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水平,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阳江市辖区内随机抽取20个乡镇的常住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定量检测抗-HBs水平,运用SPSS18.0和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共采集1 054人份血清进行检测,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4.88%,抗-HBs阳性率为63.47%、抗-HBs高应答率及GMT分别为29.51%和2 3.47 m IU/m L。乙肝疫苗接种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疫苗接种率越低;20岁以下和2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35%和54.22%,且男性高于女性;各地区间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9,P=0.11)。抗-HBs阳性率显示,1~14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3.00%。其中,1~岁组儿童最高为87.20%,7~岁组最低为54.56%;江城区抗-HBs阳性率最高(70.61%),阳西县最低(56.60%)。1岁以下儿童的抗-HBs应答率和GMT均最高,分别为61.22%和(91.56±2.15)m IU/m L。5~岁组最低,分别为13.74%和(12.44±1.46)m IU/m L,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0,F=5.77,P=0.00)。结论阳江市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高,初步形成免疫屏障。积极开展20岁以下人群的加强免疫和成人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接种植物乳杆菌对小规模饲料稻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自然发酵的样品为对照,接种不同来源植物乳酸菌发酵饲料稻,发酵30 d后对饲料稻的感官进行评价;通过选择性平板对饲料稻青贮中的不同微生物进行计数;并采用V-Score评价法对发酵品质进行评定。【结果】相对自然发酵的样品而言,接种植物乳杆菌的青贮样品感官评分等级达到优良;乳酸菌为优势菌株,引起腐败变质的好氧菌、霉菌、大肠杆菌等受到抑制;接种发酵的样品中乳酸含量明显增加,氨态氮的产生量为对照的1/2左右,V-Score评分为满分。【结论】供试的植物乳杆菌,尤其是从青饲料和青贮材料中分离的菌株能有效改善饲料稻青贮的品质,可考虑用作青贮饲料稻发酵剂。  相似文献   
53.
目前世界医药产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少数企业少数产品带来多数利润的发展新格局。我国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处于大而不强的阶段。少数企业逐步壮大。多数药企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医药产业与研发的现状提出了自主研发"重磅炸弹"药物的方针。并从抓住创新时机、提高创新能力、走向国际竞争、培育创新环境四个方面给自主研发"重磅炸弹"药物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54.
阐述与分析了《中药鉴定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及实践模式,表明本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5.
不同磷水平下外生菌根真菌对铅的耐性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液体离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和铅水平对3个外生菌根真菌生物量、ZC1菌丝含磷量和含铅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磷和铅胁迫下,菌种ZC1和ZC2的生物量显著高于菌种GV(Gomphidius viscidus);低磷时(0.16 mmol·L-1),3个菌种的生物量随着铅浓度的增加都受到了抑制,在较高的磷水平下(0.81和2.42 mmol·L-1),铅浓度的增加显著的抑制了菌种GV的生物量,但对菌种ZC1和ZC2的生物量没有显著抑制.GV的菌丝含铅量在各处理水平下都显著高于ZC1和ZC2.同一铅水平下,GV的菌丝含磷量在低磷时高于ZC1和ZC2,在较高磷浓度时却低于ZC1和ZC2;铅浓度的增加降低了菌种ZC2和GV的菌丝含磷量,但菌种ZC1的菌丝含磷量没有受到显著的抑制.与无污染地采集的菌种GV相比,污染地采集的菌种ZC1和ZC2表现出快速生长、低铅积累以及高磷吸收的特点,显示出较高的抗环境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56.
