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7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2200篇
  6088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97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44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18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A组人轮状病毒全基因组克隆和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从一急性胃肠炎患儿样品中克隆到一株轮状病毒(RV)全基因组cDNA。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株RV基因组11条RNA共含有18613个核苷酸(3302bp—751bp),编码5791个氨基酸。全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该株RV(TB-Chen)为A组,II亚组,基因型为G2P[4]/NSP4[A]。这是首个A组人RV全基因组研究结果的报道,对研究和开发RV疫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2.
以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剖面为重点,总结了近年来在分子和同位素方面的重要进展.2-甲基藿烷指数反映了蓝细菌繁盛集中在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约1Ma的时间内,对应于第26-37层,并主要以两幕形式出现.第一幕在第26层,第二幕在第29-37层(由多个峰值组成).海洋有孔虫、腕足类和牙形石等动物的灭绝也主要表现为两幕,分别对应于煤山剖面第25层和第28层.碳酸盐碳同位素出现两幕负偏,分别对应于第24-26层和第29-37层,可以在特提斯海域进行对比.绿硫细菌分子标志化合物指示的海水透光层富H<,2>S事件集中在两个层位,分别出现在第21-24层(由多个峰值组成)和第11-14层,但第一幕(第11-14层)距离动物大规模灭绝时间约1Ma之久.陆地生态系统的崩溃和陆地风化作用的加强也主要表现为双幕式.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危机和环境变化均以幕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双幕式,反映了当时地球表层系统的变化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即不稳定性和长期性.值得注意的是,奥陶纪一志留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侏罗纪之交这4次生物大灭绝均表现出双幕式特点,是生物对同一地内事件两种不同状态(如海平面变化中的海退和海进,气候变化中的变暖和变冷等)或者多种地内事件的综合响应,可能是地内事件导致生物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从而区别于地外事件引起的单幕式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923.
王哈利  曹同庚 《动物学报》1991,37(4):402-407
在伍氏游仆虫(Euplotes woodruffi)接合后体发育过程中,已呈退化状态的老大核后碎块,在细胞第二次形态发生时,逐渐恢复其正常形态结构。T形新大核原基向后延伸而与恢复正常形态的老大核后碎块紧密靠拢。此时在光镜下观察,很容易误认为二者已融合为一。但在接合后体分裂之前,老大核后碎块再次瓦解,T形大核原基缩短成棒状而与老大核后碎块分开,此时二者界限分明。细胞分裂后,残存的老大核后碎块停留于后子虫中,最后被吸收。几个关键时期大核原基和老大核后碎块DNA含量的测定,也证明新老大核不融合。本文还讨论了老大核后碎块在有性过程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924.
该研究选用2个抗旱能力相似但旱后恢复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的玉米品种‘P3’和‘郑单958’为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在苗期进行干旱及复水处理,通过测定其生长、水分状况、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干旱及复水过程中生理生化响应与旱后恢复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抗旱性相同的2个玉米品种在干旱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表现为‘P3’显著强于‘郑单958’。(2)干旱胁迫后,‘郑单958’和‘P3’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不显著,但‘P3’能维持较高的叶水势、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叶绿素含量。(3)经干旱胁迫复水后,‘P3’的净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气孔导度恢复速度快于‘郑单958’,说明‘P3’光合损失恢复能力高于‘郑单958’。研究表明,玉米品种‘P3’的旱后复水生长恢复能力较强,因‘P3’在干旱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Fv/Fm值和叶绿素含量,光系统的损伤较轻,而且复水后也能较快的恢复;在干旱过程中减轻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系统的伤害是旱后复水快速恢复生长的基础,而在复水后快速修复光系统损失能够加快植物复水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925.
刘敏  曹毅  蒋彦 《植物学报》2002,19(4):491-495
将双链RNA导入细胞内会干扰与之同源的基因的表达,使生物体产生相应的功能缺陷表型,这种作用称为RNAi(RNA interference)。针对人类、植物、微生物等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后所面临的功能鉴定难题,着重探讨了RNAi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复合物RISC和酶Dicer的发现揭示了RNAi导致同源基因沉默的作用机理。通过使用RNAi这种反向遗传学工具可使生物体产生相应的功能缺陷表型,从而确定未知基因的功能。因此RNAi对大规模分析动、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6.
