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5篇
  免费   552篇
  国内免费   224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62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339篇
  2004年   244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的金属硫蛋2A(Metallothionein 2A, MT2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 LPS)介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Human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PMVECs),经过一定浓度LPS溶液进行刺激后,利用不同浓度的MT2A与对照组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炎性介质IL-6、TNF-α释放的量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组HPMVECs骨架形态变化。结果:各组TNF-α浓度均在0 h最低,随之逐渐升高,到6 h达到高峰;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 h各组TNF-α浓度无显著差异外(F=0.717, P=0.549),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各组中IL-6浓度均在0 h最低,A组在2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1组在4 h达到高峰,随之下降;B2、B3组从0 h开始逐渐升高,到6 h达到峰值;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 h各处理因素无显著差异外(F=2.341, P=0.092),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低于A组(均P0.05)。A组6 h小时后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明显解聚,分布明显减少,应力纤维排列紊乱或者消失;B1组、B2组、B3组6 h小时后,与A组相比,F-actin的分布明显较多,应力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结论:LPS刺激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损伤效应,加入MT2A后细胞相关炎性因子释放量、细胞骨架损伤情况明显减轻,表明一定浓度的MT2A对LPS介导的肺毛细血管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总胆汁酸(totalbileacids,TBA)、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γ-GT)、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茵栀黄颗粒治疗,观察组在服用茵栀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白蛋白治疗。检测两组的血清间接胆红素(indirectreacting bilirubin,,IBI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AKP、TBA、FFA、y-GT、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BIL、TBIL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IBIL、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KP、TBA、FFA、γ-GT、HS-CRP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血清AKP、TBA、FFA、γ-GT、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蛋白静脉滴注联合茵栀黄颗粒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良好,有助于促进血清胆红素和其他血清学相关指标恢复正常,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去骨瓣减压术后行ICP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通过结果分为:低压组62例(2.70kPa≤ICP5.30kPa),高压组38例(ICP≥5.30 kPa)。记录患者ICP监测数值,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内随访,了解患者平常活动能力进行判断预后的状况。观察ICP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室速、室性早搏、糖尿病、高血压病、脑卒中、高脂血症、风心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既往心肌梗死、肥厚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脏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高压组中预后良好的ICP监测值显著低于预后不良者(P0.05)。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ROC曲线面积0.704,采用最大约等指数计算得出ICP预测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预后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为4.89,其中敏感度为0.435,特异性为0.896。结论:持续ICP监测结果显示ICP值越小,患者的预后就越好,ICP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ICP监测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对判断和改善预后能起到有效帮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对比颌骨囊肿经传统刮治术与开窗减压术治疗后的手术效果、生活质量和预后。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5,传统刮治术)和B组(n=45,开窗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临床指标、生活质量和预后。结果: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44/45),高于A组的84.44%(38/45)(P0.05)。B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情绪、外貌、味觉、疼痛、唾液、咀嚼等项目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与传统刮治术治疗相比,开窗减压术治疗颌骨囊肿,在手术效果、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HHC型锌指蛋白8假基因1(ZDHHC8P1)、母系表达基因3(MEG3)、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病理科收集的83例胃癌患者经手术切除或胃镜活检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ZDHHC8P1、MEG3、TUG1表达。分析ZDHHC8P1、MEG3、TUG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所有患者,分析ZDHHC8P1、MEG3、TUG1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ZDHHC8P1、TUG1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MEG3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P0.05)。ZDHHC8P1表达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MEG3、TUG1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ZDHHC8P1、TUG1高表达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PFS)率、总生存(OS)率低于ZDHHC8P1、TUG1低表达患者(P0.05),MEG3低表达患者PFS、OS率低于MEG3高表达患者(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ZDHHC8P1高表达、TUG1高表达、MEG3低表达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HR=1.613、1.956、2.512、-0.824,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ZDHHC8P1、TUG1呈高表达,MEG3呈低表达,ZDHHC8P1、TUG1、MEG3表达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糖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d glucose,2hPBG)、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糖首次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适用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有效降低血糖、血脂、血清TNF-α和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加味八珍汤联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隐性失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接受PFNA治疗的转子间骨折者,将其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34例,术后口服加味八珍汤颗粒7天)、对照组(34例)。对比两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比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及全血黏度低、中、高切)、不良反应等。结果:⑴两组各剔除2例,94.12%(64/68)的受试者完成研究。⑵两组总失血量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⑶治疗前,两组血浆粘度及低、中、高切全血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及低、中、高切全血黏度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⑷观察组发生肌间静脉血栓1例,无药物过敏及毒副反应;对照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4例肌间静脉血栓。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125%,显著低于对照组(15.625%,P0.05)。结论:加味八珍汤既可显著减少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又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9.
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与介壳虫形成的菌腔虫瘿是该菌营养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本研究先后在云南、四川和广西3省区暗褐网柄牛肝菌产区的16个地点,对菌腔虫瘿的生态和生物学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发现根部着生菌腔虫瘿的寄主植物有31种,涉及16个科的28个属。与暗褐网柄牛肝菌形成菌腔虫瘿的介壳虫种类有12种,其中10种隶属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绵蚧科Monophlebidae、蚧科Coccidae各1种。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菌腔虫瘿的寄生位置和形状会有所不同,与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形成菌腔虫瘿的寄主植物和介壳虫之间不存在专一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暗褐网柄牛肝菌的仿生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0.
古DNA捕获技术目前已获得极大的发展,能够从骨骼和环境沉积物等多种材料中获取到目的DNA片段,而且对于保存环境较差的低纬度地区,同样能够获取有效的内源DNA片段,极大地丰富了古DNA研究的材料来源。本文围绕这一新技术开展总结和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总结并介绍该技术应用前景;2)应用这一技术打开了中国南方早期人群研究的新局面,梳理该新技术的应用对史前中国南方人群古基因组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并对中国南方早期人群古基因组深入分析;另外,利用古DNA捕获技术成功获取云南3446~3180 BP的大阴洞遗址4例高质量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并开展了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