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新疆生态用水量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79,自引:5,他引:74  
贾宝全  慈龙骏 《生态学报》2000,20(2):243-250
以新疆为例 ,在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分类基础上 ,依据部分试验资料及理论公式推导结果 ,确定了各类生态用水的用水定额 ,并以林业、草场资源等统计数据为依据 ,对新疆 1 995年的生态用水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 ,全疆生态用水总量达 2 3 7.9× 1 0 8m3。其地区分布情况是北疆占 1 7.8%,东疆占 5.4 %,南疆占 76.8%。就其类型而言 ,天然植被生态用水量最大 ,其中又以低地草甸为最大  相似文献   
32.
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水分梯度下天然植被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尔多斯高原杭锦旗北部独贵塔拉镇的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调查,研究了水分梯度下天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TWINSPAN的分类结果表明,群落以中生和旱生为主,一些耐盐的植物散布其中;相邻样方间相似性指数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类型群落在研究区内的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内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植被样方与地形地貌因子的CCA排序结果显示,植被群落空间格局的形成更多地取决于区域内的水分变化梯度.在本文的研究尺度上,这种水分变化梯度主要由微地形地貌的变化来决定,而不是由与黄河的距离因子来决定.因此,在本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前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地形地貌单元特点,在缺乏完善的风沙防护措施和排水除盐措施的情况下,不宜采取大规模平整土地进行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33.
巢湖蓝藻与农业废弃物共热解制取生物质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蔗渣、玉米秸秆和棉花秸秆3种废弃物与蓝藻进行混合共热解试验,考察废弃物的加入对蓝藻热解液体产率及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种废弃物均使共热解液体产率呈下降趋势。当蓝藻与废弃物以1∶1混合共热解时,以蓝藻和玉米秸秆共热解液体产率最高,为61.8%,且除苯酚类以外,液体产物组分与单一蓝藻热解产物组分相近,含氮化合物含量明显降低,相对含量由18.49%降至8.15%。与其它2种废弃物相比,蓝藻与玉米秸秆在适当比例下的共热解有利于改善热解油品质。  相似文献   
34.
作为新一代植物志iFlora的重要组成部分,DNA条形码已经成为物种鉴定中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亚热带森林的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开展了DNA条形码的尝试性工作。为评估DNA条形码对鉴定亚热带森林树种的有效性,收集并研究了来自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内5l科111属中204个树种的525个乔木个体。结果显示,所选4个DNA片段(rbcL,matK,trnH-psbA和ITS)的PCR扩增成功率都超过90%;测序成功率rbcL和matK最高,分别为90.7%和90.5%,trnH-psbA次之(83.6%),ITS最低(73.5%),表明4个片段在亚热带森林乔木中都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应用BLAST与NJ Tree两种方法,对物种和属水平的鉴别成功率进行统计,发现单片段中ITS最高,分别为68.4%-81.3%和99.0%~100%,核心条码rkL和matK组合的成功率是52.8%~60.2%和86.7%~90.5%,再与补充条码trnH-psbA和ITS联合,可以成功鉴别74.7%~79.6%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森林中的乔木物种。由于ITS片段在亚热带森林部分重要树种类群(樟科和壳斗科等)中的测序成功率较差,所以对这些植物类群采用trnH-psbA作为DNA条形码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5.
