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6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21.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李捷  杨帆  付战勇 《生态学报》2018,38(8):2683-2697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岸带蓝色碳汇,准确把握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状况,辨识不同人为干扰下蓝碳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近30a(1987年、1995年、2005年、2016—2017年)为时间尺度,通过遥感手段和现场调查,对黄河三角洲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近30年来研究区NPP均值和总量呈现先下降又略微增长的特征,2016—2017年度NPP平均值为294.38g C m~(-2)a~(-1),总量为710.05Gg C/a,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2)研究区NPP在各行政区、保护区和地表覆盖类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2016—2017年度NPP分区结果显示,不同分区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中生产力区(49.5%)、低生产力区(38.3%)和高生产力区(12.1%)。(3)研究区NPP的时空分异性是地表覆盖类型和植被生长状况共同影响的结果,海陆交互作用、开发利用活动和近年来的生态建设是NPP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湿地植被和农田是研究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者NPP均值逐渐上升,在2016—2016年度分别达570.28g C m~(-2)a~(-1)和335.92g C m~(-2)a~(-1);近30年来,湿地植被NPP总量逐渐减少,农田NPP总量则逐渐增加。湿地植被是海岸带蓝碳的典型载体,农田作为位于滨海地区、由湿地植被转化而来、本身具有较高固碳能力和潜力的碳汇类型,可作为海岸带蓝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2.
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迟妍妍  许开鹏  王晶晶  张丽苹 《生态学报》2018,38(23):8555-8563
生态空间识别是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和减缓生态退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生态学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京津冀地区自然禀赋先天不足,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开发活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压力增大,脆弱的自然生态本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激烈。为了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空间管控有效方法,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生态保护重要区域识别,确定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空间。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冀北燕山山区和冀西太行山山区,这些重要的区域关系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是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空间识别将为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和传粉昆虫,本研究旨在探究山东省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关系,为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山东省沂蒙山地区7个采样地点的114群中华蜜蜂采集蜂,根据Ruttner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对其36项形态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筛选后的11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平均体长为12.064~13.351 mm,平均前翅长为8.198~8.694 mm。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17不等,7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15和0.2872,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4545(ST-AQ)~4.0000(BHY),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1916~0.3397,群体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48。Nei氏遗传距离为0.0092(XL-DLZ到XZ-XLZ))~0.1000(XL-DLZ到XL-DJW)。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地区的中蜂可以分成3类。【结论】沂蒙山地区各个采样地点之间的中华蜜蜂种群结构接近,表明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与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种群比较,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在形态和遗传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4.
125.
Populations of the turret spider Atypoides riversi from eight central Californian sites were compared based on variation at ten allozyme loci.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of interpopulation genetic distances defined four population units (Coast Range, Sierran, Valley, Jenness Camp), corroborating the distinctness of Coast Range and Sierran populations indicated by a prior study. While the species status of these units has yet to be determined, Jenness Camp is the most likely to represent a new species, given its clear genetic uniqueness (two fixed allelic differences). Populations in all units were generally in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with no evidence of inbreeding, though variability was minimal (mean H o = 2.8%, mean P  = 15.4%). Reduced variability in these populations may be the result of repeated bottlenecks, environmental homogeneity, and/or directional selection. Inter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within units was significant in the absence of intervening forest habitat and was substantially less in its presence, indicating that gene flow is likely only when forest corridors exist. To foster preservation of the existing gene pool and enhance participation in it, management of the units of At. riversi should focus on maintaining as many populations in situ as possible and facilitating connections between them, while also creating or restoring habitat for potential colonization.  © 2004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2004, 82 , 27–37.  相似文献   
126.
127.
谈药剂治螟     
周圻 《昆虫学报》1962,(3):313-316
综合防治,是大家公认的正确治螟措施。关于药剂治螟在综合防治中的位置问题,过去曾引起各方面热烈讨论,作者谨就十余年来从实际工作中所得的一点体会,提出个人的偏见,借供讨论参考,尚希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128.
李嗣新  胡菊香  池仕运  胡俊 《生态学报》2016,36(5):1233-1243
汞是唯一参与全球循环的液态重金属。1974年,自美国学者Smith首次报道水库中鱼类总汞含量高于邻近自然湖泊以来,水库中鱼类汞升高的风险成为新建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汞在水库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中含量升高的现象先后在世界各国报道,包括加拿大、美国、芬兰、泰国和巴西等。通过对系列的野外研究进行回顾,表明了水库形成后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过程发生了变化。水库形成对汞在食物网中的鱼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的累积产生影响。水库中汞的生物累积、迁移转化主要与被淹没土壤和植物腐解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水库形成后,总汞、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在生态系统食物网各组分中的变化并不一致。蓄水后,水体中总汞变化较小,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上升明显;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动物中总汞升高,但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升高更为明显;与浮游动物类似,底栖水生昆虫中总汞升高,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升高也更为明显;鱼类作为食物网顶级消费者,甲基汞比例一般在80%以上,在水库形成后鱼类总汞和甲基汞均明显升高,但甲基汞比例变化已经不大。这些变化揭示了水库形成后甲基汞在食物网传递的两个主要可能途径,一是微型生物食物网。通过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这一环节,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第二个途径是底层生物食物网。通过悬浮颗粒物、细菌、碎屑食性底栖水生昆虫、肉食型底栖水生昆虫环节,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明显增加。这两种途径均能导致以水生昆虫、小鱼、甲壳类等为食的肉食性鱼类汞含量增加。水库形成后,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发生了明显的"加速"过程。这种"加速"过程最直接的因素是成库后大量土壤淹没使得汞的甲基化平衡被打破。这个过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被淹没土壤和植被在腐解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将甲基汞释放到水库生态系统中;另一方面是间接影响,被淹没土壤和植被的腐解使水库底部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无机汞从被淹没土壤和植被中溶出,为甲基化反应提供充裕的、可供甲基化的无机汞,同时腐解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丰富食物来源,使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促进无机汞的甲基化。在我国,有关汞在新建水库食物网中生物累积和风险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9.
在哈尔滨地区使用液体菌种栽培红平菇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福建省三明市375000)购入红平菇优良菌株,在哈尔滨地区对其进行了用液体菌种代替固体原料的栽培技术研究。包括一级种培养基的筛选、液体菌种培养基的筛选、栽培种制作与培养以及出菇管理技术。结果表明:对于一级种,红平菇在PDA和马铃薯半组合培养基上都生长良好,菌丝洁白、粗壮、浓密,7~8d长满斜面;红平菇在玉米粉葡萄糖蛋白胨和麦麸葡萄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好,7d时菌丝长满培养液,菌丝量较多;用与平菇相似的常规方法制作栽培种、养菌处理与出菇管理,红平菇的产量达100%~150%。由于采用了液体菌种的栽培模式,从制种到采收的整个过程共需要50~60d,比二级种为固体菌种的常规方法缩短26~31d,大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