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8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55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安明态  罗庆莲 《植物研究》2008,28(6):641-643
报道了中国贵州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一新种,即平坝小檗(Berberis pingbaensis M. T. An)新种与堆花小檗(B. aggregate Schineid.)相近似,但植物较小,果具白粉。  相似文献   
992.
993.
通过观察非动情期的棕色田鼠对麻醉的同种个体身体气味源的探究行为 ,包括雄鼠对麻醉雄鼠和雌鼠的嗅闻、雌鼠对麻醉雄鼠和雌鼠的嗅闻 ,分析了棕色田鼠在社会探究中对不同气味源的反应格局。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对同种个体肛殖区和面部的嗅闻频次及嗅闻持续时间最多 (P <0 0 5 ) ;对背部、腹部、肋部嗅闻的频次和持续时间较少。在对同一部位的嗅闻中 ,在嗅闻频次上 ,雄鼠对雄鼠的嗅闻、雌鼠对雌鼠的嗅闻以及雌鼠对雄鼠的嗅闻都显著多于雄鼠对雌鼠的嗅闻 (P <0 0 5 ) ;在嗅闻时间上 ,性别组合对同一部位的探究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但气味源与性别组合有交互作用 (P <0 0 5 ) ,影响探究行为。这些结果说明棕色田鼠的肛殖区和面部是重要的气味源 ,而且在对同一气味源的探究中存在性别差异。但在非动情期 ,异性间的探究并不总是高于同性间的探究  相似文献   
994.
995.
采用rbcL序列分析结合传统形态观察的方法 ,对我国福建省平潭县和漳浦县、山东省青岛市及辽宁省大连市采集的角叉菜属样品进行了研究。新鲜或硅胶干燥样品被用于总DNA提取并用于PCR反应 ,PCR扩增产物回收后直接用于测序反应 ,序列数据经ClustalX1 .8软件排序后 ,采用MEGA2 .1软件根据Kimura’s双因子法计算遗传距离 ,并应用邻接法 (neighbor - joint ing)和最大简约法 (MaximumParsimony)构建系统树 ,Bootstrap法 (5 0 0次重复 )评估分支可信度。研究表明 :确认中国存在Chondrusocellatus、Chondrusnipponicus和Chondrusarmatus三种角叉菜 ;原报道产于我国东南沿海的角叉菜Chondrusocellatus应为Grateloupiaimbricata ;原报道产于大连小平岛的角叉菜Chondrusyendoi应为Mazzaellajaponica。  相似文献   
996.
运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设计简并引物,通过3′和5′RACE技术,从石蒜科植物朱顶兰(Amaryllis vittata Ait)总RNA中克隆了编码此凝集素(AVA)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686 bp,起始密码子位于第41~43 bp,终止密码子位于515~517bp处,开放阅读框长474 bp,编码158个氨基酸,包含信号肽序列、成熟蛋白序列和C-末端剪切序列的前体蛋白。成熟蛋白由10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11.9kD。成熟蛋白在氨基酸水平上与雪花莲凝集素、水仙凝集素、石蒜凝集素和君子兰凝集素分别有73.4%、85.3%、80.7%和83.5%的同源性;朱顶兰凝集素的分子模式显示其与雪花莲凝集素有极其相似的三维结构;在Blocks数据库中检索AVA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结构域,发现有3个凝集素功能结构域,并具有3个典型的甘露糖专一结合位点盒(QDNY)。  相似文献   
997.
对我国特有单属种孑遗植物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 Maxim) 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肇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合木种群为高群集分布,种群曲线属Leak凸型。年龄结构不合理,其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 ê型,且将演化为小种群,群落内的生境异质性显著,种群处于不稳定阶段。四合木从开花期到结果期,生殖分配 (RA) 呈下降的趋势,生殖过程中胚胎发生败育、种子向幼苗难以转化使其有性生殖受阻,生活史趋于断裂,是最终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内因。分布区城市化、工业化以及过度放牧等原因造成其种群孤立和生境破碎化是物种导致濒危的外因,四合木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下降造成遗传多样性逐步丧失。同时提出对我国特有植物四合木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998.
