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7篇 |
免费 | 268篇 |
国内免费 | 626篇 |
专业分类
19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72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80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3年 | 6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9篇 |
1982年 | 7篇 |
1978年 | 8篇 |
1976年 | 5篇 |
1974年 | 5篇 |
1966年 | 5篇 |
1965年 | 5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10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15篇 |
1957年 | 15篇 |
1956年 | 16篇 |
1955年 | 16篇 |
1954年 | 14篇 |
1953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天山林区六种灌木生物量的建模及其器官分配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灌木全株生物量估算模型的构建仍存在一定困难,对灌木生物量在器官分配上所体现的适应性研究也不够充分。以天山林区6种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在天山的东段、中段、西段林区分别设置样地进行群落调查,由此以全株收获法取得6种常见灌木若干标准株的全株、根、枝、叶及各径级根的生物量,将D~2H(地径平方与高度的乘积)与V(冠幅面积与高度的乘积)分别选为估测模型的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各种灌木全株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然后比较了此6种灌木全株生物量在营养器官上分配差异以及根系生物量在径级上的分配差异。结果表明:(1)天山林区6种常见灌木中,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 Schrenk)、忍冬(Lonicera hispida Pall.ex Roem.et Schuet.)、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Lodd.)的全株生物量约为8.48—9.01 kg,蔷薇(Rosa spinosissima L.)、绣线菊(Spiraea hypericifolia L.)、方枝柏(Juniperus pseudosabina Fisch.et Mey.)的全株生物量约为2.71—3.20 kg;(2)蔷薇、绣线菊、栒子的全株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是以V为自变量的函数,小檗、忍冬、方枝柏的全株生物量最优估测模型是以D~2H为自变量的函数,各模型R~2值均在0.850以上,且在P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模型模拟结果达到了较高的准确度;(3)6种灌木全株生物量在根、枝上的分配比重差异不显著,仅在叶上的分配比重有差异(P0.05);根系生物量在径级上的分配均呈现随根系径级下降而减少的规律,6种灌木在径级大于2 mm根上的分配比重存在差异(P0.05,径级大于20 mm根为P0.01水平);(4)6种灌木全株生物量在营养器官上的分配差异以及根系生物量在径级上的分配差异均体现了各物种对其生境选择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33.
豫西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上部保存有大量发育厚壁的遗迹化石。通过野外多剖面多角度观察,结合室内遗迹化石特征统计、宏观—微观结构的分析,发现该遗迹化石的纵切面形态多为I/J形和宽扁U形,且多呈簇状或束状的集群分布,具有厚的衬壁,被深色晕圈所围绕。单个潜穴结构由分界清晰的三部分组成:深灰色亮晶方解石组成的填充物、浅灰白色灰泥质衬壁、深灰色微晶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的晕圈。根据这些特征将其定名为Schaubcylindrichnus heberti,并对其进行形态功能分析,认为S.heberti体现了造迹生物复杂的行为习性:两种摄食方式(建造潜穴时的食沉积物以及居住时的漏斗进食),主动避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建造厚的衬壁),以及快速生长的生存策略(不断废弃旧管、建造新管)。在寒武系张夏组灰岩中发育大量且属种单一的Schaubcylindrichnus,说明寒武纪生物的行为习性已有显著进化,生物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34.
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我国野生鹌鹑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微卫星DNA标记对我国境内分布的两种野生鹌鹁(野生日本鸣鹁、野生普通鹌鹑)和家鹑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反映群体变异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固定指数、平均杂合度、基因分化系数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野生普通鹌鹑群体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每个座位平均检测出4.67个等位基因,群体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杂合度亦为最高,分别为0.5732和0.6621;家鹁最低,分别为0.5467和0.5933;野生日本鸣鹑介于两者之间;在3个鹌鹑群体中,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群体遗传多样性差异程度较小。以标准遗传距离为基础的模糊聚类分析发现: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鹑群体模糊等价矩阵系数为0.937,而与野生普通鹌鹑的系数为0.738,这也表明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鹁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证实家鹑起源于野生日本鸣鹁。 相似文献
35.
36.
37.
常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3,25(8):1085-1088
本文建立了一个快速高效的HPLC方法同时检测苦杏仁苷及其4个体外酶解产物,色谱分析系统为安捷伦液相色谱系统,自动进样器,迪马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30%甲醇,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苦杏仁苷、phenyl-(3,4,5-trihydroxy-6-methyl-tetrahydro-pyran-2-yloxy)-acetonitrile、野樱花苷、苯甲醛和杏仁腈的保留时间分别为5.087、13.836、16.357、22.775和3.307 min。该HPLC方法的重现性好,精确度和准确度高,当柱温低于30℃、pH值介于6.0~7.0时该方法结果稳定、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极端温度对海刺猬的存活率、摄食率、生长以及组织器官等方面的影响。实验设置两个处理组温度为30°C和-2℃,对照组为自然水温(19~23℃),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60枚海刺猬,实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高温组海刺猬实验温度升到30℃后2 d内全部死亡,其平均摄食量(5.19±1.31 g·ind-1)极显著小于对照组(15.15±1.58 g·ind-1)(P0.01);低温组和对照组之间海刺猬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低温组海刺猬平均摄食量(0.18±0.04 g·ind-1)极显著小于对照组(10.90±0.33 g·ind-1)(P0.01);56 d内低温组海刺猬个体湿重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低温组海刺猬口器湿重、壳湿重、性腺湿重、壳干重、口器指数、壳指数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性腺干重、口器干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性腺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低温组海刺猬最大承受压力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在实验室条件下,海刺猬(2~3 g·ind-1)无法长时间在高温环境(30℃)下存活,而能在低温环境(-2℃)下存活但其摄食、生长和性腺性状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39.
路易小体(Lewy body, LB),位于神经细胞核周(perikaryon)的嗜酸性包含体(eosinophilic inclusion),含有广泛的蛋白质组分,其中一部分是组成型蛋白质(consistent organization),另外一部分则是选择型蛋白质(selective composition).为了在体外获得LB中未知蛋白质的新线索,通过人工合成蛋白酶体抑制剂PSI(proteasomal inhibitor, 10 μmol/L)作用PC 12细胞48 h,使其产生嗜酸性(staining for eosin)和抗α-synuclein阳性(immunostaining for α- synuclein)的PSI诱导性包含体(PSI-induced inclusion),通过成功的分级分离(fractionation)纯化了完整、纯净的包含体,通过有效的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分离了包含体蛋白质,通过无偏差的基质辅助激光解析 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 MS)鉴定了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3亚单位5(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3 subunit 5, eIF-3ε)、真核细胞延伸因子-2(eukaryotic elongation factor 2, eEF-2)和线粒体延伸因子-Tu(mitochondrial elongation factor Tu, EF-Tumt)等真核细胞翻译因子(eukaryotic translation factors).这一结果提示,当蛋白酶体受到抑制时真核细胞翻译因子被富集到PSI诱导性包含体中,并且可能影响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0.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带(包括3条平行样线),在对土壤湿度、植被高度、盖度等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上,0~200cm土层中土壤平均湿度介于1.45%~3.85%,变异系数在27.7%~83.2%;植被盖度介于9%~80%,变异系数为80%。植被盖度、冠幅与0~20、20~4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120~140、140~16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在样带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小于100m的尺度上随机分布,而在100~3110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