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3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173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6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美洲大蠊中枢DUM神经元的分离和电压门控Na+电流的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鹏  孙芹  陈超  程洁  高蓉  姜志宽  肖杭 《昆虫学报》2009,52(4):380-385
【目的】建立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中枢神经系统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dorsal unpaired median neurons, DUM neurons)的分离方法和DUM神经元电生理实验模型。【方法】IA型胶原酶法消化美洲大蠊末端腹神经节, 机械吹打得到DUM神经元细胞, 运用膜片钳技术记录DUM神经元细胞电压门控Na+电流。【结果】分离得到的DUM神经元细胞状态良好, 具有DUN神经元典型的梨状形态和表面特征。以膜片钳全细胞方式记录到的Na+电流符合钠通道电流特征。【结论】IA型胶原酶消化得到美洲大蠊DUM神经元细胞的方法可靠, 能稳定地记录到Na+电流。本文描述的方法为昆虫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可用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02.
李桢  邹红岩  邵超鹏  唐斯  王大明  程良红 《遗传》2007,29(11):1367-1372
使用FLOW-SSO、PCR-SSP以及测序等分型技术, 发现一个与HLA-B*270401基因相关的未知基因。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单独扩增B*27基因的外显子2-5, 包括内含子2-4, 并进行双向测序, 分析与B*270401基因序列的差异。该基因的扩增产物为1 815 bp。与B*270401相比在外显子3和4共有10个碱基的改变, 从而使相应氨基酸发生错义或同义突变。碱基634 A→C (密码子130丝氨酸→精氨酸); 670 A→T (密码子142苏氨酸→丝氨酸); 683 G→T (密码子146色氨酸→亮氨酸); 698 A→T (密码子151谷氨酸→缬氨酸); 774 G→C (密码子176谷氨酸→天冬氨酸); 776 C→A (密码子177苏氨酸→赖氨酸); 781 C→G (密码子179谷氨酰胺→谷氨酸); 789 G→T (密码子181丙氨酸同义突变); 1 438 C→T (密码子206甘氨酸同义突变); 1 449 G→C (密码子210甘氨酸→丙氨酸)。在IMGT/HLA数据库中B*27组只有3个基因(B*270502 / 2706 / 2732)提交了内含子序列。该未知基因的内含子2序列与B*2706相同, 显示了与B*27组基因的同源性, 但其同源性在内含子3、4均未得到支持, 与B*27组基因相比, 内含子3的第106个碱基C→G, 碱基168缺失, 碱基179 G→A, 碱基536 G→A; 内含子4中碱基82 T→C。但其内含子3、4序列却与B*070201完全相同。该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 编号为被DQ915176, 被WHO确认为HLA-B*2736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903.
转病毒来源发夹RNA小麦表现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飞  张文蔚  肖红  李世访  成卓敏 《遗传》2007,29(1):97-102
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和CP基因片段构建成可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含有双链复制酶RNA(茎)和反义CP RNA(环)的复合发夹RNA结构, 希望能够诱发植物体针对病毒的RNA干扰作用, 从而达到抗病毒目的。利用基因枪法将该结构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后, 通过在幼苗再生阶段进行以叶片为模板的快速PCR来加速阳性植株的筛选过程, 最终共获得基因组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小麦再生植株21株。对再生植株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 其中9株对BYDV-GPV有低度抗性, 表现在低接毒量时无症状, 接毒量提高时发病且严重; 6株具中度抗性, 表现在低接毒量时无症状, 接毒量提高时局部有不严重症状; 6株具高度抗性, 两种情况下均无症状。抗性实验结果表明, hpRNA介导对BYDV的抗性可能受到BYDV含量的影响, 具有剂量效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04.
徐强  程智慧  孟焕文  张昱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2747-2754
采用玉米单作、线辣椒单作、玉米-线辣椒套作3种栽培模式,并在玉米-线辣椒套作的种间根部设3种不同隔离处理(膜隔、网隔和无隔),研究了玉米-线辣椒套作系统中土壤生物因子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线辣椒套作具有明显优势;与两作物单作和玉米-线辣椒套作种间根区膜隔处理相比,玉米-线辣椒根区无隔和网隔处理复合群体中两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均显著提高;除有效镁与真菌种群数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外,其余速效养分与各生物因子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该系统中促进有机质累积的主要生物因素是脲酶、过氧化氢酶、细菌和蛋白酶,蔗糖酶是影响碱解氮的最主要因子,脲酶是影响有效磷的最主要因子,细菌是影响有效钾的最主要因子,碱性磷酸酶、真菌只是选择性地对有机质的累积和氮、磷、钾有效养分的形成起作用,放线菌对土壤养分的直接作用系数为负,对土壤养分形成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905.
