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91.
【背景】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是禽类主要病原菌之一,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可通过信号分子调控其生物学特性。在APEC中信号分子AHL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研究信号分子AHL对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含铜绿假单胞菌酰基高丝氨酸内脂合成酶(Acyl-homoserine-lactone synthase,lasI)基因的表达质粒转化至APEC菌株DE17中,构建重组菌株DE17-lasI,利用LasI在DE17中合成AHL。比较野生株和重组菌株产生AHL信号分子、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以及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运用Real-timePCR技术,比较野生株和重组菌株中与生物被膜形成、运动性以及毒力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对重组菌株AHL信号分子检测表明,DE17-lasI能够产生AHL信号分子,与野生株DE17相比,DE17-lasI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运动性显著降低(P0.01),但其生长特性和耐药性无显著变化(P0.05);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菌株的毒力因子fimH转录水平上调了58.8倍,而ompA、iss分别下调了95.4%、77.3%。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agn43下调了75%,鞭毛合成基因flhA下调了80.8%。此外,AHL受体sdiA的转录水平上调了19.8倍。【结论】转化lasI至APEC中,能促进其在APEC中合成信号分子AHL,并显著影响APEC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探讨AHL型群体感应系统对APEC的调控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2.
393.
394.
为研究植物残体配合施氮对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学和化学性质的综合修复能力,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和小冠花(Coronilla varia)3种广泛分布于陕北石油污染区的草本植物凋落物为对象,分别在配合施氮调节土壤C∶N为25∶1和不配合施氮的条件下,将其与45.37 g/kg的重度石油污染土壤混合,在20—25℃、恒湿条件下进行为期180 d的室内修复试验,检测上述处理对油污土壤微生物数量、11种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以及速效N、P和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凋落物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污染土壤中放线菌和真菌数量,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速效养分含量,并显著降低土壤总石油烃含量。(2)配合施氮总体上显著强化了凋落物对污染土壤生化性质的修复作用,但对凋落物处理下木聚糖酶、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恢复可能产生不利影响。(3)单纯使用凋落物作为调理剂可以更为全面的修复油污土壤受损生化性质,具有高N和P含量、较低C/N、C/P比以及较低多酚和木质素含量的凋落物修复效果更好。在急需迅速修复土壤的条件下,配合适量施氮可作为强化凋落物修复效果的可选途径,但应注意其导致的部分土壤生化指标修复效果的降低。  相似文献   
395.
以燕麦品种‘燕科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分别在正常供水(75%田间持水量)、中度干旱胁迫(60%田间持水量)和重度干旱胁迫(45%田间持水量)3个水分条件下喷施腐植酸(HA)和等量清水(CK),对燕麦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和籽粒产量进行测定,以明确腐植酸在干旱胁迫下对燕麦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的影响,探讨HA对燕麦耐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燕麦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逐渐显著降低,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降低,而酸性转化酶(S AI)和淀粉水解酶(α GC)活性显著提高。(2)燕麦叶片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导致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且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3)叶面喷施HA能不同程度提升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燕麦叶片中上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调节相关酶活性,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并在重度胁迫下的效果更佳。研究发现,腐植酸可以通过调控燕麦叶片NSC的代谢来响应干旱胁迫,降低叶片细胞渗透势,有效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损伤,增强植株耐旱性。  相似文献   
396.
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的甘肃小陇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以甘肃小陇山建立的6 hm2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以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分析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 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735株,除去分枝和萌生的独立个体有29251株,共计124种,包含33科65属,其中重要值≥1的树种有28个,占总多度的82.9%。样地中重要值最大的前4个种依次是锐齿槲栎、白桦、小叶乌药和榛,也是该群落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优势树种。样地内所有植株的径级分布整体表现为倒“J”型,群落自我更新良好。指示种分析发现,样地中有11个物种对不同生境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其中2个物种(铁木和四蕊枫)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冗余分析和偏分析表明,样地内的物种多度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397.
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在很多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但有关城市景观的影响仍然知之甚少。为了探究城市化景观格局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本研究在北京市顺义区调查了105个样地,计算每个样地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并以100 m为步长,分析了100~1000 m范围内的10个尺度43个城市的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 在所有尺度上,城市景观面积指数、核心类指数和边缘指数与本土植物多样性均呈负相关;形状复杂性指数在小尺度内有利于植物多样性,而面积加权复杂性指数则在较大尺度上影响明显。其他指数如城市斑块的连接性、邻近性、内聚性、破碎性和散布并列指数与本土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轻微且不稳定。城市化强度与尺度呈负相关,与各个尺度的植物多样性呈负相关。合理将城市区域分为许多边缘简单的小斑块,能够更好地保护本土植物多样性。该研究提出了保护城市植物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8.
目的:评估动态心电图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SAS患者80例记为病变组,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8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以多导睡眠监测仪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SAS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心律失常以及ST-T缺血性改变发生情况。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SAS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31%、75.00%、90.00%。病变组最高心率、房性早搏次数、室性早搏次数均高于对照组,而最低心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病变组心律失常及ST-T缺血性改变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SAS的诊断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灵敏度、特异度。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从而及时检出心律失常及ST-T缺血性改变,进一步有效预防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9.
目的:比较择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以及期待疗法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1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患者采取期待疗法,即卧床休息,口服地屈孕酮,每次服用的剂量为10 mg,每日2次,一直服药到30孕周;观察组101例患者择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比较两组的早产率、成功妊娠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分娩孕周。结果:对照组100例宫颈机能不全患者中,22例患者流产(占22.00%),78例患者获得活婴(占78.00%),78例成功分娩的患者中,47例患者≥37周分娩,31例患者<37周分娩,早产率为39.74%(31/78)。观察组的101例患者中,8例患者流产(占7.92%),93例患者获得活婴(占92.08%)。93例成功分娩的患者中,81例患者≥37周分娩,12例患者<37周分娩,早产率为12.90%(12/93);12例早产的患者中,4例患者由于胎膜早破和胎儿窘迫,而在孕32~33周采取剖宫产手术,2例患者由于胎膜早破臀位,而在孕35~36周时采取剖宫产手术,6例患者在孕35~36周早产。观察组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成功妊娠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分娩孕周明显高于或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期待疗法相比较,择期经阴道宫颈环扎术不但可以明显延长宫颈机能不全患者的分娩孕周,提高成功妊娠率,还能改善新生儿的预后、降低早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400.

