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52篇
  免费   2626篇
  国内免费   12006篇
  33484篇
  2024年   290篇
  2023年   736篇
  2022年   1118篇
  2021年   1157篇
  2020年   1091篇
  2019年   1213篇
  2018年   824篇
  2017年   784篇
  2016年   786篇
  2015年   1048篇
  2014年   1565篇
  2013年   1385篇
  2012年   1901篇
  2011年   1895篇
  2010年   1664篇
  2009年   1722篇
  2008年   1887篇
  2007年   1799篇
  2006年   1787篇
  2005年   1426篇
  2004年   1195篇
  2003年   1069篇
  2002年   985篇
  2001年   925篇
  2000年   838篇
  1999年   603篇
  1998年   293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57年   18篇
  1955年   12篇
  1954年   16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王健民  王伟  张毅  胡梦春  唐晓燕  陈敏 《生态学报》2004,24(12):2920-2926
由Rees W E.于1992年提出、由Wackernagel M.于1996年完善的生态占用(生态足迹)原理与方法,其主要成果是评价出全球52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占用盈亏情况,进一步得出全球人均生态占用阈值为1.74hm^2(量纲,下同)、基准值为2.0hm^2,而人均实际生态占用为2.4hm^2,人均生态赤字达0.4hm^2以上,评价结果表明全球生态环境进人了危机阶段,因此具有重要的预警战略意义。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1)主要是反映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未能全面反映出社会经济反馈力(人力、物资、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投人效用),尤其是忽略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和贡献;(2)将各生态类型加权抽象化后所得到的等量化综合指标,难于反映复合生态系统要素与要素间的复杂变化规律;(3)最初创建的方法未反映动态变化情况:(4)新开发的4种时间序列的方法,仍不能反映复合生态要素间生动地相关关系。针对以上主要缺陷,旨在将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要素分解,进行要素与时间相关分析及要素间动态相关分析。将社会经济冲击力、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反馈力三者相结合进行分析综合性研究的基础上,于2002年创建了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生态史迹)分析原理、方法和研究案例。鉴于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力、生态环境资源系统的承载力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反馈力都是在变动的,必需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动态足迹的相关分析。在做出复合生态系统单要素(含因子,下同)随时间要素动态变化、双要素间动态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可反映出复合生态系统冲击力、承载力及反馈力的多要素间动态足迹相关模式图。模式图的基本原理是:反映冲击力的人均生态需求(I/P)应小于或等于复合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有效生态空间(E/P)与单位有效生态空间产出(I’/E)的乘积。以E/P为横轴、I’/E为纵轴作图,图中各点为I/P;图中系列I/P理论等值线可构成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基准和序列标准曲线。模式图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有:(1)通过理论研究和经验分析,可以绘制出复合生态系统有关要素承载力基准与序列标准曲线;(2)通过历史统计资料,可以绘制出复合生态系统相关生态因子冲击力的动态变化曲线;(3)可以对冲击力与承载力基准与标准序列间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4)可以对反馈力增加复合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进行评价;(5)进一步再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及包括提高反馈力在内的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992.
田基黄(口山)酮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萃取,硅胶及凝胶柱色谱等方法从田基黄全草中分离得到了7个San酮类化合物,利用UV、IR、^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将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6-脱氧异巴西红厚壳素(1)、异巴西红厚壳素(2)、1,3,5,6-四羟基San酮(3)、1,3,6,7-四羟基San酮(4),1,3,5,6-四羟基-4-异戊烯San酮(5)、1,3,5-三羟基San酮(6)和bijaponicaxanthone(7),其中化合物3、4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的San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93.
悬浮泥沙不仅影响水体的生态状况,而且对河口地貌及岸线的演变起到重要作用。高光谱技术可用于船载、机载及星载的光学传感器上,被认为是监测光学复杂水体的有效工具。为研究高光谱技术在河口悬浮泥沙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于2004年5月及2006年8月,在珠江口进行了两个航次的现场水质采样及同步光谱测量。测量的原始遥感反射率光谱的分辨率为0.38nm,处理成为10nm的带宽,并进一步处理成导数光谱。以悬浮颗粒物(SPM)表征悬浮泥沙,分析了SPM和各光谱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一阶导数光谱,特别是605nm,可用于河口水体的SPM估算。该研究结果可应用到光学复杂河口水体的悬浮泥沙现场监测,并且对Hyperion及环境1号等卫星成像高光谱数据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transcultural robustness of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hypomania, the Hypomania Checklist-32, first revised version (HCL-32 R1). It was carried out in 2606 patients from twelve countries in five geographic regions (North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East Asia). In addition, GAMIAN Europe contributed data from its members.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transregional stability of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the HCL-32 R1,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sex and age as covariates. Across cultures, a two-factor structure was confirmed: the first factor (F1) reflected the more positive aspects of hypomania (being more active, elated, self-confident, and cogni-tively enhanced); the second factor (F2) reflected the more negative aspects (being irritable, impulsive, careless, more substance use). The 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the HCL-32 R1 were largely invariant across cultures. Only few items showed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ir relation to hypomania as measured by the test. F2 was higher among men and in more severe manic syndromes; F1 was highest in North and East Europe and lowest in South America. The scores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age. The frequency of the 32 items showed remarkable similarities across geographic areas, with two excep-tions: South Europeans had lower symptom frequencies in general and East Europeans higher rates of substance use.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interna-tional applicability of the HCL-32 R1 as a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hypomania.  相似文献   
995.
