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29篇
  免费   2654篇
  国内免费   11981篇
  33464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736篇
  2022年   1118篇
  2021年   1160篇
  2020年   1093篇
  2019年   1216篇
  2018年   823篇
  2017年   785篇
  2016年   787篇
  2015年   1053篇
  2014年   1564篇
  2013年   1384篇
  2012年   1897篇
  2011年   1895篇
  2010年   1659篇
  2009年   1724篇
  2008年   1880篇
  2007年   1796篇
  2006年   1784篇
  2005年   1424篇
  2004年   1190篇
  2003年   1065篇
  2002年   983篇
  2001年   924篇
  2000年   837篇
  1999年   603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 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92.
目的通过复制轮状病毒(RV)肠道外感染乳鼠的动物模型,检测接种后乳鼠体内Th1/Th2平衡改变,对RV肠道外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48只乳鼠随机均分为3组:肠道外组、肠道内组和正常对照组。肠道外组通过腹腔注射猴RVSA11株,肠道内组灌胃等量RV悬液,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分别在接种后第4天、第8天处死乳鼠,收集标本,观察心、肝、肾、肺等脏器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0和IFN-γ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肠道外组乳鼠肾、肝、肺和脾脏出现病理改变。感染后第4天,肠道内、外组乳鼠血清IFN-γ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到第8天明显下降,基本达到基线水平;IL-10在肠道外组第4天增高,到第8天小幅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组;而肠道内组IL-10无明显改变。结论RV肠道外感染早期呈现Th1-Th2混合反应,而后期则以IL-10的表达为主,T细胞向Th2型免疫应答方向偏离,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机制可能是RV肠道外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3.
陈梦菁 《Acta Botanica Sinica》1999,41(11):1249-1251
从中国特有植物白穗花(Speiranthagardenii(Hook.)Baill.)根茎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甾体皂甙。经化学和光谱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22-甲氧基-(25R)-5β-呋喃甾烷-1β,3β,4β,5β,26-五羟基26-O-β-D-吡喃葡萄糖甙(Ⅰ)和22-甲氧基-(25R)-5β-呋喃甾烷-1β,2β,3β,4β,5β,26-六羟基26-O-β-D-吡喃葡萄糖甙(Ⅱ)。  相似文献   
894.
尼可霉素是一种新的抗真菌抗生素,在分离到的20多种活性单组分中,X、Z、I、J为主要生物活性组分。本文介绍了尼可霉素的结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及其生物合成途径中有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95.
通过数值分类、SDS-全细胞蛋白电泳分析,对分离自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木蓝根瘤菌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心菌株SHL042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SHL042与R.tropici A、R.tropici B、R. leguminosarum、R. etli、R. hananesis、R. mongolense和R. gallicum构成一个发育分支,其与这些种模式菌株16S rDNA全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5.4%、95.5%、96.3%、95.8%、96.3%、97.9%和97.7%,均大于95%,应属于同一个属。新类群群内DNA同源性大于80%,而中心菌株SHL042与分支内各已知种的DNA同源性小于50%,表明SHL042代表1个新的根瘤菌菌种。  相似文献   
896.
明胶亲和层析介质分离纯化猪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阳  陈辉  成国祥 《生物技术》2004,14(4):50-52
目的:研究猪血浆中纤维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得到高纯度、高活性的目标蛋白。方法:以明胶亲和层析介质对猪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进行分离纯化,考察了不同洗脱方式对纯化结果的影响,对产品进行了纯度、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通过对纯化工艺条件的摸索,采用含不同浓度尿素缓冲液进行分步洗脱,可以得到纯度为95%以上的产品,回收率达到50.96%;经BHK细胞培养实验证明其具有与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同样的生物活性。结论:采用了较温和的洗脱方式以明胶亲和层析介质对猪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进行分离纯化,提高了动物资源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897.
铁线蕨中间纤维的研究及某些植物类角蛋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整装电镜制样技术,结合选择性抽提方法在铁线蕨(AdiantumphilippenseL.)叶细胞中观察到直径10nm的纤维网络结构。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经选择性抽提得到的纤维蛋白与动物角蛋白抗体有免疫交叉反应,间接免疫荧光标记也得到类似结果,而且此类蛋白能在体外自组装为10nm或更粗的纤维。说明蕨类植物细胞中存在类角蛋白中间纤维网络。免疫印迹结果表明,螺旋藻(SpirulinasubtillisinaKutz.)细胞,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L.)叶状体,铁线蕨(A.philippenseL.)、银杏(GinkgobilobaL.)、白菜(BrasicapekinensisRupr.)的叶组织经选择性抽提后得到的蛋白均与动物角蛋白抗体有免疫交叉反应。其中,螺旋藻仅含有两种类酸性角蛋白,而其余4种植物材料均含有3种类酸性角蛋白及3种类碱性角蛋白。结合以往实验结果,我们认为类角蛋白在植物细胞中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898.
贮藏条件对河西走廊四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贮藏条件下,探讨了河西走廊枸杞(Lycium barbarum)、黑果枸杞(L.rutheni-cum)、花棒(Hedysarum scorpaium)和泡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4种旱生灌木种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枸杞、黑果枸杞和花棒种子萌发对贮藏条件有一致性的响应,即经过低温湿润(-5℃和4℃)贮藏后有较高的萌发率、较快的萌发速度和较早的萌发开始时间,贮藏条件对泡果白刺的种子萌发(<30%)的影响较小;冬季冷屋贮藏后(-5℃,湿润)的枸杞种子萌发率(68%)显著大于冰箱贮藏(4℃,湿润)和室温干燥贮藏(<20%);冰箱和冬季冷屋贮藏后黑果枸杞种子萌发率约80%,室温干燥贮藏后萌发率仅为5%;冰箱和冬季冷屋贮藏后的花棒种子萌发率达到88%和65%,干燥贮藏后为40%。低温层积(-5℃和4℃)是打破枸杞、花棒和黑果枸杞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99.
A group of SARS-like coronaviruses(SL-CoV)have been identified in horseshoe bats.Despite SL-CoVs and SARS-CoV share identical genome structure and high-level sequence similarity,SL-CoV does not bind to the same cellular receptor as for SARS-CoV and the N-terminus of the S proteins only share 64%amino acid identity,suggesting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of coronaviruses.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basis of this difference,we established a recombinant adenovirus system expressing t...  相似文献   
900.
Rhus gall aphids (Fordinae : Melaphidini) have a disjunct distribution in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 and have specific host plant relationships. Some of them are of economic importance and all species form sealed galls which show great variation in shape, size, structure, and galling‐site. We present a phylogeny incorporating ten species and four subspecies of Rhus gall aphids based on 1694 base pairs of nuclear elongation factor‐1α (EF1α) and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I (COII) DNA sequence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laphidini is monophyletic and at the genus level, Schlechtendalia, Nurudea, and Floraphis were each monophyletic. Kaburagia and Meitanaphis were not monophyletic and therefo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The North American sumac gall aphid, Melaphis rhois,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ast Asian Floraphis species, although this was poorly supported. The conservation of gall morphology with respect to aphid phylogeny rather than their host plants suggests that gall morphology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aphids. While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strict co‐speciation between the aphids and their primary host plants, switching between recently diverged host plant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speciation process in Melaphidin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