崇明岛潮间带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2006年6月,在上海市崇明岛潮间带设置21个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定性采样调查.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3 种,其中甲壳动物29种,占总种数的46.03%;软体动物20种,占31.75%;环节动物10种,占15.87%;底栖鱼类 2种;其它2种.优势种为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光滑狭口螺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38.28ind/m2,平均生物量为 79.11g/m2.系统聚类分析和MDS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可以把21个断面分为3组,崇明北部断面群、崇明东部断面群和崇明南部(含西部)断面群.Shannon-Weiner指数H′=1.85±0.528(范围0.946~2.783),Pielou均匀度指数J=0.306±0.098(范围0.142~0.489),Simpson优势度指数D=0.622±0.141(范围0.303~0.797).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在各断面的差异主要与盐度分布、底质及人为干扰有关.与同期的历史资料相比,底栖动物总物种数变化不大,但种类组成有所变化;优势种有所变化;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多样性指数近年来变化不大.围垦减缓使崇明潮间带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恢复,但在人为干扰和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原为优势种的河蚬、彩虹明樱蛤、麂眼螺、小头虫和疣吻沙蚕等的密度下降,已不再是优势种.  相似文献   
999.
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是我国华东地区特有种,属国家Ⅰ级濒危保护植物.分别于5月份与8月份采用Li-6400光合系统测定了江苏宜兴龙池大垅西芥银缕梅种群内大 (胸径>10 cm)、中 (2 cm<胸径≤10 cm)、幼 (胸径≤2 cm) 3个径级个体的光合生理参数、光合-光强响应曲线及光环境因子,探讨了不同径级个体的光合能力差异及其对种群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幼树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 显著低于大树与中树,但比叶面积(SLA)显著高于大树及中树;低LCP、低RD与高SLA是银缕梅幼树对弱光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中树LSP仅为大树的二分之一,而其LCP与大树无明显差异,且显著高出幼树;中树LSP与LCP之间的光能利用区间极为狭窄;中树全天平均接受的RAR稍高于LCP,但远低于其LSP;同时,中树的SLA显著低于幼树与大树,致使中树全天碳同化总量严重不足.基于净光合速率(Pn)与光环境参数建立的逐步回归方程进一步证实了光合有效辐射(PAR)对Pn的贡献最大,是影响银缕梅光合碳同化能力的关键因子.由于幼树与中树受到大树遮荫,叶片上方的光合有效辐射均显著降低.尽管银缕梅幼苗在林下表现出较强的弱光适应能力,但在后期建成为中树的过程中,叶片形态与光合生理特性均表现出对遮萌环境的不适应,光资源不足构成银缕梅种群更新的主要限制因子,导致种群的中等径级个体急剧减少.人为干预以形成适宜的林窗环境,有利于银缕梅幼树的后期生长,并促进银缕梅种群的顺利更新.  相似文献   
1000.
Sgt1 is an adaptor protein implicated in a variety of processes, including formation of the kinetochore complex in yeast, and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ity systems in plants and animals. Sgt1 has been found to associate with SCF E3 ubiquitin ligases, the CBF3 kinetochore complex, plant R proteins and related animal Nod-like receptors, and with the Hsp90 molecular chaperone. We have determin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re Hsp90–Sgt1 complex, revealing a distinct site of interaction on the Hsp90 N-terminal domain. Using the structure, we developed mutations in Sgt1 interfacial residues, which specifically abrogate interaction with Hsp90, and disrupt Sgt1-dependent functions in vivo, in plants and yeast. We show that Sgt1 bridges the Hsp90 molecular chaperone system to the substrate-specific arm of SCF ubiquitin ligase complexes, suggesting a role in SCF assembly and regulation, and providing multiple complementary routes for ubiquitination of Hsp90 client prote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