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9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6篇
  1971年   6篇
  1965年   10篇
  1963年   1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20篇
  1954年   17篇
  1953年   15篇
  194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目的探讨乳酸菌素片结合标准四联疗法对社区消化性溃疡(PU)患者胃电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社区PU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酸菌素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治疗效果、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胃电图(胃肠电节律紊乱、平均频率)、胃肠激素[胃蛋白原Ⅰ(PGⅠ)、生长抑素(SS)、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肠道菌群(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水平,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PU复发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31%)、H.pylori根除率(87.50%)及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胃电图检测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餐前、餐后平均频率及胃肠电节律紊乱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SS水平高于对照组,PGⅠ、Ghrelin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肠道革兰阴性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革兰阳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PU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乳酸菌素片结合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社区PU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调控患者胃肠激素,提高H.pylori根除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转移至小麦上为害和暴发的风险。【方法】采用室内饲养观察与调查统计的方法,测定和比较了23℃下草地贪夜蛾在玉米和小麦上的取食和生长发育特性及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可以完成世代,其3龄后幼虫取食小麦的取食量及体重指标显著地高于同处理后时间在玉米上取食的;而食物利用效率、幼虫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取食玉米的。取食玉米和取食小麦的草地贪夜蛾的平均蛹重、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等指标间无显著差异。另外,生命表参数比较结果表明,取食玉米和取食小麦的草地贪夜蛾的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_m)和周限增长率(λ)间均无显著差异,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的净增殖率(R_0)为303.55±2.04,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结论】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时,生长发育速度快,能够完成世代生活史,但其食物利用效率、种群繁殖能力等却均低于取食玉米时,说明草地贪夜蛾更适宜在玉米上取食为害,存在转移至小麦为害的风险,但考虑到虫源、自然温度等条件,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暴发的风险较小。本研究结果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为害和暴发的风险以及草地贪夜蛾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选用小麦‘ML7113’品种为材料,人工模拟He-Ne激光(5mJ·s-1·mm-2)、增强UV-B(10.8kJ·m-2·d-1)辐射及两者复合辐照进行处理,利用叶绿素荧光仪、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和PCR技术研究7d龄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Rubisco活化酶含量、基因表达量及其基因序列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减弱,Rubisco活化酶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均下降;而低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经UV-B辐射后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所造成的损伤,且使Rubisco活化酶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上升。(2)与对照组相比,经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以及两者复合辐照处理后基因序列均出现两个相同的点突变,但并未造成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研究认为,低剂量He-Ne激光辐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UV-B辐射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活性、Rubisco活化酶含量及其基因表达量的降低;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Rubisco活化酶活性的影响可能发生在其转录水平,从而使小麦光合能力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4.
黄精种子萌发过程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成熟黄精种子形态及萌发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及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阐明黄精种子繁殖的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1)成熟的黄精种子由外而内依次为种皮、胚乳和胚等3部分组成。其中种皮由一层木质化的细胞组成;胚乳占据种子的大部分结构,胚乳细胞含有大量淀粉,细胞壁增厚;胚处于棒型胚阶段。(2)黄精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棒型胚靠近种脐端分化为吸器、子叶联结和子叶鞘,靠近种孔的部位分化出胚根、胚轴和胚芽。(3)黄精种子萌发首先由子叶联结伸长将胚芽和胚根原基推出种孔,紧接着下胚轴膨大形成初生小根茎,吸器留在种子中分解吸收胚乳中的营养物质。(4)通过子叶联结连通吸器和初生小根茎,将胚乳中的营养物质由吸器-子叶联结这个通路转移到初生小根茎中,为初生根茎上胚芽和胚根的进一步分化提供物质保障。(5)黄精种子自然条件下萌发率较低,而且当年不出土。研究表明,黄精种子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是其生态适应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5.
