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1篇
  免费   784篇
  国内免费   2584篇
  11129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402篇
  2020年   343篇
  2019年   387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444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577篇
  2012年   742篇
  2011年   797篇
  2010年   551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607篇
  2007年   551篇
  2006年   488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9篇
  1974年   9篇
  1966年   5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苏南太湖流域水稻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86,自引:3,他引:86  
针对苏南太湖流域无机体,高氮量施肥方式,造成氮肥利用率下降、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种现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下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肥水环境损失。并在以下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引入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和主效益比较合理的水稻施肥量,相应的经济、生态2适宜产量为7379.5~7548.6kg/hm^2。  相似文献   
52.
以额济纳荒漠绿洲胡杨根蘖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洲内胡杨分布的3种主要生境内根蘖幼苗的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近年来绿洲内胡杨种群的更新几乎完全依赖于无性繁殖更新,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在调查地内没有发现。河岸沙丘地及胡杨林下地的根蘖幼苗中,3龄幼苗所占比重最大,龄级越小的根蘖苗在群落中的数量越少;在河水漫灌后的林间空地,2龄幼苗的数量最多。水漫灌后的林间空地中根蘖幼苗密度显著大于其余两生境内根蘖幼苗密度,同时该生境内每段胡杨根系萌生出的不定芽也大于另两生境。随着龄级增加,未枯枝根蘖幼苗的比率逐渐减小。根蘖幼苗的萌发点分布于土层30cm以内的根系上,分布深度大于30cm的根系不能萌发出根蘖幼苗。  相似文献   
53.
近40a甘肃省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甘肃省69个气象站1971-2007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潜力的气候驱动力,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生产潜力显著增加,降水生产潜力略有减少,平均气候生产潜力为733.86 kg · hm-2 · a-1,呈逐渐减少趋势。区域差异性明显,呈东南-西北递减,陇南山区>陇东高原>陇中高原>甘南草原>河西走廊,气候生产潜力以1997年为转型年。增湿和增温均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但增湿增益更为显著,另气候的暖干化趋势是研究区气候生产潜力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4.
Higher temperatures caused by future climate change will bring more frequent heat stress events and pose an increasing risk to global wheat production. Crop mode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simulate future crop productivity but are rarely tested with observed heat stress experimental datasets. Four wheat models (DSSAT‐CERES‐Wheat, DSSAT‐Nwheat, APSIM‐Wheat, and WheatGrow) were evaluated with 4 years of environment‐controlled phytotron experimental datasets with two wheat cultivars under heat stress at anthesis and grain filling stages. Heat stress at anthesis reduced observed grain numbers per unit area and individual grain size, while heat stress during grain filling mainly decreased the size of the individual grains. The observed impact of heat stress on grain filling duration,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grain yield, and grain protein concentration (GPC) varied depending on cultivar and accumulated heat stress. For every unit increase of heat degree days (HDD, degree days over 30 °C), grain filling duration was reduced by 0.30–0.60%,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reduced by 0.37–0.43%, and grain yield was reduced by 1.0–1.6%, but GPC was increased by 0.50% for cv Yangmai16 and 0.80% for cv Xumai30. The tested crop simulation models could reproduce some of the observed reductions in grain filling duration, final total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grain yield, as well as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PC due to heat stress. Most of the crop models tended to reproduce heat stress impacts better during grain filling than at anthesis. Some of the tested models require improvements in the response to heat stress during grain filling, but all models need improvements in simulating heat stress effects on grain set during anthesis. The observed significant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 response of wheat to heat stress needs to be considered through cultivar parameters in future simula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55.
TPO模拟肽与人IgG1 Fc片段的融合表达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本室获得的人TPO模拟肽序列,合成了该模拟肽的DNA序列,分别连接至4种不同长度的人IgG1 Fc基因片段的5′端,并克隆至质粒表达载体pET28a(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筛选获得了4种重组工程菌,其中3种分别高效表达了3种不同长度的融合蛋白,而第4种工程菌未表达,表达的3种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8kD,12kD和12kD。表达量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30%左右,纯化获得了3种TPO模拟肽融合蛋白,3种融合蛋白均有较好的体外活性,维持TPO依赖细胞Ba/F3-mp1生长的EC50分别为:13,10,10nmol/L,用血小板减少症小鼠动物模型,测定了它们的体内活性,3种融合蛋白均有升高血小板和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功能,分别比TPO模拟肽活性提高了18,8,8倍,而对白细胞及红细胞无显著影响,分别用3种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均未刺激小鼠产生抗TPO模拟肽抗体,并显示了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6.