为分析JDV Tat在反式激活JDV及HIV-1 LTR过程中是否采用与H1V-1 Tat类似的细胞因子,本文构建了包含完整激活域的jTat70和hTat47,同时构建了cyclin T1和CDK9真核表达及反义转译质粒。过量表达hTat47和jTat70对hTat反式激活HIV-1 LTR,jTat反式激活JDV和HIV-1 LTR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jTat和hTat的反式激活作用可能涉及类似的细胞因子。通过cyclin T1和CDK9的反义转译质粒对jTat反式激活的抑制作用证实这两种细胞因子参与了jTat对JDV和HIV-1 LTR的反式激活。  相似文献   
996.
黄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以南方型和北方型两个生态型黄瓜为材料,用改良的染色和制片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黄瓜花粉母细胞(PMC)减数分裂及其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①黄瓜减数分裂属于同时型胞质分裂,双线期染色体具有明显的交叉节并呈现出较易识别的棒状或环状形态,在末期Ⅰ和末期Ⅱ有多核仁和核仁融合现象;②在四分体时期的小孢子成十字交叉形(decussate type),而非四边形(isobilateral type);③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观察到两核居中期的特殊现象,在核居中期小孢子只有一层壁,而在核靠边期小孢子出现了两层壁;④黄瓜的成熟花粉粒属于两核花粉粒。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盐度和碱度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了水环境中pH、盐度和碱度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变态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林蛙变态蝌蚪对pH的适应范围为4.3~9.7,最低耐受限3.6,最高耐受限10.7;对盐度的最高耐受限为9.98g·L^-1,适应盐度上限7.14g·L^-1,安全盐度上限1.70g·L^-1;对碱度的最高耐受限为19.96mmol·L^-1,适应碱度上限8.76mmol·L^-1。安全碱度上限2.41mmol·L^-1.野外变态蝌蚪饲养池水体pH应控制在6.5~8.5,盐度控制在2.0g·L^-1以下,碱度不超过4.0mmol·L^-1.中国林蛙变态蝌蚪是一种狭酸碱、低耐盐、低耐碱生物。  相似文献   
998.
海洋细菌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不同海域的生物、海水和海泥中分离海洋细菌,利用琼脂扩散法和MTT法对细菌培养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了抗菌和细胞毒活性筛选。比较了活性菌株与来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分离的341株海洋细菌中。42株细菌的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活性,7株具有细胞毒活性,其中来源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藻的活性菌株比例(22%和11%)大于来源于海水和海泥的细菌(7%和5%).细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具有活性的细菌大部分属于假单胞菌属、发光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交替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  相似文献   
999.
长期培肥黑土微生物量磷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长期采用两种不同量有机肥(M2、M4)、化肥(NPK)方式培肥黑土,研究微生物量P在作物生长季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微生物量P显著高于施用化肥(NPK)和不施肥(CK),微生物量P分别为M48.75~47.68mg·kg^-1,M2 3.02~37.16mg·kg^-1,NPK1.59~10.62mg·kg^-1,CK0.76~6.74mg·kg^-1之间,波动性较大.M4、M2处理微生物量P最大值出现在抽雄吐丝期,NPK、CK处理最大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施肥数量和种类不同所引起的黑土微生物量P的差异并未因季节变化及玉米生育时期影响而明显改变.微生物量P的动态变化与绝大多数黑土生物、理化特性指标的动态变化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微生物量P与黑土生物、理化特性(除全钾外),植物氮、磷、钾含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黑土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呼吸道和繁殖障碍疾病是猪场最常见的两种疾病,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和正常生产,已经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而且这两种疾病的病原复杂多样,不同的猪场病因可能完全不同,从而给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