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67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91.
【目的】了解家蚕Bombyx mori维生素B6关键代谢酶磷酸吡哆醇氧化酶(pyridoxine- 5′-phosphate oxidase, PNPO)基因在家蚕不同发育阶段及5龄幼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将家蚕PNPO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22b(+)-PNPO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Rosetta中诱导表达, 纯化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家蚕PNPO基因进行了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分析。【结果】在家蚕发育水平上, 5龄幼虫的PNPO翻译量为最高。PNPO基因在5龄幼虫各组织中的转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精巢、 头、 中肠、 马氏管、 卵巢、 表皮、 脂肪体、 丝腺; 翻译量也以精巢为最高, 其次是头、 中肠和马氏管。【结论】明确了PNPO在家蚕各发育阶段及5龄幼虫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992.
2009年6月、11月和2010年4月对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21种,其中枝角类14种、桡足类7种.脆弱象鼻溞Bosmina fatal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 sp.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浮游甲壳动物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11.1ind.·L-1和0.127mg·L-1)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1.59ind.·L-1和0.01mg·L-1)均出现在4月.袁河支流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在6月(4.97±13.28ind.·L-1和2.07±4.85ind.·L-1)和11月(2.07±5.21ind.·L-1和2.24±5.22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水温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赣江下游浮游甲壳动物密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藏羚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藏羚羊的低氧适应机制与高原低氧环境的相关性,采用RT-PCR 技术,首次从藏羚羊心肌组织总DNA 中克隆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Histone deacetylase1,HDAC1)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该序列全长为1 449 bp,
编码482 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约为55 kDa。序列分析表明,藏羚羊HDAC1 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相似性超过90% ,其中与牛的相似性最高为98.27% ;它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相似性达到
98.76% ~ 99.59%,显示出极高的保守性。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 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藏羚羊与牛先聚为一类,该聚类结果与传统的物种进化关系基本一致。藏羚羊HDAC1 基因编码区的成
功获得,为进一步揭示藏羚羊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4.
The mechanism by which a new species arises and adapts to its environment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in evolutionary biology.See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ed size and nutrient composition are important fitness-related traits and have been shown to vary greatly among populations and species.However,the significance of variation in seed traits in plant adaptation and speciation remains unclear.We carried out a population genetic study on nucleotide variation of one 11S seed storage protein gene(Pss) of Oryza rufipogon Griff,and O.nivara Sharma Shastry,two closely related wild rice species.By comparatively examining the genetic variation pattern of the regulatory and coding regions of Pss and fragments of six reference loci across different chromosomes,we found significantly lower polymorphisms at coding regions of the gene(PssI) in O.nivara relative to O.rufipogon.Neutral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reduction of polymorphisms at PssI in O.nivara was caused by positive selection rather than population demography,implying a role of selection on the 11S seed protein gene.Further phylogenetic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es also support the hypotheses that the origin of O.nivar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daptive divergence on the coding region of Pss.It is most likely that higher reproductive effort would be favored when O.nivara arose from O.rufipogon populations and adapted to the environment change.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探知基因组甲基化是否参与了昆虫抗药性, 本研究在室内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连续9个世代的3龄若虫施用吡虫啉, 用AFLP检测褐飞虱抗性产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多态性的变化。利用25对AFLP引物共获得120个位点, 其中15个位点呈现甲基化多态性, 共获得78条多态性条带。根据多态性条带在不同世代样本中出现的多少计算多态性条带比例, 其中最高比例出现在G5代(10.26%), 最低比例出现在G6代(1.28%)。多态性条带在不同世代间比例的变化趋势表明,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筛选产生快速应答。在筛选早期(G1, G2和G3)世代间DNA甲基化多态性比例差异相对较小, 变化范围在3.85%~6.41%之间; 在筛选中期(G4, G5和G6)世代间比例差异较大, 变化范围在1.28%~10.26%之间; 在筛选后期(G7, G8和G9)世代间比例差异相对较小, 变化范围在5.13%~7.69%之间。结果说明, 吡虫啉的连续施用能够诱导褐飞虱基因组产生甲基化变异, 初步揭示甲基化在褐飞虱抗药性产生过程中参与了基因组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996.
克隆植物对种间竞争的适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俊  邢福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6):587-596
克隆植物种群因其寿命的持久性、空间上的可移动性和繁殖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与非克隆植物有很大区别,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甚至成为优势种或者建群种。该文通过归纳有关克隆植物的种间竞争适应策略研究案例, 阐述了克隆植物的竞争能力差异和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论述了克隆植物在构件形态、克隆构型、繁殖对策等方面对种间竞争的响应, 以及生理整合作用与种间竞争的关系; 分析了导致某些同类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的原因, 认为实验对象差异、实验设计、生境条件与克隆植物形态及生理上的时空动态变化等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提出了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克隆植物种间竞争及其分子生态学机制等可能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重组炭疽保护性抗原的表达、纯化与生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构建分泌型表达质粒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重组炭疽保护性抗原 (rPA)的分泌型表达。重组蛋白位于细菌外周质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10 %。以离子交换、疏水层析和凝胶过滤为基础 ,建立了rPA的纯化工艺 ,每升培养物可获得约 15mgrPA ,纯度可达 95 %以上。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显示rPA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用rPA免疫家兔产生的抗血清在体外可抑制炭疽致死毒素的活性 ,表明rPA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以上结果为今后发展新一代炭疽疫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数量化理论对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进行了预测 ,建立了 2个数学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地上生物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性显著 ,地上生物量的鲜重和干重的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 0 97和 0 95。在影响羊草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生态因素和植被特征因素中 ,按其对生物量形成的贡献大小 (以得分范围衡量 ) ,贡献最大的为测定生物量时前一个月的降雨量 ,其次为土壤全氮含量 ,再次为测定生物量时前一个月≥ 1 0℃的积温 ,小于这三个生态因子影响大小的因素依次为草群总盖度、草群平均高度和羊草种群生长状况。所建模型不但包含了生态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而且也包含了植被特征因素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为准确预测草地生物量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9.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相似文献   
1000.
从浙江省3例SARS患者中收集含漱液标本,经处理后接种Vero、RD、VeroE6和Hep-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3d后在Vero和RD细胞中可观察到细胞病变。从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病毒核酸,用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并经测序证实从3份临床样本中分离到2株SARS冠状病毒株。对其中1株病毒的基因组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并作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浙汀省SARS冠状病毒株与新加坡2774株和台湾TW1株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