Hg2+等对米氏凯伦藻的溶血活性的影响不同.离子浓度为5 mmol/L时,Hg2+的抑制作用最强.高浓度Hg2+对红细胞的集合效应不但阻止了Hg2+进入血细胞诱导的溶血作用,而且阻止了毒素对细胞膜的破坏,但这种抑制作用可被EDTA消除.  相似文献   
903.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评价阿泰宁对未确定型结肠炎(IC)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治疗该病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1例IC和UC患者,其中UC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提出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给予阿泰宁口服,1次3粒,1天3次,连用4-8周。观察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结束时进行结肠镜复查并判定其疗效。结果患者的腹泻次数由治疗前(3.60±0.94)次/d,减少到(1.5±0.71)次/d(P〈0.001);异常便(黏液便、脓血便等)由100%下降为9.5%;腹痛由90.5%下降至14.3%;里急后重由66.7%下降至9.5%。结肠镜查,黏膜基本愈合者10例(47.6%),黏膜炎症有改善者8例(38.1%),无改善者3例(14.3%)。临床疗效,完全缓解10例(47.6%);有效8例(38.1%);无效3例(14.3%),总有效率为85.7%。12例确诊UC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50%),有效4例(33.3%),无效2例(16.7),总有效率为83.3%。结论阿泰宁对IC和UC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受损的肠黏膜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04.
通过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的联用从中华白玉蜗牛消化酶中分离出1种具有人参皂苷Rb_1水解活性的β-葡萄糖苷酶.纯化后该酶在SDS-PAGE上呈单一蛋白质条带.反应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是80 ℃.pH稳定范围很广,在pH为4.0~11.0的溶液中和温度60 ℃以下保持长时间稳定状态,是一个耐碱和中等耐热的糖苷酶.Na~+、K~+、Li~+、Ca~(2+)、Mg~(2+)、EDTA、DTT和SDS不影响该酶活性,而Cu~(2+)、Ag~+和Fe~(3+)对该酶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NPG为底物的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分别为0.182 mmol/L和0.189 μmol/(min·mg).  相似文献   
905.
新基因全长cDNA序列很难获得,但电子克隆却提供了基因克隆的一种策略.利用小鼠Pbx-1基因编码序列(NM_183355)为种子序列进行电子克隆获得牛Pbx-1基因完整编码序列.然后,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牛的Pbx-1基因的结构,密码子偏性和氨基酸的同源性等.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1 754 bp,无内含子,最大开放阅读框1 305 bp.编码434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47 189.5 Da,与小鼠的同源性为81%.  相似文献   
906.
以耐冷性强弱不同的栽培稻为参比,通过自然冷胁迫与(或)人工冷处理,比较了茶陵野生稻与不同类型栽培稻经冷胁迫后的秧苗成活率、净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光化学量子效率的变化,对茶陵野生稻苗期耐冷性作出评估.结果表明:经冷胁迫后,茶陵野生稻上述指标值的变化小于典型籼稻和爪哇稻,大于典型粳稻.说明茶陵野生稻苗期耐冷性强于籼稻和爪哇稻,但弱于粳稻.  相似文献   
907.
癌胚抗原(CEA)作为肿瘤标志物,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为探索CEA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本研究以结肠癌细胞株8307为研究对象,应用RNAi技术抑制CEA在8307细胞中的表达,观察其对8307细胞生长的影响.依据siRNA设计原则,设计合成靶向CEA的shRNA并克隆到pSilencer2.1-U6 neo载体中,成功构建了CEA shRNA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8307细胞,经G418筛选出抑制CEA表达的稳定细胞.RT-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CE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MTT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CEA shRNA表达载体明显抑制CEA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MTT实验中,CEA表达下调的8307细胞生长活性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抑制率达39%(P<0.05),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也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初步证明,构建的CEA shRNA表达载体能明显降低CEA的表达,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908.
以N-琥珀酰壳聚糖为载体固定中性蛋白酶,研究了固定化酶的适宜温度、pH、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等酶学性质,同时对固定化酶和游离酶的红外光谱图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经固定化后,最适酶反应pH由7升至8,最适温度没有改变,仍为50℃,所得固定化酶具有较宽的酸碱稳定性范围,在pH 7~9都保持较高活力,并且同定化酶的热稳定性比游离酶有较大的提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酶固定化前后的红外光谱图的部分特征峰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09.
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查尔酮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查尔酮异构酶(CHI)基因并研究其表达特性。方法:利用UV-A处理2种芜菁未见光块根24h,提取总RNA后通过RT-PCR方法克隆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的BrCH11和BrCH12基因,通过Northern杂交检测BrCH11和BrCH12基因的UV-A诱导表达特性。结果:BrCH11和BrCH12的开放读码框为756bp,编码251个氨基酸残基;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BrCH11和BrCH12与萝卜CHI的同源性达91%,第11-222的肽段具有CHI结构域;BrCH11和BrCH12,2的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在3个位点存在差异;BrCH11和BrCH12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BrCH11和BrCH12基因的表达量与UV-A处理时间相关。结论:克隆了津田芜菁和赤丸芜菁的BrCH11和BrCH12基因,这2个基因的表达受UV-A诱导。  相似文献   
910.
崔慧辉  田英  龙石银 《生物磁学》2009,(20):3968-3971,3982
二苯乙烯苷是中药何首乌中主要的水溶性生物活性成分。大量研究表明,二苯乙烯苷能够通过调脂、抗氧化、抗炎、舒张血管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成分极具研究价值。但目前对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本文就二苯乙烯苷在调节脂质、抗氧化、降低炎性反应等方面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