光照强度对大花旋蒴苣苔叶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复苏植物大花旋蒴苣苔(Boea clarkeana)为盆栽实验材料,通过梯度遮光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0%、80%、60%、40%和20%透光率)和不同处理时间(30、60、90、120和150d)对大花旋蒴苣苔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大花旋蒴苣苔叶的各生长指标(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柄直径以及叶面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透光率为60%时达到最大值;全光照(100%透光率)时,大花旋蒴苣苔表现出明显的外伤症状,透光率为80%和20%时,分别表现出中度伤害和轻度伤害,透光率为40%和60%时,未出现明显的外伤症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较低且随着光强减弱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全光照时抗氧化酶的活性最大,透光率60%处理下酶活性相对较低;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和质膜透性随着光强减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随着光强减弱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分析表明,40%~60%的透光率有利于大花旋蒴苣苔的生长,强光和弱光对大花旋蒴苣苔的生长均不利。  相似文献   
46.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温度对水稻籽粒灌浆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趋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温度胁迫下籽粒灌浆和稻米品质的响应特征及其生理生化机制是目前稻作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灌浆结实期温度为切入点,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与温度影响时段以及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灌浆初期(齐穗后20 d)是温度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温(21 ~ 26℃)有利于水稻灌浆和淀粉的充实与沉积,过高或过低温度均不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温度胁迫下,水稻生理生化活性下降,光合功能降低,抗逆性减弱,干物质积累和运转受抑,从而造成产量下降及品质变劣.这些可能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和灌浆结实期温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7.
本文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的HPLC方法同时检测苦杏仁苷及其4个体外酶解产物,色谱分析系统为安捷伦液相色谱系统,自动进样器,迪马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30%甲醇,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苦杏仁苷、phenyl-(3,4,5-trihydroxy-6-methyl-tetrahydro-pyran-2-yloxy)-acetonitrile、野樱花苷、苯甲醛和杏仁腈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087、13.836、16.357、22.775和3.307 min。该HPLC方法的重现性好,精确度和准确度高,当柱温低于30℃、pH值介于6.0~7.0时该方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48.
尤溪天然米槠林植物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尤溪的天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 Hayata]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26个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对不同器官C、N和P含量在不同层次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器官中均为C平均含量最高、P平均含量最低;其中,叶片中C、N和P含量分别为344.95 ~ 486.15、6.26 ~ 19.50和0.18 ~0.62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22.52 ~61.21、696.64~2 589.72和11.38 ~58.94;根系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277.95 ~458.30、1.41 ~12.73和0.13 ~0.44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34.63 ~296.17、731.45 ~3 372.69和8.81 ~34.41;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枝条中C、N和P含量分别为407.75 ~473.75、3.10 ~7.39和0.09~0.6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57.43 ~148.15、776.64~5 054.44和7.05 ~48.11;乔木层植物树干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432.56 ~463.32、2.67 ~6.35和0.16 ~0.3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68.12 ~167.73、1 494.58 ~2 860.63和11.35 ~29.06.乔木层植物的不同器官按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树干、根系,按N和P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根系、树干;灌木层植物的C含量在枝条中最高、根系中最低,N和P含量在叶片中最高、枝条中最低;而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除根系中的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同一器官的C、N和P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C/N、C/P和N/P比值间大多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也因植物所处层次的不同而异,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中均最高、草本层植物叶片中均最低;乔木层植物全株的C含量最高、N含量最低,草本层植物全株的N含量最高、C含量最低,各层植物全株的P含量比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天然米槠林内植物叶片的C、N和P含量均偏低,P缺乏很可能是限制该林分植物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百草枯(PQ)对发育期C57BL/6J小鼠神经发育的毒性作用,并探讨百草枯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80只出生21日龄的仔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1.25、2.5、5、10 mg/(kg·d)五组,灌胃染毒百草枯,每天一次,连续30 d。观察小鼠的一般生理和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并在染毒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小鼠大脑,称重并进行病理检查,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小鼠中脑黑质部超微结构。结果染毒期间小鼠一般状况没有明显变化,染毒结束后各组体重没有统计学差异;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各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避暗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的避暗潜伏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病理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在高剂量组分别观察到黑质细胞减少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结论百草枯暴露对发育期小鼠成年后神经行为有影响,同时会使小鼠成年后出现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发生器质性的病变。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的化学成分,采用色谱技术从其干燥块根猫爪草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脂肪酸类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他们的结构分别鉴定为(R)-3-hydroxy-11-methoxy-11-oxoundecanoic acid(1)、十六烷酸(2)、棕榈酸乙酯(3)、已二酸(4)和硬脂酸(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这些成分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INH+RFP)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