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54篇
  免费   2581篇
  国内免费   11719篇
  2024年   130篇
  2023年   677篇
  2022年   1081篇
  2021年   1157篇
  2020年   1073篇
  2019年   1193篇
  2018年   789篇
  2017年   766篇
  2016年   786篇
  2015年   1048篇
  2014年   1557篇
  2013年   1369篇
  2012年   1894篇
  2011年   1893篇
  2010年   1657篇
  2009年   1720篇
  2008年   1879篇
  2007年   1793篇
  2006年   1782篇
  2005年   1419篇
  2004年   1190篇
  2003年   1065篇
  2002年   982篇
  2001年   923篇
  2000年   835篇
  1999年   605篇
  1998年   293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解析酱香型白酒酿造酒醅中酵母菌的菌群结构,获取酒醅中的主要酵母菌,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酱香型白酒酒醅中酵母菌多样性及主要功能菌群,同时采用可培养分离方法获取酒醅中酵母菌活性菌株。从酱香型白酒下沙至五轮次酒醅中共检出59个属、129个种的酵母菌,分离得到酵母菌活性菌株41种,检测到的酵母菌种类与获得的酵母菌活菌在各香型白酒中最多。不同时期酒醅中的酵母菌种类和数量差异明显,其中下沙、造沙轮次以Pichia kudriavzevii为绝对优势酵母菌;一至五轮次随着轮次的递增,酒醅中优势酵母菌的种类增多,其中主要的优势酵母菌有Pichia kudriavzevii、Pichia manshurica、Zygosaccharomyces bailii、Saccharomyces cerevisiae、Candida apicola。酱香型白酒酒醅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对酵母菌菌群结构的解析有助于科学地认识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产酒与风味代谢机理,为发酵过程的调控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偶联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燕山山脉一种香料型乳菇——香亚环乳菇Lactarius subzonarius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2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氧杂环化合物3种、醛类1种、酯类13种、烯烃类3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和烷烃类3种。具有葫芦巴感官气味的挥发性组分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的相对含量35.76%,该成分是其近缘种Lactarius helvus的主要香味化合物,故推测3-羟基-4,5-二甲基-2(5H)-呋喃酮是其关键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993.
高越  陈艳红  邢晓科 《菌物学报》2019,38(11):1948-1957
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是一种地生型兰科植物,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同时也是蒙药、藏药常用药,在西藏地区亦作食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手参具有非常好的药理活性,然而当前手参还不能进行人工栽培,市场需求完全依赖野生资源,因此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该种药用植物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瓶颈。兰科植物种子萌发及早期的幼苗生长均需真菌参与,基于此,本文从手参根系中进行了真菌分离,并获得一株菌株,分子鉴定为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 GS2。将GS2菌株与手参种子进行共培养,可明显促进手参种子的原球茎的形成并最终分化成幼苗。手参种子共生萌发的成功对于实现手参的种质保育、人工栽培和野生居群的生态恢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筒壳科Tubeufiaceae真菌具有产新结构、新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目前对该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为了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有必要对毛筒壳科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活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和MTT法,分别测定已分离得到的19株该科真菌活体菌株抑菌活性、发酵物抑菌活性以及发酵物粗提物对不同人体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通过平板对峙法,试验共筛选获得13株活性菌株,其中,红棕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rubra PF02-2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均高于60%且抑菌谱广。采用生长速率法,发现红棕毛筒腔菌菌株PF02-2经液体发酵后,发酵液对其中4种植物病原真菌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马铃薯早疫病病菌Alternaria solani(ZYB)的抑制效果最好。通过MTT法,发现发酵物粗提物对3种肿瘤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在300μg/mL时,剑叶莎毛筒腔菌菌株Tubeufia machaerinae ML03-2发酵液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和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98.92±0.15和97.86±0.18,在4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8.88±0.04;在500μg/mL时,明孢新旋卷孢菌菌株Neohelicosporium hyalosporum ML05-1菌丝体部分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抑制率(%)为98.32±0.02,在600μg/mL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抑制率(%)达到了97.62±0.20,在300μg/mL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率(%)达到了98.91±0.02。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利用毛筒壳科真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随着免疫功能缺陷人群的增多,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临床常用抗侵袭性真菌感染药物有三唑类(氟康唑)、多烯类(两性霉素B)、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等,然而这些药物并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本文着重于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抗真菌感染新药,根据作用靶点不同依次介绍:作用于细胞壁的新型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CD101和SCY-078、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尼可霉素Z、GPI锚定蛋白抑制剂APX001;作用于细胞膜的CYP51抑制剂VT-1161和VT-1129、破坏细胞膜通透性药物CAmB;影响细胞代谢的嘧啶合成抑制剂F901318,以及生物制剂包括细胞表面凝集素样序列3蛋白疫苗(NDV-3)和抗真菌感染抗体Mycograb。