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9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213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324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83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61.
土壤水分逆境是限制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重要生态因子,明确土壤水分逆境下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及调优技术途径,对于深化小麦品质生理生态研究和指导小麦调优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在防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再设置120和240 kg.hm-2两个施氮水平,研究了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氮素对两个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花后干旱和渍水均降低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总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干旱处理提高了茎鞘总氮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而渍水处理则使其降低。水分逆境下增施氮肥提高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与茎鞘总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籽粒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花后干旱和渍水均显著降低了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增施氮肥提高适宜水分和水分亏缺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但不利于渍水下小麦产量的提高。这说明,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施用氮肥对小麦植株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积累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62.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是由Tis-cher等[1]于1974年在PK-15细胞中发现,当时认为是一种细胞污染物,后被证实为一种新的病毒。病毒粒子为20面体对称,无囊膜,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可在PK-15细胞上生长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其基因组是一种环状、单股副链DNA,与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鹦鹉喙羽病毒(psittacine beak and feather disease circovirus,PBF-DAV)和人的TT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virus,TTV)同属圆环病毒科。猪圆环病毒有两种基因型即:PCV1和PCV2。前者广泛存在于猪源肾细胞中,在猪的组织…  相似文献   
963.
利用Sephadex LH-20,硅胶柱色谱和硅胶制备薄层色谱等分离方法反复分离纯化,从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ex Roxb)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它们为二十五烷酸(1)、木栓酮(2)、5-氧阿朴菲碱(3)、3-氧化齐墩果酸甲酯(4)、齐墩果酸(5)、羽扇豆-20(29)-烯-3-酮(6)、羽扇豆醇(7)、β-谷甾醇(8)、脱镁叶绿甲酯酸(9)。化合物2,6、7、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64.
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地控制枣树蚧害,2002年在太谷地区对枣麦间作枣园的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tock Kuwane)、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梨园蚧(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 Comstock)的复合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枣树发育早期,3种蚧虫分布范围主要在下、中部的东、南方位,康氏粉蚧的时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较大,是该时期的优势种.到中期3种蚧虫复合种群的分布聚集在树冠上部的西、北方位,时 空二维生态位的宽度以日本蜡蚧较大,种间相似程度和竞争不明显.后期3种蚧虫的复合种群结构在各部位的各个方位的分布无明显差异,但梨园蚧的虫口密度较大,日本蜡蚧在生态位上占据较大的空间.与枣树发育的中期相比,3种蚧虫复合种群结构的相似性与种间竞争系数的平均值要小.蚧害预防应早期控制康氏粉蚧,中期调治3种蚧虫的危害,后期应采取措施压低越冬虫源.  相似文献   
965.
水稻茎秆抗倒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力学理论和方法,综合分析了水稻茎秆各性状对抗倒伏的影响.突破以往的单性状分析方法,得到水稻茎秆抗倒伏的综合评价指标λ(茎秆柔度),它综合反映了秆长、截面尺寸和形状等茎秆性状.λ是一个无量纲的量,λ值越小,抗倒伏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966.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PrVul24基因序列(NC006151),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PCR扩增出ul24基因编码区,克隆于pEGFP-N1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UL24-GFP。酶切鉴定,测序及WesternBlot验证重组质粒。ul24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DQ226544。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UL24-GFP融合蛋白为45KD。将pUL24-GFP转染真核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细胞内定位,结果表明UL24-GFP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相似文献   
967.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认识腺病毒(Adenovirus)以来,对腺病毒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特征已经有比较多的认识。腺病毒科包括禽腺病毒属(Aviadenovius)和哺乳动物腺病毒(Mastadenov irus)两个属。除人腺病毒以外,一些哺乳动物的腺病毒和禽腺病毒也成为基因治疗和载体疫苗研究的热点,如猪腺病毒3型(PAV-3)、牛腺病毒3型(BAV-3)、绵羊腺病毒(Ovine adenovirus,OAV)、禽腺病毒(Aviadenovirus)、犬腺病毒(Canine adeno virus,CAV)和黑猩猩腺病毒(Chimpanzee adenovirus)。不同种属的腺病毒虽然基因组序列完全不同,但其结构和功能却非常相似,而且各型腺病毒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反应,这就为利用这些腺病毒研制基因治疗载体和活载体疫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如果利用一种腺病毒载体来进行重复免疫,宿主针对腺病毒载体蛋白的免疫反应比较强大,造成转基因表达时间缩短,重复免疫的效果较差,换用不同的病毒载体,则可以回避这种免疫反应,提高转基因的表达时间和保护性免疫反应。腺病毒可以感染很多分裂期或静止期细胞,即使在一些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中也可增殖,如可有效的感染肌肉组织、心、肺和脑组织,并能高效的复制、表达其基因产物,因此腺病毒成为基因治疗和活病毒载体疫苗研究的首选工具。  相似文献   
968.
模拟自然海水营养盐浓度状况,在N、P浓度分别为10-500μg L-1 N和0.74-74μg L-1 P时,研究N、P双因子限制(N、P浓度同时降低,N:P固定为15:1)及单因子限制(保持N或P为最高浓度,只降低一种营养盐浓度)对有毒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能较快进入对数生长期,但N、P双因子限制能明显影响其生长,在N、P浓度分别低于100μg L-1 N和15μg L-1 P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长;而N或P分别受限时,生长态势明显优于N、P同时受到限制的试验组,而且N、P单因子中度限制对生长影响较小。结果说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对单因子营养元素限制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使其在常常出现单营养因子限制的自然水体中维持一定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并有助于滤食该藻的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积累。  相似文献   
969.
KT和NAA对黄芪带芽茎段增殖、愈伤诱导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组织培养快繁体系,探讨KT和NAA对膜荚黄芪茎段诱导生成新生茎、愈伤组织及生根的影响。KT/NAA值为4时,对茎的诱导作用明显,获得最多的茎平均数(11.7条)。NAA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在1 mg/L NAA作用下最大的平均直径为1.4 cm,多为白色。根生于白色愈伤组织,并受NAA促进、KT抑制。1 mg/L NAA对根数、根长和次级根数均有促进作用,但对根粗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70.
动物行为和生理活动的适应性调节是应对食物资源变化的主要策略。为探讨禁食和重喂食对大绒鼠体重、产热和血清瘦素的影响,测定了禁食和重喂食条件下大绒鼠的体重、体脂重量、静止代谢率、身体组成、血清瘦素含量以及禁食后重喂食期间的摄食量。结果显示:禁食导致大绒鼠体重、体脂重量和静止代谢率显著下降,重喂食后体重和静止代谢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而体脂重量却不能恢复。禁食12 h 后血清瘦素含量快速下降,重喂食后未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此外,大绒鼠在禁食后重喂食期间摄食量没有补偿性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脂重量呈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很可能反映出大绒鼠能调节自身生理状况以适应短期的能量缺乏,主要通过降低体重、血清瘦素含量和代谢活性器官重量以减少能量消耗。禁食后重喂食时大绒鼠没有摄食过量。血清瘦素的下降早于体重和体脂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