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275篇
  77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不同降温速率对脐血干细胞冷冻复苏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不同降温速率对脐血造血干细胞各种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在4℃~-40℃的降温范围内,分别选择-0.5℃/min, -1℃/min, -5℃/min的降温速率进行降温,对复苏后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回收率、活性和CD34+含量的变化以及BFU-E、CFUGM和CFU-MK集落的回收率进行了考察,发现在-1℃/min的降温速率下,脐血MNC回收率可达93.3%±1.8%,活性可达95.0%±3.9%, CD34细胞回收率达80.0%±17.9%,BFUE回收率为87.1%±5.5%,CFUGM回收率达88.5%±8.9%,CFUMK的回收率也达到86.2%±7.4%。并且对复苏后的细胞进一步进行体外培养,发现在-1℃/min的降温速率下复苏的细胞仍然具有与未经冷冻细胞相似的扩增能力,而-0.5℃/min和-5℃/min这两种降温速率条件下复苏的细胞与未经冷冻的细胞相比差距较大。因而-1℃/min的降温速率对冻存脐血干细胞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52.
以黑丝羽乌骨鸡(BS)为供体,自来航鸡(WL)为受体,进行了BCs嵌合体制作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黑羽”对“白羽”、“丝羽”对“片羽”为完全隐性,可以在供体与嵌合体测交中,后代是否出现这些特征作为种系嵌合体判断依据。(2)供体的其它表型,对受体属于完全或不完全显性,可以作为体细胞嵌合体判断依据。(3)通过改进嵌合体制作技术,嵌合体雏鸡的出壳率为40%(29/73),其中据羽色判断的嵌合体率为18%(13/73);以黑羽为依据选择体细胞嵌合体雏鸡,10只饲养至720d,其中60%(6/10)的嵌合体外观基本不变(其余的换羽后褪去黑羽);嵌合体鸡与供体测交,以黑羽、灰羽和丝羽判断,8只嵌合体鸡的种系传递率分别为2.5%-71.4%、5.5%~14.3%以及1.7%~10.5%。首次利用BS鸡资源,建立了多表现型嵌合体模型,为家鸡嵌合体技术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3.
聚乙二醇化修饰对蛋白多肽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二醇(PEG)化修饰在生物制药领域被认为是改变蛋白多肽类药物生物、理化性质的最佳方法之一。众多研究表明,PEG化后的蛋白多肽在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有了很大改变,主要表现在:吸收相半衰期及消除相半衰期延长.血药峰浓度提高,达峰时间滞后,表观分布容积变小,免疫反应性减弱,血浆清除减慢。这些变化极大地改善了蛋白多肽药物在机体内清除快、免疫原性高、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短、需频繁给药等缺点。聚乙二醇化修饰为生物制药领域开辟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54.
Betulinic acid, a triterpenoid found in many plant species,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due to its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In order to obtain betulinic acid, betulin was submitted to transformation with the selected microorganisms. Betulin biotransform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filamentous fungi Armillaria luteo-virens Sacc QH (ALVS), Aspergillus foetidus ZU-G1 (AF) and Aspergillus oryzae (AO) under seven kinds of transformation condition. As a result of transformation of betulin, A. luteo-virens Sacc QH was the best biocatalyst to produce betulinic acid under the designed conditions. Transformation caused by pre-cultured fungal mycelia, a process designated as G2, was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betulin biotransformation as the productivity of betulinic acid was evaluated (>20%). M1 and M2 systems, where the betulin substrate was micro-emulsified in mixtures of Tween 80 and organic solvents, were potential substitutes for G2. The possible pathway of betulin transformation is postulated in this work. The use of fungi and transformation mode described in current work are viable procedures for producing betulinic acid, which is of most importance to replace chemical synthesis ways.  相似文献   
55.
