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793篇
  243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1年   6篇
  1965年   10篇
  1963年   1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20篇
  1954年   17篇
  1953年   15篇
  194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susceptibility of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collected from Gwangju, Jeollabuk Province, Republic of Korea (ROK) to insecticides was evalu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using ten insecticides (7 pyrethroids and 3 organophosphates) that are currently applied by local public health centers in the ROK. Based on the values of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LC50), Cx. tritaeniorhynchus larvae were most susceptible to chlorpyrifos (0.006 ppm), fenitrothion (0.022 ppm), fenthion (0.035 ppm) and bifenthrin (0.038 ppm), and were least susceptible to esbiol (1.722 ppm). In comparative resistance tests, the resistance ratios (RRs) of seven insecticides were compared among each other using two strains of Cx. tritaeniorhynchus that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ame locality during 1992 and 2010.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Rs to pyrethroids over time, while demonstrating decreased RRs among the organophosphates. Among the pyrethroids, permethrin had the highest RR values of 182.1‐ and 833.3‐fold differences, followed by etofenprox with RRs of 138.4‐ and 224.1‐fold differences in values of LC50 and concentration that produced 90% mortality (LC90), respectively. Culex tritaeniorhynchus strains demonstrated the least amount of change in susceptibility to the organophosphates, chlorpyrifos, fenitrothion and fenthion with 0.020‐, 0.019‐ and 0.001‐fold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ratios (RRLC5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22.
黄庆阳  肖自添  常缨 《植物研究》2006,26(3):266-269
研究了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 (L.)Schott)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发现孢子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单裂缝。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丝状体2~9个细胞长,有明显顶端细胞,可形成多细胞的广阔板状片状体;片状体顶端分生组织继续分裂,发育为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毛状体数量丰富,均为单细胞;颈卵器和精子器几乎同时形成,较小;成熟原叶体倒卵状心脏形。该配子体表现为进化性状。  相似文献   
23.
24.
AMMI模型在旱地春小麦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常磊  柴守玺 《生态学报》2006,26(11):3677-3684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GEI)决定了作物在多变环境下性状的稳定性。AMMI模型是一种将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于一体,能更有效分析GEI、进而评价基因型稳定性和环境对基因型差异分辨力的有力工具。利用AMMI模型对10个品种(系)、13个试点组成的全国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分析表明,试点间平均产量变幅为396.6~4050.2 kg.hm-2,现代品种间的平均产量变幅为1318.6~2315.6 kg.hm-2;基因型间、环境间和GEI引起的产量变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三者的变异平方和分别占总处理平方和的6.2%、70.3%、23.5%,表明环境和GEI对产量变化的影响远大于基因型。用前3个代表了90.8%GEI信息的显著主成分计算基因型稳定性参(Di)和试点分辨力(Dj),基因型间Di最大相差达3倍、而试点间Dj最大相差19倍;属于高产、稳产的品种有:定西35、西旱1号、定丰889,而在这两方面均表现最差的品种为蒙麦35号。有些品种对某些试点有特殊适应性,局部推广价值也大。  相似文献   
25.
鳜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增生与肥大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骨骼肌是鱼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鱼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发育阶段骨骼肌纤维的生长发育特征,通过制作孵化后1 ~41日龄个体骨骼肌背右侧第一肌节石蜡切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统计该肌节中肌纤维的数目和面积,分析了鳜骨骼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生长特征.结果表明,鳜早期发育阶段骨...  相似文献   
26.
上海地区草坪害虫的发生为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华  李跃忠 《昆虫知识》2003,40(6):519-522
据作者初步调查 ,2种草坪害虫 :稻切叶野螟Psaralicarsisalis (Walker)和灰翅夜蛾Spodopteramauritia (Boisduval)在上海均以幼虫在土下越冬 ,1年发生 5代 ,后期存在世代重叠现象。灰翅夜蛾虫口密度一直到 7月份都较低 ,8月份虫口密度上升很快 ,所以在上海地区第 3 ,4代幼虫为害最严重 ;稻切叶野螟的幼虫发生期比灰翅夜蛾迟 1 0d左右 ,以 9~ 1 0月份虫口密度最高。在矮生百幕达草坪中稻切叶野螟虫口密度明显高于灰翅夜蛾 ;而在高羊茅、黑麦草等草坪中灰翅夜蛾的虫口密度则远远高于稻切叶野螟。  相似文献   
27.
祁连山典型流域谷地植被斑块演变与土壤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谷地阴坡林线以下较小的空间范围,植被斑块由金露梅群落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植被盖度降低,但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植被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土壤水分的变化导致植被的退化演替.植被斑块的演变导致土壤性状的明显分异,从金露梅灌丛斑块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大粒级的大团聚体(》1mm)破碎为小粒级的大团聚体(1-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表明土壤结构的退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1.2%和55.9%,干筛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显著低于金露梅斑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粒径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植被退化演变中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部分地由于团聚体的破碎引起;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不同斑块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植被斑块退化演变使氮的有效性降低;但磷、钾养分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不敏感.植被的退化演变使土壤团聚体破碎、土壤结构退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使其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又进一步加速植被的退化演替.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马蔺斑块将进一步向林线逼近,灌丛草甸植被将会进一步退化和萎缩.  相似文献   
28.
螺旋藻对于环境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以钝顶螺旋藻为实验材料,测定螺旋藻在受到较强光照胁迫时藻体的电导率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在3000 lx光照下,螺旋藻6个藻株的电导率以及脯氨酸、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系的含量比在1000 lx光照下明显升高,螺旋藻的电导率最高上升了2~6倍;细胞内的脯氨酸含量最多增加5倍,最少增加13%;丙二醛的含量增加40%~100%;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上升范围在19%~80%,过氧化物酶的含量上升范围在20%~100%.说明螺旋藻在受到光胁迫时自身会启动相关保护机制,产生一定的抗逆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
葡萄实生树阶段转变过程中的内源多胺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年生巨峰葡萄自然实生树不同节位叶片、芽、韧皮部中内源多胺含量的结果表明,随着节位的升高,在3种组织中的腐胺(Put)和亚精胺(Spd)含量增加,21~25节腐胺增加幅度最大,自21节起亚精胺含量陡增;21~25节叶片中的精胺(Spm)含量出现高峰.说明21节左右可能是童性消失进入生殖生长期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