以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开花期干旱和盐分胁迫对花生生长发育和荚果产量的影响,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干旱、盐胁迫及旱盐双重胁迫下,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胁迫处理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Saccharibacteria、绿弯菌门、蓝藻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干旱、盐胁迫及旱盐双重胁迫均不同程度降低了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蓝藻菌门的含量,且旱盐双重胁迫较其单一胁迫引起的根际蓝藻菌门丰度变化更显著。土壤细菌功能预测分析显示,信号转导机制、防御机制及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和分子伴侣等相关功能在旱盐双重胁迫的细菌中活性更强,可能对花生生长及胁迫应答具有重要影响。统计学分析显示,开花期干旱、盐胁迫和旱盐双重胁迫严重影响花生生长发育,并显著降低产量。研究结果可为通过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来提高植物胁迫耐受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利用全林木定位的方法, 对地表火干扰1年后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林进行调查, 并通过假设检验和成对相关函数对其林火及林分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林火强度相似的同一场地表火干扰下, 不同林分的密度均大大降低, 胸高断面积仅略有下降, 林分结构特征则有趋同的态势。不同林分的空间格局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烧死木均表现为显著的双尺度聚集分布及显著的正相关, 活立木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 地表火干扰前后, 樟子松林的空间格局均为显著的聚集分布, 但地表火干扰后其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变小; 存活林木中, 大树和幼树则呈现出相互独立或略微排斥的关系。显然, 地表火驱动下, 不同樟子松林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 并推动其向着成熟林方向演替, 这对天然樟子松林的资源保护和经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建立动脉逐搏取血血气分析法,在人体实验中验证呼吸调控核心信号——PaO2,PaCO2和[H+]a是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不是传统理念上误认的稳定水平信号。方法: 选择心功能正常、Allen试验阴性需要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在左侧桡动脉穿刺,连接肝素化塑化管(3 mm×1 000 mm),注满血液并计数血液注满所需心跳次数。用止血钳将塑化管钳闭成与心跳次数相对应的分段后,迅速置于冰水中,立即进行血气分析。选取每位患者的2个典型波浪式周期,用于分析2对最高-最低和最低-最高共4个测定值,取平均值。对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作统计学配对t检验。结果: 血液注满塑化管需要16±2次心跳,均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每个呼吸周期是5±0.6次心跳。PaO2、PaCO2、[H+]a和SaO2都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式变化(相邻高点与低点比较,P<0.05),PaO2、PaCO2、[H+]a和SaO2的波浪幅度分别是(11.28±1.13)mmHg,(1.77±0.89)mmHg,(1.14±0.35)nmol/L和(0.52±0.44)%;波浪幅度分别是其平均值的(7.7±1.1)%,(5.1±2.5)%,(3.1±1.0)%和(0.5±0.4)%。结论: 动脉延长管连续取血,按心跳次数分隔血样,血气分析法简单易行,为验证动脉血气受呼吸影响的周期性波浪式信号提供了可靠证据。本方法为原创,技术操作层面仍需提高熟练程度,增加志愿者和试验样本的数量进一步探索此类信号的临床检测可靠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在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正常人运动期间心肺代谢等多系统功能整体整合的连续动态变化,探讨正常环境运动状态下呼吸反应模式的调控机理。方法: 选正常志愿者5名,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Harbor-UCLA医学中心分别进行动脉置管,在常温室内空气状态下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极限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运动过程中,连续测定肺通气指标及每分钟动脉取样的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对CPET期间呼吸气体交换和血气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CPET期间,随着运动功率逐步递增,分钟摄氧量(每呼吸摄氧量×呼吸频率=每搏摄氧量×心率)和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均呈现近于线性渐进性递增(与静息状态比较,P<0.05~0.001);在运动超过无氧阈和呼吸代偿点后,分钟通气量的上升反应更加显著。结论: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为了克服自行车功率计的阻力而发生代谢率改变,呼吸随代谢改变而变化,高强度运动时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更加加剧呼吸反应。  相似文献   
39.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本构架探索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贾宝全  张志强  张红旗  慈龙骏 《生态学报》2002,22(10):1734-1740
生态学与水文学交叉研究是目前国际上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生态环境用水研究则是连接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刻画生态演化与水资源相互关系的核心问题。对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过程进行了回顾,并根据对已有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5方面主要问题。首先,生态用水尚需理论上的进一步升华,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生态用水的概念与内涵表述上;其次,在生态用水研究中,缺乏合理的生态保护目标的建立,因而影响到了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三,目前的研究均是针对较大尺度所作的,不能在生态机理与物理机制上揭示生态用水规律,因此,不适于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个别实验在由“点“尺度向生态用水计算的“面“尺度转换时缺乏基础,从而严重影响了研究成果的精度;第四,生态用水机理是生态用水研究中至为关键的工作,以往研究主要依据野外宏观观测资料来探讨,缺乏直接的实验依据;第五,没有涉及生态用水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用水满足程度及其波动性对生态系统影响等方面,从而也使得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受到影响。同时作者认为,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研究报告“中的生态环境用水概念对我国地大物博,地质地貌与气候类型多样的特点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故可以确定为全国性的生态环境用水概念。最后文章认为应当将生态用水与环境用水分别予以考虑,并给出了其新的概念构架。  相似文献   
40.
 Science杂志于2001年发表了方精云等人关于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的论文(Fang et al., 2001, 291: 2320~2322)。该文利用大量的生物量实测数据,结合使用中国5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时空变化。这是一个大时空尺度的工作,涉及一些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原理、方法以及尺度转换问题。由于篇幅所限,论文并未详细说明这些问题。为了帮助理解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给出了论文中涉及生物量计算的理论基础,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