Effects of feeding different available nitrogen sources from 80 h in erythromycin biosynthesis phase on the erythromycin A (Er-A) produc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50 l fermenter. Feeding corn steep liquor and yeast extract, the Er-A production was enhanced, while the biotransformation from erythromycin C (Er-C) to Er-A had no increase. When ammonium sulphate was fed at high feeding rate, the maximal Er-A production and ratio of Er-A to Er-C were 7953 U/ml and 98.18:1 at 184 h,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6742 U/ml and 5.47:1). The feeding ammonium sulphate process was successfully scaled up from 50 l to 25 m3 fermenter. The maximal Er-A production reached 7938 U/ml at 203 h, which was enhanced by 22.1%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6501 U/ml at 192 h). The ratio of Er-A to Er-C was 24.05:1,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4.77:1).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运动干预对不同糖耐量超重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妊娠晚期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对来自高危门诊的的肥胖超重孕妇,分别给予单纯饮食干预(饮食组)或运动饮食联合干预(运动加饮食组).妊娠32周采集两组病例空腹血样,测定FFA及TG.排除各组有运动禁忌的孕妇.足月分娩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t,NGT)孕妇共143例,运动加饮食组(n=73,GDM 21例,NGT 52例).饮食组(n=70,GDM23例,NGT47例)按不同糖耐量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二组在孕期体重增加,孕晚期脂代谢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的差异,并就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增加及孕晚期血清FFA水平的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及分娩孕周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GDM在孕期增重(p<0.01)、新生几出生体重体重(p<0.05)、孕晚期血清FFA(p<0.05)、TG水平(p<0.05)等方面差别有显著性.两组NGT在孕期体重增加(p<0.05)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差别有显著性(p<0.05);饮食组平均血清FFA及TG水平高于运动加饮食组,但未形成显著性差异.饮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NGT,r=0.468,P<0.01;GDM,r=0.564,p<0.01)及孕32周血清FFA水平(NGT,r=0.431,P<0.05;GDM,r=0.462,p<0.05)相关有显著性.饮食加运动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相关无显著性,与血清FFA相关有显著性(NGT,r=0.375,P<0.05;GDM,r=0.405,p<0.05).两组孕妇在巨大儿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超重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晚期血清FFA水平有关.饮食结合运动干预有助于肥胖超重GDM孕妇在孕期体重增加,妊娠晚期血清FFA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7.
58.
张庆芳  王严  郭星  杨超  迟乃玉  姜南 《微生物学报》2022,62(11):4367-4384
【目的】本文通过对高原牛胃肠道菌群结构组成的分析,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Akkermansia与高原牛肺水肿病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沈阳地区健康娟姗牛为对照,以引进入拉萨半年的健康娟姗牛、拉萨本地健康黄牛以及引进入拉萨半年患肺水肿病的娟姗牛的粪便作为分析样本,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本中微生物16S rRNA基因V3–V4区序列,通过比较4种粪便样本菌群组成及丰度的差异,探讨Akkermansia与高原牛肺水肿病的相关性。【结果】VerrucomicrobiaAkkermansia在拉萨本地健康黄牛的胃肠道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引进入拉萨半年的健康娟姗牛,在引进入拉萨半年患肺水肿病的娟姗牛胃肠道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引进入拉萨半年的健康娟姗牛。在属水平上,沈阳地区健康娟姗牛胃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丰度占比为0.07%;引进入拉萨半年的健康娟姗牛胃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丰度占比为0.09%;拉萨本地黄牛胃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丰度占比为6.62%,是优势菌属;引进入拉萨半年的患肺水肿病的娟姗牛胃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丰度占比为11.85%,且是第一优势菌属。【结论】首次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Akkermansia与高原牛肺水肿病的关系,为将Akkermansia丰度作为诊断肺水肿病的监测指标提供参考,但具体丰度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9.
采用来源于产碱杆菌(Alcaligenes eutrophus)的PHB合成酶基因phbA,经PCR扩增后,将验证正确的phbA插入到烟草质体表达载体pBio3-GFP中,取代载体中的gfp,形成prrn-phbA-aadA-TpsbA-ter表达盒,得到质体表达载体pCTHBA,通过基因枪介导,用包裹有质粒pCTHBA的金粉子弹轰击拟南芥无菌苗叶片,经壮观霉素筛选后获得拟南芥抗性植株12株;PCR验证初步表明,phbA已整合进拟南芥的质体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花器官表型和花粉显微观察表明,phbA基因在拟南芥中得到表达,显现出雄性不育的性状.  相似文献   
60.
沙利度胺是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肿瘤,但其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本文采用MTT法观察沙利度胺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发现,沙利度胺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其IC50为16.47 μg/mL;然后采用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发现沙利度胺能够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并干扰细胞的周期,出现G0/G1期阻滞. 最后,通过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抗凋亡的Bcl-2蛋白表达水平随沙利度胺浓度增大而降低. 初步结果提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阻遏抗凋亡分子Bcl-2表达,激活诱导G1期阻滞的信号通路而抑制内皮细胞新生,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及G1期阻滞的具体分子机制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