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798篇
  243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1年   6篇
  1965年   10篇
  1963年   12篇
  1959年   8篇
  1958年   16篇
  1957年   18篇
  1956年   17篇
  1955年   20篇
  1954年   17篇
  1953年   15篇
  194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01.
为探明贵州省东方蜜蜂Apis cerana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79个样点采集的东方蜜蜂样本线粒体DNA (mt DNA) COI-COII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序列结果显示扩增后COI-COII序列长度约为760 bp,A+T平均含量(82.3%)明显高于C+G(17.7%),碱基偏移性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33个单倍型,其中主体单倍型H1为9个地理群体共有。单倍型多样度分析表明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802,其中黔南地区最高,遵义地区最低;平均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其中六盘水地区最高,黔西南及安顺地区最低。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贵州省部分地区东方蜜蜂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9个地区样点的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012~0.0044之间,其中毕节与黔东南地区间最大,为0.0044,安顺与黔南、遵义地区间最小,均为0.0012。在单倍型系统进化树中,79个样点东方蜜蜂可分为两个类群。研究结果为贵州省东方蜜蜂遗传分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水分与氮素作为干旱和半干旱草原生产力的共同限制性因子在退化草原的生态快速修复过程中备受关注。以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的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开展围封模拟放牧利用实验,同时添加氮素和水分。通过分析历史放牧强度与年份对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添加氮素和水分对不同功能群植物生物量的作用,探讨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草原生产力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实现荒漠草原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显示,降雨量与放牧强度决定着短花针茅草原的植物群落结构。氮素和水分添加可分别提升11%-29%和12%-3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且二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对氮素与水分添加的响应存在差异,多年生丛生禾草对氮素和水分添加响应最敏感。氮素与水分添加可显著提高多年生丛生禾草的地上生物量,但与自然降水量相关。氮素添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在正常降雨和稍旱年份作用显著,而水分添加在干旱年份作用显著。在正常降雨年份,以半灌木植物为优势种的轻度放牧背景以添加水分对提升生产力最宜,以多年生丛生禾草和半灌木为共优种的中度放牧背景和以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优势种的重度放牧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在干旱年份不同放牧强度背景下均以同时添加水分和氮素对提升生产力最为宜。我们的结果表明了养分与资源的改善有利于退化短花针茅草原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03.
王勇军  常弘 《生态科学》1999,18(4):20-24
经过1年多对内伶禁仃岛兽类资源和保护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岛有兽类19种,隶属6目7科,其优势种有猕猴、穿山甲、普通伏翼、褐家鼠、小家鼠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兽类有猕猴、穿山甲和水獭等3种。阐述了该岛兽类区系组成、特征和水獭种群的分布及保护,并提出了内伶仃岛兽类资源管理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04.

Background  

Multi-drug efflux pump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major component of resistance in P. aeruginosa.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efflux systems among clinical isolates of P. aeruginosa, regardless of thei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rofile.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微卫星标记的制备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卫星标记作为一类重要的、成熟的分子遗传标记,凭借自身的高变异性、孟德尔遗传模 式、共显性遗传方式等优点,在遗传及其它相关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主要的缺点是 必须知道所研究生物的微卫星序列及其旁侧序列。随着人类及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微 卫星标记的制备经历了从费时、费力、低效的传统法到周期短、效率高的富集法(选择性杂交法和 FIASCO法);从基因组构建文库筛选到公共数据库ESTs发掘;从实验室自制到花钱购买。总之, 随着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改进,从目标生物中获得微卫星标记变得越来越简单、经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对脊柱裂(spina bifida)胚胎脑组织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分析,探讨遗传不稳定性是否为此疾病的特征之一,进而研究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MMR)与脊柱裂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19例脊柱裂和19例非神经管畸形对照脑组织中提取DNA;尿素变性凝胶电泳法检测标本中MSI发生情况。结果:在19例脊柱裂脑组织中9例MSI阳性,阳性率47.4%。其中2例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high 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7例为低度微卫星不稳定(lowfrequency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L),其余10例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le,MSS),对照组中未出现MSI。选择的5个微卫星位点MSI的阳性率分别为Bat34C4(10.5%)、Bat26(26.5%)、D2S123(10.5%)、D3S1611(5.3%),D2S119(5.3%)。结论:脊柱裂中存在MSI现象,提示MSI、错配修复系统可能与脊柱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9.
Through the use of intravenous pulse injection of L-[U-14C] lysine, the blood-brain barrier transport of L-lysine was studied. The uptake of L-lysine plus metabolites in the brain remained essentially unchanged at approx 0.002–0.005 nmol/g in the low dose (3μg per kg body weight) injection, and 20–40 nmol/g in the high dose (30 mg/kg) injection throughout the time intervals of up to 60 min. The uptake of L-lysine plus metabolites in the heart, however, decreased substantially from 0.03 to 0.003 nmol/g in the low dose injection and from 320 to 62 nmol/g in the high dose injection. The plasma to heart uptake ratio only decreased slightly through the 60 min period: from 6 to 2 in either the low or high dose L-lysine injection. The plasma to brain uptake ratio, however, decreased rapidly from a high of 62 to a low of about 4 in either the low or high dose injection throughout the 60-min time course. Study of labeled L-pipecolate formation in the plasma and individual organs indicates that this compound was formed only in the brain to a significant level within 0.5 min of 14C-L-lysine intravenous pulse injection. Labeled pipecolate was recovered from heart, liver, kidney and plasma in significant quantities only at 2 min or later after pulse-inje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lood-brain barrier of L-lysine in the rat is not particularly strong and that the rat brain may b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L-pipecolate synthesis from L-lysine. The possible etiology of human hyperpipecolatemia is also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current findings.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单蕊黄耆(Astragalus monadelphus Maxim.)雄蕊管横断面的切片研究,发现旗瓣雄蕊花丝与其他9枚之间不是细胞或组织的融合,只是两者表面粘着在一起,因此单蕊黄耆的雄蕊花丝不是真正的单体,而应是假单体.单体或假单体都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故在种的水平上具有重要分类价值.但由于不同假单体雄蕊的种群往往也出现在不同进化枝上,故仅以此特征作为分组(Section)和亚属(Subgenus)的依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报道黄耆属中存在的这一假单体雄蕊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