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64篇
  免费   9968篇
  国内免费   38842篇
  2024年   695篇
  2023年   2354篇
  2022年   3946篇
  2021年   4668篇
  2020年   4274篇
  2019年   4950篇
  2018年   3534篇
  2017年   3299篇
  2016年   3655篇
  2015年   5008篇
  2014年   6744篇
  2013年   6098篇
  2012年   8350篇
  2011年   8140篇
  2010年   6415篇
  2009年   6555篇
  2008年   7153篇
  2007年   6691篇
  2006年   6305篇
  2005年   5363篇
  2004年   4247篇
  2003年   3573篇
  2002年   3294篇
  2001年   3073篇
  2000年   2748篇
  1999年   1823篇
  1998年   1016篇
  1997年   682篇
  1996年   550篇
  1995年   457篇
  1994年   378篇
  1993年   315篇
  1992年   335篇
  1991年   315篇
  1990年   270篇
  1989年   241篇
  1988年   237篇
  1987年   183篇
  1986年   188篇
  1985年   181篇
  1984年   151篇
  1983年   115篇
  1982年   167篇
  1981年   94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39篇
  1978年   31篇
  1957年   45篇
  1954年   37篇
  1950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多种天敌控制多种害虫的模糊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利用模糊集理论,探讨如何评价天敌控制多种害虫的为害作用,提出了多种天敌控制多种害虫的模糊数学模型。同时又得到了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C,影响率G,影响强度H,及权数ω(x)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天敌作用下安全度的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22.
23.
贝壳历来是生物工程和材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贝壳中的贝壳基质蛋白质在贝壳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Whirlin类蛋白质(Whirlin-like protein,WLP)是一种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中鉴定的新型贝壳基质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含有PDZ(postsynaptic density/Discs large/Zonula occludens)结构域,而该结构域对贝壳生物矿化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为深入了解WLP在贝壳形成中对碳酸钙晶体的影响,在序列分析基础上,采用密码子优化结合原核重组表达,获得其重组表达产物后,开展了重组WLP对碳酸钙晶体形貌及晶型的影响研究,结晶速度抑制以及碳酸钙晶体结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组WLP能诱导文石型碳酸钙晶体的形貌和方解石型碳酸钙晶体的晶型发生改变;同时重组WLP对碳酸钙晶体具有结合作用,且能抑制碳酸钙晶体的结晶速度。上述结果表明,WLP对贝壳的形成及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并可能在贝壳肌棱柱层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W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o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metabolic activities, and reducing 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Mice sensitized with β‐lactoglobulin (β‐Lg) were treated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L. acidophilus KLDS 1.0738 for 4 weeks, starting 1 week before allergen in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ake of L. acidophilu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hypersensitivity responses, together with increased fecal microbiota diversity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 concentration (including propionate, butyrate, isobutyrate, and isovalerate)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llergic group. Moreover, treatment with L. acidophilus induced the expression of SCFAs receptors,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41 (GPR41) and 43 (GPR43), in the spleen and colon of the allergic mice. Furth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GPR41 and GPR43 messenger RNA expression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and IFN‐γ (p < .05), but negatively with the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IL‐17, IL‐4, and IL‐6 in the L. acidophilus–treat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allergic group (p < .05).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L. acidophilus protected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inflammation by improving the intestinal flora, as well as upregulating SCFAs and their receptors GPR41/43.  相似文献   
25.
<正>Nanozymes, nanomaterials with enzyme-like characteristics,are emerging as novel artificial enzymes (Gao et al., 2007;Manea et al., 2004; Yan, 2018). They are superior to natural enzymes in many ways, such as higher stability, lower cost in preparation, and better robustness toward harsh environments (Wei and Wang, 2013). Various nanomaterials (e.g.,  相似文献   
26.
27.
王成武  崔彪  汪宙峰  谢亮  陈雅靓 《生态学报》2022,42(9):3794-3805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和濒危动植物而划分的特定区域,在涵养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有自然保护区166处,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对象涵盖珍稀动植物,保护功能涉及物种、水源和生态环境,与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共同维系着中国西南地区,乃至青藏高原东缘的生态系统。因此,研究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1963-2018年间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①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以集聚为主,呈现集聚-随机-集聚的变化特征,且前期变化幅度大,后期变化幅度小,总体发展明显分为1963-1998年的单核形成与发展阶段和1998-2018年的双核阶段;②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区域,其均衡度类型在时间上表现出由"差距悬殊"到"差距较大"的演变特征;③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的重心活动范围相对较小,基本稳定在阿坝州南部。标准差椭圆的长短半轴和面积均变化强烈,总体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空间分布由南-北向演变为东北-西南向;④自然保护区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高密度区域分布在地势适中、气候温和、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人口稀少的阿坝州南部与东部地区。未来,四川省生态功能建设应该立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的特点、分布状况,对自然保护区分布较少的川西北、川东北和川南部分地区进行优化布局,以加强这些地区的生态功能建设。同时,探索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模式,实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8.
为研究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的空间演变特征并对其进行预警,以已有的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为基础,核算了该地区的草地理论载畜量及演变趋势,并结合县域实际存栏量,划定了草地承载力的预警等级。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草地承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其中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是该地区草地承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2)2000-2015年,青藏高原理论载畜量由8614.89万羊单位增至9451.53万羊单位;(3)青藏高原整体处于超载状态,2000-2010年超载状况加剧,至2015年超载状况稍有缓解,草畜平衡指数由67.88%增至79.90%,再降至67.91%。目前亟需优先控制72个红色预警县(超载状态正在加剧)的牲畜存栏量,避免超载状况进一步恶化。未来需要通过控制牲畜存栏量、调整畜牧区发展布局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等多项措施的结合来改善青藏高原地区的草地承载状况,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9.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in detail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larva of Neopsylla specialis specialis Jordan, 1932. It may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larvae of 5 species or subspecies of Neopsylla by two fine setae lying on outside of each posterior long seta on the ventral plates of the first to third thoracic segments, ratio of th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egg burster, number and shape of mandibular teeth, number and length of the setae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row on dorsal side of head, and number of the setae of anal comb and the strut setae. The sense organs on the 10th tergit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