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6篇
  免费   988篇
  国内免费   3761篇
  10785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408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277篇
  2015年   396篇
  2014年   595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695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551篇
  2009年   560篇
  2008年   596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326篇
  2003年   279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3年   5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探讨AS的发生机制。方法以高脂饲料复制家兔实验性AS模型,分阶段检测家兔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观察主动脉内膜病理学变化;分析主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与血浆脂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脂组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和内膜增生程度明显较对照组增加(P<0.01),血浆LDL-c水平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动脉内膜增生程度及AS斑块面积均与血浆LDL-c水平呈非常显著正相关(r=0.837,P<0.001)。结论提示血浆LDL-c水平升高,是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2.
外源H2O2对湖北海棠根系线粒体膜透性和细胞核DNA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0.024%(V/V)H2O2处理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 Rehd.)实生苗根系,30min后,根系线粒体膜通透,陛明显增大,线粒体膜电位(△ψm)和线粒体内Cyt c/a吸光度比值下降;60min后,根系细胞核DNA发生片段化降解。经荧光染料吖啶橙染色后,可见H2O2处理60min以上的根系压片中出现了清晰致密的黄绿色荧光宽,呈现出细胞程序,陛死亡(PCD)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3.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 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为材料, 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 以氟虫脲浸渍法处理2龄中期中华稻蝗及1, 2和3龄东亚飞蝗若虫为处理组, 丙酮处理为对照组, 使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氟虫脲对蝗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的OcCHS1部分cDNA序列, 其长度为312 bp, 编码104个氨基酸, GenBank登录号为HM214491, 与东亚飞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LmCHS1)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度达95%。RT-PCR结果显示, 处理组几丁质合成酶1扩增带均强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处理组中华稻蝗2龄中期若虫OcCHS1 mRNA表达提高了1.02倍, 东亚飞蝗1, 2, 3龄若虫LmCHS1 mRNA表达分别提高了34%, 82%和89%, 差异显著(P<0.05)。分析基因表达提高的原因是几丁质合成受阻后基因表达水平的一种代偿性增加, 由此推测几丁质合成酶可能是氟虫脲作用的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4.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的越冬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6 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 年10 月31 日至2008 年3 月25 日在40 hm2 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 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 周的定位观察,以研究松鼠行为节律、空间行为和重取行为对冬季低温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松鼠冬季的活动节律为单峰型,随着气温的下降显著延后出巢时间(Kendall τ test;n = 21,r =- 0.92,τ = - 0.86,P < 0. 0001), 缩短活动时长(Kendall τ test; n = 21,r =0.80,τ = 0.68,P <0.0001)。松鼠冬季家域近似椭圆形(面积2.46 ±0.09 hm2 ), 未见个体间家域重叠。秋季松鼠将红松种子分散贮藏于整个家域范围内,但重取行为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重取区)。依据巢和重取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利用率可将家域划分为3 个部分:主区位于家域的中段,辅区靠近红松母树林,次辅区位于家域远离红松母树林一侧。贮藏的红松种子是松鼠冬季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冬季的不同阶段,松鼠对不同重取区的利用率显著不同(初冬,Kruskal-
Wallis test;df = 2, x2 = 5.65, P = 0.0594; 隆冬,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4.24, P = 0.0008; 晚冬,One-Way ANOVA Test,df = 2,18, F = 7.00,P = 0.0056), 位于主区(初冬利用率37.8 ± 7.7% ,隆冬利用率80.5 ±9.2% ,晚冬利用率40.5 ±2.7% )和辅区(初冬利用率41.8 ± 5.9% ,隆冬利用率14.8 ± 9.2% ,晚冬利用率37.8 ± 4.9% )的重取区是松鼠的主要重取区。随着时间推移空取率显著提高(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6.60,P = 0.0002)的现象提示松鼠很可能依靠空间记忆取回贮藏的食物。轮换利用多个巢(6 ± 1)有助于降低松鼠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这些巢都分布在重取区附近,巢的利用与重取区的利用显著相关(Kendall τ test;主区:n = 217,r = 0.79,τ = 0.6256,P = 0.0003;辅区:n = 171,r = 0.67,τ = 0.6186,P = 0.0006;次辅区:n = 88,r = 0.74,τ = 0.6565,P = 0.0006),松鼠通常取食后即直接进入就近的巢过夜,有助于松鼠减少
能量损耗。多域集中重取及相应的巢轮换策略是松鼠对冬季低温环境及天敌捕食压力的综合响应。  相似文献   
135.
为探讨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肿瘤作用,GM-CSF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脾脏树突细胞后,FACS分析表明其B7-1且和B7-2表达水平明显提高,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显示其对T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刺激作用;树突细胞体外经放射线灭活的B16肿瘤细胞刺激后免疫正常同系小鼠,能诱导出显著的CTL活性.使免疫小鼠对野生型B16肿瘤细胞的攻击具有一定抵抗作用;这种经瘤苗刺激的树突细胞导入GM-CSF基因后,体内可诱导更强的CTL活性,更有效地抵抗肿瘤细胞的攻击,并且对肺转移荷瘤小鼠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使肺转移结节明显减少,60%的荷瘤小鼠长期存活.结果提示体外经瘤苗刺激、GM-CSF基因转染的树突细胞可望成为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6.
细菌纤维素生产菌株的分离和菌种初步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长膜的醋醅中分离出一株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产量较高且稳定的醋酸菌M12。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和《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对醋酸菌M12进行了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分析、测定了G+Cmol%含量,初步鉴定该菌为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cetobacter xylinum subsp.xylinum,又称木醋杆菌)。  相似文献   
137.
青霉素酶发酵液的预处理和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发酵液中添加絮凝剂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对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产生青霉素酶的影响与酶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液膜处理的难易程度与芽孢释放程度成正相关,在发酵液中添加0.02g/mL自制絮凝剂进行预处理,过滤效率提高10倍,而酶活损失仅5%;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最佳反应温度55℃时,酶的最适反应pH值7.0,金属离子锌、锰、镁对酶有激活作用,其浓度为0.25moL/L;酶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75℃下保温30min时,酶活损失85%。该酶在过量青霉素底物下,酶促反应为0级反应。  相似文献   
138.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麋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麋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  相似文献   
139.
马尾松毛虫雄蛾触角毛状感受器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gus(Walker)雄蛾有一对羽毛状触角。在触角鞭节的每对侧枝的内侧(迎风面)着生许多毛状感受器。每个毛状感受器由几丁质表皮毛及位于其下的三个感觉神经原和三个呈同心排列的辅助细胞-鞘原细胞、毛原细胞和膜原细胞构成。几丁质表皮毛上有许多孔。毛腔内充满感受器淋巴液。感觉神经原发出的树状突伸入毛腔,浸浴于感受器淋巴液内。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司嗅觉的化学感受器。雄蛾终生不取食,推断它的嗅觉感受器主要用以感受雌蛾释放的性外激素,帮助寻找配偶。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