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8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1513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31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微卫星技术在大耳白黑眼兔近交系培育中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卫星技术监测大耳白黑眼兔(white hair black eyes rabbits,WHBE兔)近交培育中第五代(F5)、第六代(F6)和第七代(F7)的遗传多样性.选取21个微卫譬座位,筛选出扩增产物稳定并且具有多态性的11对微卫星引物用于本研究.结果表明,F5代WHBE兔在每个座位上的等位基因数(Na)为3~9个不等,11个座位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81个,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81和0.524,累积个体识别率(CDP)达到100%,累积非父排除概率(CPE)在双亲信息都是未知情况下的为0.926,而在得知任一亲本信息的情况F,CPE值为0.993.F6代WHBE兔在每个座位上的Na为3~8个不等,11个座位的平均Ne为1.68个,平均Ho和PIC值分别为0.356和0.548,CDP达到100%,CPE在双亲信息都是未知情况下的为0.931,而在得知任一亲本信息的情况下,CPE值为0.994.F7代WHBE兔在每个座位上的Na为2~6个不等,11个座位的Ne为1.51个,平均Ho和PIC值分别为0.287和0.498,CDP达到100%,CPE在双亲信息都是未知情况下的为0.891,而在得知任一亲本信息的情况下,CPE值为0.986.在近交系培育过程中,从F5代到F7代,WHBE兔的平均Ne和平均Ho 都呈下降趋势,提示随着近交代数的增加,WHBE兔的基因纯合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2.
采用原子力显微镜与倒置显微镜在细胞层次上观察了人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s)与同种异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共培养的过程,并在单细胞水平上分析了共培养前后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形貌和生物物理性质。结果发现:共培养后贴壁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且表面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颗粒状聚合物。利用AFM高空间分辨的力位移曲线测量系统,发现共培养72h后培养上清中人外周单个核细胞、贴壁的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粘滞力分别是单纯培养72h的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2倍、5倍,而细胞的硬度分别是单纯培养人外周单个核细胞的1.5倍、2倍。CCK-8检测提示,共培养过程中,干细胞的生长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生长出现了竞争作用。通过AFM探测人外周单个核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的可视化数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间充质干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3.
低温脂肪酶的产酶条件优化及其酶学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试验对Burkholderia sp. SYBC LIP-Y发酵产酶的液体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优化配方为:可溶性淀粉10 g/L、牛肉膏15 g/L、NaNO3 0.252 g/L、橄榄油40ml/L、Triton x-100 10ml/L、初始pH 7.5、接种量10%(V/V),脂肪酶酶活达到85.23U/ml,是优化前的3.63倍。通过对双水相纯化得到的脂肪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确定该酶反应的最适pH为10.0,最适温度为30℃,40℃下保温60min酶活性还有80%以上,该脂肪酶为低温脂肪酶,热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耐醇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USPIO)增强MRI检测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免24只,静脉注射0.2mmolFe/kg的USPIO,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兔体内脏器铁含量.另取4只兔,作为正常淋巴结组.4只兔双侧后腿肌肉注射蛋黄乳胶,用于建立腘窝反应性增生淋巴结模型,4只兔后腿肌肉接种VX2肉瘤,用于建立腘窝肿瘤转移淋巴结模型.3组动物均静注0.2mmolFe/kg的USPIO,于注射前、注射后12h分别行MRI扫描,观察淋巴结信号强度变化.扫描后取出淋巴结,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淋巴结结构变化,铁颗粒的存在,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铁含量.结果:USPIO在兔体内血循环时间较长(>12h),除脾肝肺外,其主要分布至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细胞和吞噬细胞.MRI平扫时,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和肿瘤转移淋巴结T2信号强度无显著差异,静注USPIO后,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心T2信号强度明显降低,肿瘤转移淋巴结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显示,正常、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均舍有USPIO铁颗粒,而肿瘤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结构丧失,未见铁颗粒.结论:静脉注射USPIO后MR成像可用来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25.
目的:了解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女工常见妇科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423名已婚女工进行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盆腔B超、乳腺B超等项目的检查.结果:参检妇女的妇女病总患病率达到86.52%,查出15种常见妇科疾病.其中前4位是:乳腺增生(62.17%)、阴道炎(44.68%)、宫颈糜烂(40.66%)和子宫肌瘤(11.82%),另检出乳腺癌1例,畸胎瘤1例,宫颈非典型磷状细胞1例.结论:妇科病的发病率高,常见妇科病种类多,定期妇科普查可早期发现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并得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对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疼痛模型进行改良.方法:雄性SD大鼠35只,200±20g.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5只,Beitz模型组(BM),改良Beitz模型组(IM)各15只.按照Beitz大鼠后肢穿刺伤模型要求制作,改良Beitz模型组左小腿外侧距膝关节1cm处做纵行切口长1.0cm,并垂直刺入肌肉达对侧皮肤.其余步骤同于Beitz模型.造模后分别测定各实验组动物的继发机械痛阈、继发热痛阈和脊髓背角Fos阳性蛋白的积分光密度(IOD),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后的动物模型也可反应出急性疼痛的演化过程,较原有模型敏感度提高.结论:改良后的Beitz模型组可以模拟急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适合对局部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7.
脂质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脂质组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脂质组学是对生物体、组织或细胞中的脂质以及与其相互作用的分子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脂质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功能,脂质代谢异常可引发诸多人类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癌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目前,脂质组学研究已成为一个前景广阔的热门领域,并广泛地应用到包括药物研发、分子生理学、分子病理学、功能基因组学、营养学以及环境与健康等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8.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7月—2008年5月,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若干入库溪流的河流水文、河流形态、河岸带、水体理化和底栖生物进行调查并应用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位于上游的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而位于城镇下游的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主要体现在河流形态的改变、底栖藻类自养指数升高和底栖动物多样性减小。提出维持丹江口入库溪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建议,除了对上游地区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外,更要对中游地区受破坏的河流形态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s)的分离培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定向诱导为内皮样细胞(EL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LG-DMEM培养基贴壁纯化培养,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MTT法、透射电镜(TEM)联合对rBMMSCs形态、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以及超微结构进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1、CD144(VE-cadherin)和CD34表达以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果:rBMMSCs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符合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透射电镜结果表明:rBMMSCs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其中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稀少者为处于未分化或分化较低状态的幼稚型rBMMSCs。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4代细胞G0/G1期为95.67%,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ELCs改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CD34和CD144,具有摄取Dil-ac-LDL以及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所培养的r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LCs的潜能,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30.
细胞微环境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时空可变的复杂集合,对细胞的行为和功能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传统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很难在体外为细胞提供这样一个复杂的、微尺度的生长环境,致使许多体外研究结果与在体情况相差甚远。近年来,微流控技术与细胞培养技术的结合为细胞微环境的模拟和控制提供了可能。文章通过提炼微环境的重要参数及其特征,介绍微流控技术是如何满足这些参数的需求,探讨了微流控技术在体外模拟细胞微环境的可行性,并总结了近年来该技术在微环境体外模拟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对微流控技术在细胞微环境构建中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