Background

The 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on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s controversial, with some studies suggesting a benefit and others suggesting no benefit or even potential harm.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atin therapy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dmiss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Methods

This was a nested cohort study within two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conducted in a tertiary care ICU. All 763 patient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two trial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107 patients (14%) received statins during their ICU stay.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all-cause ICU and hospital mortality. Secondary endpoints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sepsis and severe sepsis during the ICU stay, the ICU length of stay, the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and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djust for clinically and statistically relevant variables.

Results

Statin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hospital mortality (adjusted odds ratio [aOR] = 0.6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36-0.99). Statin therapy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following groups: patients >58 years of age (aOR = 0.58, 95% CI 0.35-0.97), those with an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 II) score >22 (aOR = 0.54, 95% CI 0.31-0.96), diabetic patients (aOR = 0.52, 95% CI 0.30-0.90), patients on vasopressor therapy (aOR = 0.53, 95% CI 0.29-0.97), those admitted with severe sepsis (aOR = 0.22, 95% CI 0.07-0.66), patients with creatinine ≤100 μmol/L (aOR = 0.14, 95% CI 0.04-0.51), and patients with GCS ≤9 (aOR = 0.34, 95% CI 0.17-0.71). When stratified by statin dose, the mortality reduction was mainly observed with statin equipotent doses ≥40 mg of simvastatin (aOR = 0.53, 95% CI 0.28-1.00). Mortality reduction was observed with simvastatin (aOR = 0.37, 95% CI 0.17-0.81) but not with atorvastatin (aOR = 0.80, 95% CI 0.84-1.46). Statin therap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a difference in any of the secondary outcomes.

Conclusion

Statin therapy during ICU stay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all-cause hospital mortality. This association was especially noted in high-risk subgroups. This potential benefit needs to be validated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