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5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3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5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7 毫秒
381.
林蛙属3物种皮肤的组织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蛙科(Ranidae)林蛙属(Rana)高原林蛙(R.kukunori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和峨眉林蛙(R.omeimontis)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皮肤的厚度、皮肤腺的相对数量和面积作了比较分析。3物种皮肤的基本结构相似,都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是角质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角质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生发层构成。真皮又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内分布有黏液腺、颗粒腺和脂腺3种类型的皮肤腺,黏液腺在体背和体腹皮肤内基本均匀分布,而颗粒腺主要以团块聚集形式散布在体背皮肤中。在高原林蛙皮肤中还发现了1种与以往描述不同的特殊嗜酸性腺体。皮肤厚度存在种间差异和部位差异。高原林蛙的表皮里有少量毛细血管和发达的色素细胞分布,真皮疏松层里有发达的腺体,这些可能是其对高海拔、低氧、低温和强紫外线辐射生活环境的适应策略。在峨眉林蛙和昭觉林蛙皮肤真皮的疏松层和致密层相邻处,发现有呈波浪条带状的、H.E染色呈蓝色的钙化层结构,体背部的钙化层比体腹部的发达。钙化层的功能可能包括防止体内水分散失、贮存钙离子、构成与体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屏障等方面。  相似文献   
382.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8日在西藏自治区札达县底雅乡底雅村(31°46′55.5″N,78°52′5.1″E,海拔2 977 m)观察并拍摄到1只雄性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us)。另一组调查人员曾于2015年5月1日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岗嘎村遮磨岗(29°18′28.15″N,94°21′44.23″E,3 000 m)听到过噪鹃的叫声。  相似文献   
383.
384.
目的了解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及菌株亲缘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50株MRSA中10种耐药相关基因,采用Average法对耐药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50株MRSA中m ecA、aac(6')-aph(2')、tetM和erm基因均阳性,qacA、blaTEM、aph(3')-III和ant(4',4')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2.0%、40.0%、98.0%和4.0%,vanA和vanB基因均阴性。在1号、2号、3号菌株的qacA基因序列编码区域同一位点均有1个碱基发生有义突变(G→A),相应的苏氨酸(T)被异亮氨酸(I)所取代。根据耐药基因的聚类分析该50株MRSA可分为2个亚群,为院内感染所致。结论临床分离的MRSA耐药相关基因携带率很高;qacA基因存在有义突变为新的发现;MRSA可导致克隆传播院内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385.
2018年4月下旬至5月初对国家林业局甘肃濒危动物保护中心的61只初生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成活率、性别比例、单双羔比例、初生重等生物学数据进行了观测,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赛加羚羊分娩期始于4月25日,截止于5月5日,产羔高峰期集中在4月28日至5月2日。共分娩61只羔羊,成活56只,成活率91.80%。其中,雄性羔羊占40.98%,雌性羔羊占59.02%,雌雄性别比(♀︰♂)为1.44︰1,与1︰1的性比差异不显著(χ2检验,P> 0.05);单羔比例80.33%,双羔比例19.67%,两者差异极显著(P <0.01);初生羔羊体重多数集中在2.501~3.000 kg,雄性羔羊平均初生重略高于雌性羔羊,单羔羚羊平均体重略高于双羔羚羊。单羔雄羚羊与双羔雄羚羊、单羔雌羚羊与双羔雌羚羊以及单双羔、雌雄羔羊总平均体重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386.
海月水母是全球近岸海域的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其螅状体的繁殖情况与种群数量是影响水母暴发的重要因素.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研究了高温(21 ℃)和低温(12 ℃)条件下,不同盐度梯度对螅状体存活与无性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温条件下,盐度15~40时螅状体存活率均大于90%,适合出芽生殖盐度范围为20~32,其中28为最适盐度;在低盐(≤15)或高盐(≥36)环境下,螅状体会进行足囊生殖以度过不良环境条件. 低温条件下,20~40盐度组螅状体存活率均大于90%,20~32盐度组适于螅状体出芽生殖,其中28盐度组出芽生殖效率最高;20~40盐度适于横裂生殖,其中28~32盐度组最利于螅状体横裂生殖. 说明海月水母螅状体有较强的盐度耐受性,一定范围内盐度对螅状体无性生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87.
Levels of allozyme variation,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fine-scale genetic structure (FSGS) of the rare, both sexually and clonally reproducing terrestrial orchid Epipactis thunbergii were examined for eight ( N  = 734) populations in a 20 × 20-km area in South Korea. Twenty-three putative allozyme loci resolved from 15 enzyme systems were used. Extremely low levels of allozyme variation were found within populations: the mean frequency of polymorphic loci was 3.8%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 Idh-2 ) with two alleles was polymorphic across populations], the mean number of alleles per locus was 1.04, and the mean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was 0.013. The overall fixation index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 F IS = 0.069), although the species is self-compatible. However, a significantly high degree of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populations at Idh-2 ( F ST = 0.388) in the studied area. Furthermor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e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FSGS (up to 3 m) within populations.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main explanatory factors for the extremely low level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the shaping of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E. thunbergii are genetic drift as a result of a small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a restricted gene flow, and the isolation of populations.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genetic structure of E. thunbergii , three guidelines are sugges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species in South Korea: (1) protection of habitats of standing populations; (2) prohibition by law of any collection of E. thunbergii ; and (3) protection of nearby pollinator populations, given the fact that fruit set in natural habitats is very low.  © 2007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 2007, 155 , 161–169.  相似文献   
388.
