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5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6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25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4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0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的细菌性病害,培育抗性品种是治理该病害的重要途径。因此,明确云南水稻材料对检疫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可以为该病害的防治与监测、水稻栽培的合理布局和良好抗性资源的获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剪叶接种法测定云南稻区30个品种对7个不同致病型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结果】在供试的30个云南水稻品种中,2个品种(玉粳16和JS42糯稻)对7个不同致病型菌株均表现为抗性;15个品种对7个致病型菌株均表现感病;对HEN11、SCYC-6、YN7、YN11、FUJ、YN241和PX099等7个致病型菌株表现抗性的水稻品种分别占26.67%、16.67%、23.33%、13.33%、6.67%、10.00%和20.00%。此外,区试材料的抗性比例高于主栽品种,地方稻未发现抗性品种。【结论】现在生产上的大部分水稻品种对优势致病型病原菌入侵的抵抗能力降低甚至丧失。针对云南地区的优势致病小种FUJ筛选得到2个抗性品种:玉粳16和JS42糯稻。 相似文献
72.
73.
灰胸竹鸡消化系统形态解剖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观察和测定了13只灰胸竹鸡消化系统的解剖参数,结果表明:雌性和雄性体重分别为227.39 g和216.79 g,体长分别为237.22 mm和230.00 mm;腺胃粘膜表面具有40~50枚圆形乳头,肌胃较发达;雌性和雄性的食道分别长约93.96 mm和99.75 mm,肠道总长分别为683.83 mm和672.95 mm,肝脏分别重4.87 g和5.20 g,胰脏分别重0.38 g和0.45 g.此研究为进行竹鸡的人工驯养和生物学研究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4.
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典型黄河故道区土壤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典型黄河故道区生物炭配施氮肥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阐明生物炭配施氮肥后土壤碳氮含量和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可为合理培肥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黄河故道典型区域潮土和中性生物炭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开展不同生物炭用量(0、15、30 t·hm-2)配施氮肥(N 270、330 kg·hm-2)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炭施入2年后,土壤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增大、土壤三相结构距离指数(STPSD)减小,显著改善了土壤三相比,其中在30 t·hm-2施炭量条件下土壤三相比最接近理想状态;土壤紧实度和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透水透气性增大,土壤板结状况得到缓解;>0.25 mm粒径团聚体显著增加(增幅70.6%~94.4%),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增大(增幅24.0%~48.0%),土壤团聚体结构得到改善。施加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15.8%~67.0%),并可调节土壤C/N,降低氮素释放强度,提高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土壤肥力,但未提高土壤pH值,其中10~20 cm土层土壤pH值呈显著下降趋势。在相同施氮条件下,施用生物炭比不施用处理的冬小麦产量2年平均增加9.6%~25.6%,增产效果显著;在相同生物炭施用量下,高氮处理比常规氮处理的冬小麦平均增产2.5%~4.4%,但差异不显著。综上,生物炭配施氮肥能够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作物增产效果和投入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在黄河故道区耕作层施入生物炭30 t·hm-2并配施氮肥330 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5.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及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总有机碳及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均高于毛竹纯林,SOC、MBC、HWC、WSOC和ROC平均储量分别是毛竹纯林的1.20、1.74、1.35、1.15和1.27倍,0~20 cm土层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分布区;不同形式有机碳储量季节动态存在差异,表现为SOC以1月最高,10月最低,MBC 7月最高,1月份最低,ROC10月最高,4月最低,1月WSOC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竹杉混交林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毛竹纯林,土壤碳库稳定性较差,土壤ROC储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MBC次之,WSOC较低,HWC最低,分别为18.85% ~ 19.93%、0.34%~0.49%、0.24%~0.25%和0.19%~0.22%;SOC与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均呈正相关,ROC与MBC、HWC,MBC与HWC,HWC与WSOC的正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6.
低温弱光下水杨酸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探讨低温弱光下水杨酸(SA)对黄瓜光合功能的调控作用,以‘津优3号’黄瓜幼苗为试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SA溶液,研究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气体交换参数、光化学效率、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弱光胁迫使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及暗下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Ci)显著升高,说明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低温弱光还可引起黄瓜幼苗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而胁迫前用0.5~2.5 mmol·L-1 SA预处理幼苗,其叶片的Pn、Gs、Tr、ΦPSⅡ、Fv/Fm及SOD、POD和CAT活性与CK(水预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i和MDA含量有所降低.表明SA可有效调控低温弱光下黄瓜幼苗叶片的光合功能,提高其低温弱光耐性,其适宜浓度为1 mmol·L-1. 相似文献
77.
目的: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融合蛋白乙型肝炎病毒前C蛋白-小鼠IgG Fc蛋白(HBV precore protein-mouse IgG Fc,HBV pre-c-Fc),并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目的基因HBV prec-Fc连接到pFastBac1载体,获得的pFastBac1-HBV pre-c-Fc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通过Tn7转座子将目的基因转座到Bacmid中,得到Bacmid-HBV pre-c-Fc穿梭载体,脂质体包被后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P1代病毒,重复转染Sf9获得高滴度病毒。收集细胞上清超滤后通过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目的蛋白HBV pre-c-Fc。纯化的蛋白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并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体产生量。结果:HBV pre-c-Fc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纯化后蛋白纯度达90%以上,蛋白产量约为3.03mg/L,纯化蛋白能有效刺激BALB/c小鼠产生特异抗体。结论:成功地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表达了具有免疫原性的HBV pre-c-Fc蛋白,为生产乙肝治疗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大花栀子植物挥发物成分测定及其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花栀子植物挥发物成分组成及其一天内早、中、晚的差异,采用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天从其花朵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为萜烯类、酯类、醇类物质,且不同时间其成分差异显著,如早、中、晚3个时间段,β-蒎烯相对含量分别为1.93%、1.69%、8.81%,顺式-β-罗勒烯分别为28.22%、4.35%、16.47%。3-蒈烯(3.45%)、异丁子香酚(0.21%)等只在早上检出;月桂烯(0.38%)、伞花烃(2.46%)等只在晚上检出;芳樟醇、金合欢烯等在早上和午间两个时间段相对含量较高,而在晚上却未检测出。从植物VOCs角度结合其日变化动态,为大花栀子园林配置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80.
通过优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从大黄鱼 (Larmichthys crocea) 头肾组织中分离纯化巨噬细胞,并优化细胞培养条件。对所分离细胞进行形态学分析、普通光镜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细胞功能验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单层置于22℃无CO2恒温培养箱中,于L15培养基中培养5d后仍保持较高的活力。普通光镜和电镜观察到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具有伪足发生和较强的吞噬能力、胞浆中富含线粒体以及吞噬小泡。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0、0.1、1、20 μg/mL)的脂多糖(LPS,Escherichia coli 055:B5)分别孵育3h和24h。施加LPS刺激后,细胞呼吸暴发活性随LPS浓度以及孵育时间变化而变化。孵育3h后,0.1 μg/mL LPS协同PMA可显著诱导巨噬细胞活性氧中间体(ROI)的产生。孵育24h后,所有处理组LPS协同PMA显著抑制细胞ROI的生成(P 0.05)。未添加PMA时, 经1 μg/mL LPS孵育3h和24h后的巨噬细胞细胞ROI的生成量显著降低(P 0.05), 其他LPS处理组间细胞ROI的生成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