不老青山是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的森林景观,至今没有鳞翅目多样性方面的专门考察报道。本研究于2015年和2016年的5-9月,从该区选取多个样地,采用网捕以及灯光诱集的方法,共获得鳞翅目标本7438头,隶属26科306属419种,其中蛾类21科268属370种,蝶类5科38属49种。在物种数以及个体数量构成上,蛾类的夜蛾科、尺蛾科、螟蛾科以及蝶类的蛱蝶科为优势种群,占总种数的52.19%,其他类群共计占47.81%;对其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优势度指数(D)分析结果表明,蛾类的各项指数在7月、8月份达到较高水平,多样性指数达到11.9894,表明该森林景观的蛾类种群组成结构趋于合理;而蝶类在各个水平上的指数均较低,表明该森林景观的生境条件对蝶类多样性均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27.
水稻种质资源芽期耐冷性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对新收集的879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了水稻芽期耐冷性的鉴定与评价,从中筛选出芽期耐冷性极强的水稻种质资源39份,均为贵州地方粳稻品种.供试粳稻品种61.23%具有强芽期耐冷性(3级),而籼稻品种只有13.77%具有强芽期耐冷性(3级 ),粳稻品种的芽期耐冷性显著强于籼稻品种.无论籼稻,还是粳稻,贵州地方稻种的芽期耐冷性显著强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品种,从贵州地方稻种中挖掘极强耐冷种质资源的潜力较大 .  相似文献   
928.
目的:探讨CysC、mALB和尿BGM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30名2型糠尿病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的不同程度将其分为A、B两组,A组72例,B组58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年龄、性别等资料与之匹配的64名健康者设为C组。分别对其CysC、mALB和尿BGM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可知,A组和B组的Cys C分别为(3.29±1.09)mg/L、(2.86±1.05)mg/L,相对于C组的(0.87±0.99)mg/L,均明显升高,但A组升高更加明显;A组、B组、C组的mALB分别为(37.36±4.82)mg/L、(36.55±4.31)mg/L、(6.61±3.84)mg/L,B组高于A组,C组高于A组和B组;三组的BGM中,以A组最高,为(634.15±55.24)μg/L,B组其次,为(626.92±48.18)μg/L,均高于C组的(57.12±11.75)μg/L;Cys C、mALB、BGM等阳性指标的检出率分别为76.15%、77.69%、72.31%,而Cys C、mALB、BGM联合检测的检出率为93.85%,明显高于其他单指标检测。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CysC、mALB和尿BGM进行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患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相对于单指标检测,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929.
溶磷性大豆根瘤内生菌的筛选、抗性及系统发育和促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大豆根瘤进行内生菌分离纯化、溶磷性筛选试验。根据能否产生溶磷圈及溶磷圈直径(D)、菌落直径(d)和D/d值大小确定菌株溶磷能力,采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平板筛选法对筛选菌株进行耐盐性、耐酸碱、重金属等抗性测定,并对筛选菌株进行理化特性、16S r DNA、rec 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从分离纯化的324株内生菌中筛选出36株具有溶磷特性,其中20株有较强溶磷性。菌株DD291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452 mg/L),发酵液p H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最大降幅达2.92。大部分溶磷性内生菌具有较强耐盐碱性,对Pb2+、Cr6+和Cu2+有较高耐受性,对Ni2+和Hg2+抗性较弱。结合细胞形态、生理生化、16S r DNA、rec A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菌株确定为Bacillus cereus,Enterobacter cancerogenus,E.cloacae和Pseudomonas putida。部分溶磷菌株对大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0.
高山森林林窗对苔藓及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藓植物和土壤在森林元素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元素含量特征可能受林窗和生长基质的影响,但有关不同林窗位置对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理解林窗更新对森林苔藓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的影响,于2016年10月,调查研究了在川西高山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林下、林缘、林窗和旷地中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Mg、Mn、Ca、Fe元素含量以及对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川西高山森林地表苔藓与石生苔藓的Na、Zn、Mg、Fe、Ca含量差异不显著,地表苔藓的Mn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石生苔藓;土壤有机层的Zn、Mg、Mn和Ca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矿质土壤层,但Fe元素含量则相反,Na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林窗位置对地表苔藓和石生苔藓Na、Zn、Ca和Fe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均以林窗和旷地相对较高;石生苔藓与地表苔藓的Mn含量对林窗的响应存在差异,石生苔藓的Mn含量以林下最高,而地表苔藓则以林窗中心最高。但是,林窗对苔藓植物Mg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森林林窗位置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微量元素含量具有相似的影响。Na元素含量以旷地土壤最高,而Zn、Mn、Ca和Fe含量以林窗中心的土壤最高;除元素Na,所有微量元素均以林缘的土壤最低。此外,地表苔藓的Na、Zn、Mn和Ca含量显著高于土壤,而土壤中的Fe含量显著高于苔藓植物;苔藓中Ca和Mn元素含量与土壤的Ca和Mn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高山森林林窗更新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森林地表苔藓和土壤对微量元素的吸存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林窗和苔藓植物在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