本文主要综述了上述新药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体内外活性、临床研究结果等,为相关药物的研发与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多囊性肾病基因1(polystic kidney disease,PKD1)多态位点rs8049367与抑癌基因P53(anti-oncogene P53)多态位点rs479177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SCL/P)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的检测方法,对602例NSCL/P患者和510例对照人群的PKD1基因的rs8049367位点和抑癌基因P53的rs4791774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PSS12.0软件分析PKD1基因,抑癌基因P53多态性与NSCL/P的相关性。结果:rs8049367位点和rs4791774位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在两组的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D1基因的rs8049367位点和抑癌基因P53的rs47917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北方人群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血清IL-2、IL-16水平的变化和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将其分为三期,A期24例,B期41例,C期55例,其中96例为机会性感染者。同期选择20例在本院进行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检测和比较各期艾滋病患者与对照组、机会性感染组与非机会性感染组、艾滋病各期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16(IL-16)、CD4~+细胞、CD8~+细胞计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各期艾滋病患者血清IL-2、IL-1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C期患者血清IL-2、IL-16水平均显著低于A、B期患者(P0.05);观察组及各期患者CD4~+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CD8~+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且C期患者CD4~+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A、B期患者,CD8~+细胞计数均高于A、B期患者(P0.05);机会性感染组患者血清IL-2、IL-16水平明显低于非机会性感染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期患者血清IL-2、IL-1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显著升高,且A期患者血清IL-2、IL-16显著高于B、C期患者(P0.05)。结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血清IL-2、IL-16水平均显著降低,通过监测血清IL-2、IL-16水平可积极防治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998.
核酸适配体是从随机文库中采用SELEX技术筛选所得的单链短链寡核苷酸片段(通常为15-80个ss DNA或ss RNA)。其能够折叠形成独特稳定的三维结构,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碱堆叠或多种作用力组合特异性地与多种靶标结合。适配体因具有构象变化能力而被用作生物分析中的理想识别配体。目前,基于适配体的生物分析新方法得到广泛研究,并用于蛋白多肽类药物分析、疾病标志物诊断、外泌体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和病毒检测等方面。本文综述了核酸适配体用于生物分析方法开发的最新进展,比较和讨论不同分析方法,并对基于适配体的生物分析新方法提出了设想和展望,为开发新的生物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外伤后偏瘫患儿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外伤后偏瘫患儿4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物理治疗(PT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于治疗1、3个月后,评价和比较两组患者粗大运动能力(GMFM)评分、精细运动能力(FMFM)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GMFM、FMF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治疗一个月后ADL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90.48%和76.19%,治疗三个月后分别为95.24%和85.71%,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体外反搏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脑外伤后偏瘫患者ADL及部分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00.
以四川省15个珙桐种群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NaClO法观察叶片16项解剖结构,应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叶片解剖结构进行筛选,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种群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了解珙桐应对热胁迫的生理变化机制,为野生珙桐资源的保护及园林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珙桐叶片为异面叶,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16项解剖结构指标在不同种群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栅海比、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下表皮角质厚度、主脉凸起度、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是影响珙桐耐热性的主要解剖结构指标,叶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主脉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主脉维管束厚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结构疏松度与耐热性关系不大;15个珙桐种群耐热性存在一定差异,其强弱顺序为:汉源 > 筠连 > 雷波 > 沐川 > 屏山 > 荥经 > 天全 > 美姑 > 平武 > 碧峰峡 > 北川 > 洪雅 > 宝兴 > 大邑 > 邛崃;15个种群耐热性大致分为4类:汉源种群为耐热型,筠连、雷波、沐川等3个种群为中度耐热型,屏山、荥经、天全、美姑、平武、碧峰峡、北川为低耐热型,洪雅、宝兴、雷波、邛崃等4个种群为不耐热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