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71篇 |
免费 | 1692篇 |
国内免费 | 3142篇 |
专业分类
109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4篇 |
2023年 | 264篇 |
2022年 | 371篇 |
2021年 | 401篇 |
2020年 | 410篇 |
2019年 | 437篇 |
2018年 | 267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96篇 |
2014年 | 594篇 |
2013年 | 493篇 |
2012年 | 690篇 |
2011年 | 626篇 |
2010年 | 550篇 |
2009年 | 558篇 |
2008年 | 592篇 |
2007年 | 584篇 |
2006年 | 507篇 |
2005年 | 446篇 |
2004年 | 326篇 |
2003年 | 279篇 |
2002年 | 217篇 |
2001年 | 223篇 |
2000年 | 218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3年 | 5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Rhododendron cyanocarpum is a narrow endemic species with pink and white floral color. In the present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etal color morphs, we examined color morph frequencies, petal color reflectance and other associated floral characters, effective pollinators, visitation frequencies, and fruit production in the field. In all surveyed known populations, plants with pink color morph dominanted and comprised 77%-100% of individuals. Two peaks at 430 nm and 650 nm were found in the petal color reflectance of pink flowers, and only one peak at 430 nm was found in the reflectance spectrum of white flowers. In addition, color morph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colors of style and stigma, lengths of corolla, calyx and pedicel, the closest distance between stigma and stamen, but not with style length and nectar production. Moreover, higher visitation frequency of their shared pollinators (bumblebees) and fruit production were observed of pink flowers than white flowers. Despite a briefly temporal and spacial study, we suggest that color morph frequencies, visit frequencies of bumblebees and fruit production, all favor to be stablilizing selection for the pink color morph. 相似文献
22.
23.
24.
红壤丘陵区林下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生态试验站林下常见的16种物种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单一物种以植冠面积(Ac)为变量的二次方程和以植冠投影体积(Vc)为变量的乘幂方程来估算物种生物量,以及16种物种的混合模型来估算其生物量,并将最佳生物量估算模型应用于不同森林内灌木层生物量的估计.不同森林的灌木层生物量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以物种单一模型计算的落叶阔叶林、次生林、人工针叶林灌木层的生物量分别为4773、3175和733kg.hm-2;以物种混合模型估算的结果略低于单一模型,分别为3946、2772和840kg.hm-2.混合模型在未能对所有物种建立单一模型的情况下估算灌木层生物量时,具有简便、实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5.
东亚飞蝗蝗区的结构与转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蝗区可看成是一类自然生态地理单位, 本文列举了蝗区的共同生物地理特征, 并摘要叙述了四类主要蝗区在中国的分布。这四类蝗区是滨湖、沿海、河泛与内涝。每类蝗区中包括有形态与性质均不相同的异型次级结构, 次级结构能互相转化, 并可导致蝗区类型间的转化。四类蝗区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表现于飞蝗发生动态上的特殊规律, 但四者在形态解剖上有共同的特征, 并在最初形成因素上都直接或间接与黄河等大河道的变迁相联系。此外, 四类蝗区在扩张与收缩过程中, 都呈现阶段现象, 此阶段现象系蝗区变化中的相对稳定性的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自然变化规律的顺序性。蝗区发生地的消灭决定于主导环境因素的变化, 如第二、三类因素消灭, 仅能实现临时性的改造, 只有在第一类因素消灭后方能达到根本改造, 但是二、三类因素在一定时间内的量变积累, 亦可以导致第一类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6.
目的:通过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分析,研究东莨菪碱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观察东莨菪碱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8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外科治疗,观察组45例在常规外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莨菪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h、24h、48h、72h血清SOD、GPx和MDA水平,并根据GOS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72h后,两组患者血清SOD、GPx和MDA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优良率和死亡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使用东莨菪碱静脉推注治疗,可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脑组织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7.
为船舶、乐器等特殊行业需要的弦切板数控加工提供数学描述理论,提出的这些理论将为数控加工的数学模型建立提供基础理论,为板材纹理的视频再现提供数学方法.本文提出的理论还将为三角形下锯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制材工艺结合起来,将使传统加工工艺数学化,为科学管理和数字化控制提供了理论.本文是木材工业中用数学描述加工过程的开始,可以推进木材工业加工过程数学描述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2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破坏性疾病,一旦脊髓损伤发生,治疗棘手,对患者家庭、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负担。近年来,通过建立大鼠脊髓损伤细胞相关模型,对于脊髓损伤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的建立对脊髓损伤治疗有深远意义。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或间接对脊髓损伤有双向调控作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星形胶质细胞模型培养制备方案等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建立一个客观化、定量化、可模拟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模型提供指导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9.
金双歧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5):292-292,29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对早产儿早期应用是否能起到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入住青海省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符合早产儿诊断126例,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24 h内即加用双歧杆菌三联片(商品名:金双歧)口服或鼻饲,对照组只治疗原发病,观察2周内NEC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62例,发生NEC 8例,对照组64例,发生NEC 20例.结论及早对早产儿补充微生态制剂,使其占据肠黏膜表面,作为生物屏障构成肠道的定植阻力,阻止致病菌入侵,或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起到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