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0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21篇
  1975年   20篇
  1974年   35篇
  1973年   23篇
  1971年   30篇
  1966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是丙肝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然而,该蛋白因具有免疫调控作用而影响免疫应答的诱导。构建了HCV核心蛋白的两种表达质粒,一种是体内激活型原核表达质粒pZW-C,另一种是真核表达质粒pCI-C。将该两种质粒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得到重组菌SL7207/pZW-C和SL7207/pCI-C,分别将重组菌口服接种小鼠,检测小鼠的免疫应答,结果发现:①SL7207/pCI-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持续降低,而SL7207/pZW-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无明显改变;②SL7207/pCI-C免疫只诱导低水平抗HCV核心蛋白抗体,加强免疫对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而SL7207/pZW-C免疫组所有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核心蛋白抗体。③SL7207/pCI-C免疫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以及加强免疫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均明显不及SL7207/pZW-C免疫鼠。结果提示:携带真核表达质粒pCI-C的沙门菌因在小鼠细胞内表达天然形式(结构以及磷酸化修饰)的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弱化免疫应答。而以携带原核表达质粒pZW-C的沙门菌免疫可避免这一问题,并具有接种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从而可望作为基于HCV核心蛋白为靶抗原的HCV疫苗的候选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992.
本文采用光镜和电镜方法,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鳃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杂色鲍的鳃为一对不等大的双栉状鳃,各鳃由鳃轴和两侧列生的状鳃叶组成,鳃叶上皮为单层上皮组织结构,细胞类型主要为:纤毛细胞、立方细胞、腺细胞;鳃轴上皮为鳃叶上皮的延伸,亦是单层上皮组织,细胞类型主要有:纤毛细胞、微绒毛立方细胞和腺细胞等;鳃叶远轴端游离缘表皮之下,含有几丁质杆支撑的血腔,血腔内可见血细胞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血腔之间有平滑肌纤维束和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胶原纤维、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及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等;鳃轴的皮下组织也含有几丁质杆、平滑肌纤维、疏松结缔组织及其间的血腔结构。  相似文献   
993.
994.
一种简捷的分离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简化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分离方法,快速得到菌株。方法:选择并改良马丁氏-孟加拉红培养基,调整其pH值约为5.0,0.3~0.5cm根段平铺于平板中培养分离菌株,培养条件为25℃黑暗培养12~15d。结果:得到了菌落特征有明显差异的9种类型138个菌根真菌菌株,其中7类菌株在人工条件下回接云锦杜鹃形成了菌根结构。结论:实验证明改良的分离方法操作简单快捷,是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分离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柯世省 《生物学杂志》2007,24(4):37-40,61
云锦杜鹃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表观量子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的降低是非气孔限制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午间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早晚较高、午间较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与一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达到0.01或0.05显著水平。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因子的最优方程。  相似文献   
996.
Proteins are translocated across membranes through a channel that is formed by the prokaryotic SecY or eukaryotic Sec61 complex.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SecY channel from M. jannaschii revealed a plug domain that appears to seal the channel in its closed state. However, the role of the plug remains unclear, particularly because plug deletion mutants in S. cerevisiae are functional.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plug deletion mutants in E. coli SecY are also functional and even efficiently translocate proteins with defective or missing signal sequences. The crystal structures of equivalent plug deletions in SecY of M. jannaschii show that, although the overall structures are maintained, new plugs are formed. These lack many interactions that normally stabilize the closed channel, explaining why the channels can open for proteins with signal-sequence mutations. Our data show that the plug domain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a closed state of the channel and suggest a mechanism for channel gating.  相似文献   
997.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一种重要的接头蛋白,在Toll样受体/白细胞介素-1受体(TLR/IL-1R)超家族所触发的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与先天性免疫密切相关。文章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traf6的表达模式和初步的功能。在健康鱼中,traf6转录本广泛表达于所有受检组织中,在血液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肝脏中最低。在不同的胚胎发育阶段也检测到traf6的表达。在无乳链球菌体内感染后,大多数受检组织中traf6 mRNA的表达量上调。此外,LPS、Poly I:C和S.agalactiae可显著诱导尼罗罗非鱼巨噬细胞traf6的表达。此外,在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表明,TRAF6分布于细胞质中,可显著提高NF-κB的活性。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表明,TRAF6可与IRAK1(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相互作用,IRAK1在TLR/IL-1R信号通路中也起重要作用。在体内,TLR2、TLR21和TLR13b的过表达可上调traf6 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TRAF6参与了TLR2、TLR21和TLR13b介导的信号转导,提示TRAF6在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999.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iology - Flux coupling analysis (FCA) aims to describe the functional dependencies among reactions in a metabolic network. Currently studied coupling relations are...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是十字花科蔬菜最重要的迁移性害虫之一,在中国越冬区(OR)的群体和季节性繁殖区(SBR)的群体之间具有“源-汇”关系和复合群体的特征。本研究旨在揭示中国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时空动态,以期进一步阐明该虫的迁移特性及其对区域灾变的影响。【方法】基于已经发表的4组不同采样时间中国小菜蛾 COI 序列(共1 567条)数据,将每个数据集细分为3组:OR群体、SBR群体以及特定采样时间(ST)的群体。对不同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单倍型相似性和群体演化史的分析。【结果】基于 COI 序列的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采样时间内,OR群体和SBR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当。虽然SBR群体在单倍型频率上不稳定,导致包含SBR的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但SBR群体单倍型均能够在同一采样时间的OR群体中找到,或SBR单倍型仅与OR单倍型相差2个碱基以内;SBR群体中单倍型频率在不同年份间变化大,遗传分化最大,而ST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的变异水平最低。不同采样时间样品 COI 序列的碱基错配分布图呈现相同的单峰状,且不同采样时间样本主要是由几种相同的单倍型构成。【结论】这些结果表明:迁移是影响中国季节性繁殖区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的主要因素;中国不同区域的小菜蛾群体遗传变异在时间尺度上具有稳定性和相关性。小菜蛾复合群体特征为阐明其季节性迁移特性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