水力结构调整及非结构性碳动态对于认知干旱胁迫下植物生存前景和死亡风险至关重要。该研究以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为对象,通过干旱处理分析树冠不同高度叶片水力性状、光合生理特性、不同功能器官间的可溶性糖、淀粉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变化,以甄别树冠不同高度叶片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适应差异。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下,树冠上部的叶水势、叶含水量、枝条含水量普遍低于下部,饱和膨压渗透势及膨压损失点水势在不同树冠高度间差异不显著;(2)干旱处理组植株净光合速率随树冠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SPAD值在树冠的上部显著低于下部,而水分利用效率在树冠的上部却高于下部;(3)干旱处理组比叶面积在各树冠高度下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胡伯尔值在中部及上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4)干旱处理组,树冠上部叶片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部,枝条可溶性糖及NSC含量在树冠上部显著高于下部,韧皮部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在不同树冠高度间无显著差异,细根的可溶性糖、淀粉及NSC含量在对照组与干旱处理组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发现,干旱处理下,树冠高度的增加会加剧新疆杨枝叶的干旱胁迫,致使树冠上部枝条木质部发生栓塞的风险大于下部,并导致NSC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和组分产生差异,但新疆杨植株可通过水分利用效率和形态上的适应性调整减缓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389.
为了揭示黄腐酸对干旱胁迫下燕麦光合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机理,该研究选用燕麦品种‘燕科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以正常供水(田间持水量的75%)为对照(CK),设干旱胁迫处理(田间持水量的45%,D0)、D0 + 喷施不同浓度黄腐酸(0、200、400、600、800、1 000 mg/L)处理(D1~D5),测定各处理燕麦干鲜重、光合性能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显著降低,并导致叶片Fv/FmqP、ETR和ΦPSⅡ显著下降,使叶片抗氧化酶 SOD、POD、CA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25.68%、19.98%和7.29%。(2)与D0相比,D0 +喷施600 mg/L黄腐酸后,燕麦幼苗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分别显著提高了28.59%和39.13%,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和PnGsTrFv/Fm、ΦPSⅡ、ETR分别显著增加了25.17%、21.03%、47.37%和74.38%、26.47%、43.34%及6.49%、69.57%、70.71%,CiFo、NPQ分别显著降低了19.52%和13.32%、43.75%。(3)干旱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的黄腐酸均使幼苗叶片中SOD、POD、CAT活性较D0处理显著增加,其中喷施600 mg/L黄腐酸的叶片SOD、POD、CAT活性最高,分别较D0处理显著增加了12.19%、76.57%和55.26%。研究认为,叶面喷施适宜浓度黄腐酸能够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燕麦幼苗的光合作用及其抗氧化能力,缓解干旱对燕麦幼苗的伤害,进而促进燕麦幼苗的生长,且以叶面喷施600 mg/L黄腐酸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90.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持续性右脐静脉(PRUV)合并畸形的价值及其对于胎儿预后意义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定期产检的孕妇6258例。对所有胎儿行超声心动图产前评估,对发现存在PRUV的胎儿进一步确诊。对所有PRUV病例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详细的解剖扫描,以确定是否合并有其他畸形。在我院分娩的孕妇病例系统均详细记录有孕妇和胎儿的住院情况。对未在我院分娩的PRUV胎儿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胎儿出生时的情况。对26例PRUV胎儿均进行了至少为期12个月的电话随访,以了解胎儿的预后情况。结果:PRUV超声表现为脐静脉向胆囊外侧和右侧走行,可能与向胃方向走行的右门静脉融合(肝内型),也可能流入右心房、下腔静脉心下部分或髂静脉(肝外型)。在肝内型变异中,脐静脉与右门静脉在静脉窦处融合,胎盘血液继续流入静脉导管,最终流入下腔静脉。在6258例定期产检孕妇中共发现26例患有PRUV的胎儿,PRUV发生率为0.42%(26/6258),其中肝内型为0.39%(24/6258),肝外型为0.03%(2/6258)。单纯型PRUV胎儿(除PRUV外不合并其他畸形)16例,占61.54%(16/26),其中1例因胎儿体重过大行剖腹产,产后胎儿健康;其余胎儿均自然分娩,产后胎儿健康。非单纯型PRUV胎儿(除PRUV外合并其他畸形)10例,占38.46%(10/26),其中8例为肝内型PRUV,2例为肝外型PRUV。8例非单纯型肝内型PRUV中,法洛四联症伴单脐动脉胎儿生后手术治疗,预后较差,1岁时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房间隔缺损生后随访自行关闭,胎儿健康;其余胎儿生后手术治疗,预后良好。2例非单纯型肝外型PRUV分别合并肢端畸形和大动脉转位,1例宫内死亡,1例剖腹产后1周因心力衰竭死亡。结论:详细的产前超声检查可用于确诊PRUV及其可能合并畸形。单纯型PRUV胎儿预后良好,非单纯型PRUV胎儿预后则取决于伴随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且非单纯型肝外型PRUV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