随着自然保护区多样化的发展以及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保护区管理者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与满足娱乐需求的双重压力,这使得保护区管理者需要更多的信息进行决策。以中国东北部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一项选择实验,选取生物多样性、预期游客数量、景区的环境教育设施、门票价格等4个属性,分别采用多项logit模型、随机参数logit模型和潜在分类模型,探究游客在可能存在冲突的管理优先级之间的偏好。目的是揭示游客如何评价保护区不同的管理属性,以及各属性的边际支付意愿和偏好,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有效的保护区管理指南。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区游客最关注的属性,并且游客对于生态属性的关注度高于娱乐属性。因此,保护区管理者应首先维持并改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环境,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环境教育作用的娱乐服务。此外,研究发现游客可分为生态友好型和价格敏感型两种类别,不同类型的群体对游览保护区存在不同偏好,女性和年轻的受访者对生态更友好,男性和年长的受访者对价格更敏感。本文的贡献是将某一方面属性价值的描述扩展到涵盖多个管理属性的研究,并为保护区管理中生态与娱乐的权衡问题提供了更具体的见解。  相似文献   
57.
运用茎尖微芽嫁接技术脱除柑橘黄龙病病原,并采用PCR技术和直接荧光法对脱毒后的植株进行脱毒效率检测。结果表明,茎尖微芽嫁接成活率最高为75%;茎尖微芽嫁接技术是脱除黄龙病病原的一种有效方法,脱毒率达100%,脱毒后均检测不到病原存在;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检出率为100%,而直接荧光法的检出率仅为33.3%,说明PCR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58.
蝙蝠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蝙蝠物种丰富,分布广泛,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中一些蝙蝠种类还有迁飞的习性,与人类接触密切.迄今为止,已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其中一些是多种重大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给人类公共健康和蝙蝠生物保护带来威胁.近年来,一些新病毒病的暴发,老病毒病的重返都与蝙蝠有关,如1994年澳大利亚爆发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1,2],1997年澳大利亚爆发的梅南高病毒(Menangle virus)[3],1998年马来西亚爆发的尼巴病毒(Nipah virus)[4],以及Tioman病毒(Tioman virus)[5]等;而人类在防止蝙蝠传播病毒的同时,很可能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当而对蝙蝠物种的保护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59.
冬季低温胁迫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活性的主要影响之一,体现在光合机构的低温光抑制。为了阐明冬季低温胁迫下常绿阔叶树光系统Ⅱ的光抑制程度及光保护机制,该文研究了冬季自然低温胁迫(零下低温冻害和零上低温寒害)对红叶石楠、枇杷和猴樟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机构光系统Ⅱ(PSⅡ)光抑制的影响以及春季气温回暖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冻害和寒害低温胁迫使猴樟的PSⅡ活性显著降低,PSⅡ受到较严重的光抑制,低温胁迫解除后PSⅡ活性未能完全恢复。红叶石楠PSⅡ活性下降程度和光抑制程度最轻,春季PSⅡ活性显著上升,光抑制显著下降。枇杷PSⅡ活性和光抑制程度介于猴樟和红叶石楠之间。低温胁迫下红叶石楠的非光化学猝灭(NPQ)接近常温水平; 枇杷的NPQ略有降低,春季恢复正常; 猴樟NPQ最低,春季低温解除后仍不能完全恢复。此外,三种常绿阔叶树在冬季低温胁迫和春季恢复时期的NPQ与PSⅡ的光抑制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冬季低温对红叶石楠PSⅡ影响不大,对枇杷有一定影响但春季气温回暖后可以及时恢复,对猴樟PSⅡ有显著的光抑制且恢复过程较慢,同时NPQ对保护常绿阔叶树PSⅡ免受冬季低温光抑制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0.
湖北旋覆花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旋覆花(Inula hupehensis)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9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9-羟基-百里香酚(1),8,10-去氢-β-羟基-百里香酚(2),2-羟基-4-甲基苯乙酮(3),8,9-双羟基-9-百里香酚(4),10-羟基-8,9-双氧亚异丙基百里香酚(5),8,10-二羟基-9-异丁酰百里香酚(6),8-羟基-9-异丁酰-10-(2-甲基丁酰)百里香酚(7),8,9,10-三羟基百里香酚(8),8-羟基-9,10-二异丁酰百里香酚(9),neoechinulin A(10),3-醛基吲哚(11),3-羟乙酰基吲哚(12),丁香酸(13),4,6-二羟基-2-甲氧基苯乙酮(14),7-甲氧基-8-羟基香豆素(15),6-甲氧基山奈酚(16),(+)-正丁香酯素(17),β-棕榈精(18)和豆甾醇(19)。除了化合物8和9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