通过差异筛选法并结合冷噬菌斑筛选,从玉米(Zea mays L.)成熟花粉cDNA文库中克隆到一个玉米花粉特异表达的cDNA片段ZM401(663bp).Northern杂交表明ZM401是一个玉米花粉特异表达的基因.本文采用5'RACE,3'RACE及重叠PCR技术获得了ZM401 cDNA的全长(1 149 bp).采用生物学软件对ZM401 cDNA的序列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缺乏明显的开放阅读框架,序列中最长的开放阅读框架仅有89个氨基酸,但具有poly(A)尾部结构,符合非编码RNA基因的特点.推断ZM401基因是一个非编码基因.RT-PCR及Northern blot分析表明ZM401基因从玉米花粉小孢子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双核期、成熟花粉开始表达,而且表达量依次增强,证明ZM401可能与玉米花粉的晚期发育过程相关.同时,Northern杂交显示ZM401基因在玉米花粉发育中有两种转录本存在.  相似文献   
57.
【背景】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EM)复合菌在我国农业种植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色素辣椒的促生作用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评估EM复合菌对新疆色素辣椒的促生长作用,并分析其对色素辣椒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水灌溉方式将EM复合菌接种到色素辣椒根部,在收获期测定辣椒生长指标、土壤养分和酶活活性,明确EM复合菌对辣椒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EM复合菌对辣椒根系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M复合菌的施用使辣椒株高、鲜重、单个果重和单株结果数分别提高23.89%、85.41%、42.31%和46.04%;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5.83%和13.39%,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1.47%、9.42%和21.43%;施用EM复合菌显著改变辣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提高有益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其中变形菌门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增加119.32%;在属的水平上,施用EM复合菌显著增加了藤黄色杆菌属(Luteitalea)、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的相对丰度,尤其是藤黄单胞菌属的丰度提高244.17%,同时显著降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此外,与土壤理化指标呈正相关的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也显著升高。【结论】EM复合菌能够通过提高土壤营养成分与酶活活性,调控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富集大量在盐碱地生存能力较强的有益菌群,进而起到促进色素辣椒生长的功效。  相似文献   
58.
毛碧琦  敖长林  焦扬  高琴  刘玉星 《生态学报》2017,37(4):1297-1308
维持与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定量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已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以三江平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应用选择实验法,选取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自然景观等4项湿地属性,运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RPL)对其进行货币化评价,并结合潜在分类模型(LCM)证实并解释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偏好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依次为水源涵养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对于维持当前各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为14.61亿元/a,改善价值为98.58亿元/a。此外,研究发现受访者可分为资源偏好型、景观偏好型和价格敏感型等3个潜在类别,不同类型的群体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存在不同偏好;女性和更高学历的受访者更偏好于资源保护,高收入和到景区旅游次数多的受访者更偏好于景观保护,而教育和收入水平越低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湿地管理方案。研究有助于湿地可持续管理政策的优化设计,为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长白山西坡岳桦林带的草本植物(以小叶章为代表)侵入了苔原带,形成了独特的植物入侵现象。在光谱及影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PS(Global Positional System)定位技术,并依据小叶章与牛皮杜鹃的光谱差异及其反演的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植被指数,揭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过程;通过对不同侵入时间、强度的斑块进行群落调查及土壤测试,探究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生态后果。结果显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推进,进入21世纪后逐渐形成了稳定的以小叶章为优势物种的植物群落结构。目前,低海拔处的小叶章斑块经过多年扩张已连接成片,而高海拔处的斑块正处于扩张的初期阶段。从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看出,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导致植物群落多样性升高和物种数量的增加,苔原带原有的灌木数量明显减少,草本植物逐渐增多。植被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C/N比下降,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全氮含量下降,但速效氮和土壤持水能力上升,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又进一步推动了小叶章的侵入。小叶章侵入苔原带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60.
基于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及各驱动因素数据,辅以地统计学理论,利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剖析秦巴山区近16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土壤类型、地形因子、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等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 秦巴山区植被NPP空间上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格局;时间上,近16年呈西北增、东北减的变化特征,在未来呈北部持续性、南部反持续性的发展态势.秦巴山区植被NPP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正相关;暗棕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4种土壤类型的NPP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土壤类型;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存在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的差异;NPP的高值主要分布在坡度25°~50°、海拔500~1000 m 以及大于2500 m的区域内;人类活动对NPP具有双重扰动性,表现为正向促进,反向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