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4篇
  免费   335篇
  国内免费   117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9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51.
汪云  李红霞  冯涛  王媛媛  白璐  宋波  梅夏齐 《生物磁学》2014,(6):1029-1032,106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B7-H1 的表达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 水平,将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高ALT 组(A 组)、高病毒载量低ALT 组(B 组)、低病毒载量组(C 组)及正常对照组(D 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HLA-DR、CD80、CD86、CD83、CD1a、B7-H1 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 培养上清液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2、IL-10 水平。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的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A、B、C组与D组比较分别为42.3± 4.9 %、46.7± 7.0%、52.5± 6.3 %vs 94.5± 3.5 %;34.5± 5.3 %、39.9± 6.4 %、45.6± 5.2 %vs 90.6± 6.5 %;38.2± 8.6 %、36.1± 5.4 %、42.5± 6.8 % vs87.7± 5.1 %;28.3± 6.5 %、25.6± 3.4 %、33.5± 4.3% vs 82.6± 4.8 %;32.3± 5.8 %、29.3± 5.3 %、48.3± 4.9 % vs 68.2± 5.2 % P〈0.05),B7-H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27.48± 21.4 %、21.83± 20.2 %、15.43± 10.32 %vs 4.23± 2.2%P〈0.05)。B7-H1 表达水平与ALT呈正相关,与IL-12 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低下,其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高表达B7-H1 有关。B7-H1 高表达抑制了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952.
目的:通过检测抗Xa因子活性,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对低分子肝素抗凝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3例,分为两组,A组(n=24):PLT≥240×10^9/L,B组(n=39):PLT〈240×10^9/L。首先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有无差异,而后在两组患者皮下注射那曲肝素前及注射后8h两个时间点分别进行抗Xa因子活性检测并记录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抗Xa因子活性水平并比较活性低于0.5IU·mL^-1患者所占比例。结果:两组患者之间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抗Xa因子活性治疗前后差异在两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后抗Xa因子活性均值低于B组,抗Xa因子〈0.5IU·mL-1的患者比率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中,血小板计数≥240×10^9/L的惠者抗Xa因子活性较低,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应用低分子肝素后的抗凝力度不足与血小板计数偏高相关。  相似文献   
953.
目的:比较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联合顺铂与单纯使用顺铂治疗消化道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250例消化道恶性中等量以上腹腔积液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5例。所有患者行穿刺置管引流术,地塞米松预防发热,予盐酸利多卡因预防腹痛。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每周两次,顺铂每周一次,疗程一周,最多两个疗程。结果:实验组患者有效率为85.6%,其中,完全缓解40例,部分缓解67例。对照组例患者有效率为52%,其中,完全缓解24例,部分缓解4l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7,P〈0.05)。实验组患者WHO体力状态评分(1分和2分)为104例,有效率为83.2%;对照组患者WHO体力状态评分(1分和2分)为72例,有效率为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7,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茵注射液联合顺铂腹腔内给药治疗消化道恶性腹腔积液。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54.
白立刚  袁光亚  岳根全  黄勇  闫俊  都和 《生物磁学》2013,(36):7031-7033,7077
目的:microRNAs(miRNAs)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并有可能用于肿瘤治疗。本研究探讨了miR一143在人膀胱癌细胞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的T24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按照处理方式分为空白对照组(T24)、阴性对照组(NC)、miRNA-143转染组(miR-143)以及si—COX-2转染组(si—COX-2)。3H—thymidine法和Transwell趋化实验检测T24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COX一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miR-143和si—COX-2转染T24细胞48h-72h后,细胞增值能力较正常T24细胞相比下降36%.49%(P〈0.01),迁移能力下降8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si—COX-2或miR-143转染的T24细胞内源性COX-.2表达水平显著减少至正常T24细胞表达水平的O.39和0-31倍(P〈0.01)。结论:miR-143可降低膀胱癌T24细胞增值力和侵袭力,并抑制COX.2表达。miR-143可能通过COX-2通路发挥对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更加明确了microRNA在癌症中的功能,提示miR-143可作为膀胱癌的治疗候选药物。本研究为探索肿瘤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5.
956.
目的:探究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2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阶段变化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为11.41±1.87,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为12.47±2.33。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可以大大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957.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B-榄香烯对肝星形细胞LX-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星形细胞LX-2,分别将丹参(浓度为1、2、4、6、8mg/ml),β-榄香烯(浓度为25、50、100、150、200μg/ml),单独作用于LX-2细胞后24h、48h用CCK-8(CellCount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丹参3.6mg/ml,β-榄香烯125μg/ml),然后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h、48h后用CCK-8(Cell CountKit-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OCCK-8法显示丹参(浓度为1、2、4、6、8mg/ml),8-榄香烯(浓度为25、50、100、150、200μg/ml)作用LX-2细胞24h、48h后,其增殖抑制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②联合用药(丹参3.6mg/ml,β-榄香烯125μg/ml)时,LX-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结论:丹参、β-榄香烯单独或二者联合作用均能抑制LX-2细胞的增殖,且联合应用的作用显著高于单独用药,可协同促进LX-2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58.
在检索C值数据库和种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松科具有完整C值和种子千粒重等数据信息的5个属108种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二者之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松科植物C值从9.5~36 pg呈正态分布,种子千粒重从1.2~1 269 g呈偏态分布,种间千粒重相差悬殊,高达1058倍。ANOVA分析表明,松属C值平均为25.79 pg,显著高于其它4个属;落叶松属C值最低(12.53 pg),显著低于云杉属(18.44 pg),而云杉属、冷杉属和雪松属C值间却无显著性差异。结合前人研究结果,从C值的角度分析,松科5属间的演化顺序为:松属→云杉属→雪松属→冷杉属→落叶松属。松科5属间种子千粒重均值差异显著,松属种子均值最大(123.7 g),其次为雪松属(84.5 g)和冷杉属(26.4 g),最后为落叶松属(5.5 g)和云杉属(3.9 g)。除松属外,其它4个属ANOVA分析,雪松属种子千粒重显著高于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P<0.01),而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种子千粒重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数回归分析和线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松科108种植物的C值和种子千粒重回归方程为:y=3.145x-7.248,决定系数(R2)为0.346,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00 1),线性相关系数(γ)高达58.8%,这说明松科植物随着C值增大,其种子千粒重呈明显增加趋势。综上所述,松科属间种子千粒重差异显著,且随着属间进化程度的提高,C值和种子千粒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具体机理尚有待于结合其它功能性状做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59.
目的:探讨问卷随访对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疗效的评价意义。方法:采用Lurid-Machay的病人症状评分系统及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ino.nasaloutcometest-20,SNOT.20)中文版,对127例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进行相关问卷测试,并与100名进行健康入职体检者的相关问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鼻内镜术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并在术后6个月时全面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症状与健康受访者相比仍有差异。结论:问卷随访作为术后鼻部生理功能恢复的评估手段,有助于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