对临床送检的急性死亡川金丝猴进行解剖,观察各组织脏器的大体病理变化并对其进行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和病理组织学分析;无菌操作进行肉汤法分离培养细菌和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通过形态学、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 方法对分离的病原进行培养、鉴定。结果,眼观心肌呈局灶性坏死,镜下心肌纤维断裂、崩解,肌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呈典型的病毒性心肌炎变化;从肺脏中分离获得大肠杆菌;电镜负染可见心肌组织匀浆液和心包积液以及其Vero 细胞培养物中均有直径在20 ~ 25 nm,形似小RNA 病毒的粒子存在;RTPCR检测结果说明所分离病毒为柯萨奇B 型病毒;动物回归试验证实,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昆明种小鼠无致病性,而分离的病毒对小鼠有致病性,且病理组织学变化与金丝猴相似。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结合病原分离结果综合分析,推测该金丝猴死亡的原因可能与该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06.
The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morphology and germinability of Jatropha curcas seeds,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on seed germination , and changes in desiccation tolerance of mature seed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J. curcas seeds reached a physiological maturation at 58 days after anthesis, and that see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reached a peak at physiological maturation, and then decreased. The optimal germination temperature was 25 to 30℃. J. curcas seeds were insensitive to dehydration at physiological maturation . There was not a notable effect of light on seed germination. Therefore, J. curcas seed was a non-photoblastic and orthodox seeds .  相似文献   
907.
转反义蜡质基因水稻亲本后代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  吴顺  沈革志  彭琼  刘桃李  程鹏  萧浪涛 《遗传》2008,30(9):1195-1200
以单质粒转化的粳稻广粳一号和双质粒共转化的籼稻01早5202所获得的转反义蜡质基因水稻后代为供试材料, 通过潮霉素抗性、PCR检测等手段分析了外源基因的遗传分离特性, 同时, 还分析了转基因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waxy蛋白含量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 无论是采用标记基因(hpt)与目的基因(Anti-sense waxy)连锁的单质粒转化, 还是采用双质粒共转化, 其供试的后代植株材料都发生了外源基因分离现象, 且转基因植株材料的直链淀粉含量都有所下降, 有些单株的直链淀粉含量已降至10%(质量百分比)以下, 远低于对照(其直链淀粉含量为22.04%); 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 供试的转基因材料的waxy蛋白的含量与对应的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8.
程焉平 《遗传》2008,30(3):380-380―386
遗传伦理问题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具争议并最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 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遗传伦理问题的种类及解决方法进行的。但关于遗传伦理问题起源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 这也使相应对策的提出显得缺乏理论支撑。文章从人类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双重角度深入探讨了遗传伦理问题发生的进化根源和演化规律。人类是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双重产物, 是地球上唯一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的物种。通过对人类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及其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特点的比较研究, 文章提出了任何伦理问题都可以从人类的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突中找到其发生根源的观点, 其目的是为研究遗传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的提出寻求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同时,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遗传伦理问题的对应策略。文章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为某种观点能被接受, 而是希望通过对遗传伦理问题及其起源的了解和认识, 使遗传学领域的决策者和研究者更具使命感与责任感, 使一般公众对遗传学研究及其应用少一些误解, 多一些理性, 从而使遗传学事业能健康、持续发展, 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909.
美丽镰刀菌与固定化东北红豆杉的共生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定化培养法模拟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e)和美丽镰刀菌(Fusarium mairei K178)的共生环境,对其相互作用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提高各自紫杉醇产量。共培养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 2%(M/V),T. cuspidate细胞包埋量0.15 g/mL,CaCl2浓度4%(M/V),凝胶直径为3~3.5 mm,钙化0.5h,以40mL接种量接入装液量为70mL/250mL摇瓶的改良MS培养基,25℃、160 r/min振荡黑暗培养,第9d接入10%(V/V)对数期的F. mairei,10d后收获。结果表明,F. mairei 对T. cuspidate细胞的生长有强烈抑制作用,能诱导紫杉醇等次生代谢物向胞外分泌;F. mairei 与T. cuspidate的相互作用对共生培养物的紫杉醇产量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10.
本研究利用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cDNA文库作为模版,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我国东北红豆杉紫杉烷13α-羟基化酶(Taxane 13α-hydroxylase,简称13OH)的全长cDNA,将PCR产物克隆到pGM-T载体后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长度为1458bp。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碱基序列与已经报道的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的13OH基因的一致性为99.38%,其氨基酸序列同与已经报道的东北红豆杉的13OH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为99.18%。将获得的cDNA全长序列正向插入到含有GUS报告基因的pCambia1305.1后成功地构建出东北红豆杉13OH植物表达载体pC13OH,通过电击法把pC13OH转入根癌农杆菌GV3101中。利用该工程菌株对普通烟草进行了转化,在潮霉素选择压力下获得了完整的再生植株。利用13OH基因特异引物,通过PCR技术筛选到4株阳性再生植株。在这4株再生植株中,有3株植株GUS报告基因的组织化学染色呈现阳性反应,表明该植物载体表达载体中与13OH相融合的GUS基因成功地得到了表达。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13OH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和开展紫杉烷13α-羟基化酶基因对红豆杉细胞的转化以及研究作用于该基因的小RNA调节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