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潭清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小黑江流域潭清苏铁的生境、种群结构与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江流域的自然地带性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海拔600m以下的原生植被为典型热带北缘季雨林,而海拔600~1000m的原生植被为山地雨林。其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向干旱、贫瘠化发展,从而导致其次生植被都向山地雨林演化,加上人类活动的继续存在,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成原生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或山地雨林。醛管其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潭清苏铁的生存、繁衍正常。这也表明潭清苏铁对其环境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潭清苏铁种群的年龄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形,属较稳定的结构。但是.种群的成年个体数明显偏小,成了潭清苏铁种群生存繁衍的“瓶颈”.也反映出了潭清苏铁曾经遭受过严重破坏的事实.虽然潭清苏铁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似抗人为破坏的能力较弱。潭清苏铁生长发育很缓慢.种群恢复的周期较长,大约是30~40a。目前.潭清苏铁种群正处于恢复、上升阶段。就地保护可能是其最有效的保护途径之一。目前,潭清苏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分布区——小黑江流域已成为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如果其现有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且在没有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潭清苏铁不会沦为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42.
东俄洛橐吾遗传变异与分化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ISSR标记对东俄洛橐吾(Ligularia tongolensi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引物中筛选出8个用于正式扩增。在所研究的8个居群共150个个体中检测到148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50.45%,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595和0.2440。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88.1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2811和0.4279。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4355。研究结果表明东俄洛橐吾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大。这与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是有必然联系的。因适应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而形成了遗传多样性;且因其生态环境的不连续性阻碍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产生了遗传分化,即东俄洛橐吾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是适应其分布区多样化生态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山玉兰中3~7个胚珠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玉兰(Magnoliadelavayi)两个居群各10个果的解剖,发现其心皮中的胚珠数目是变化的,1个果上的心皮中分别具有2~7枚胚珠,1心皮具有3、4、5、6和7枚胚珠的数目在木兰属中首次发现。在木兰科中,心皮中所具有的胚珠数目是分属的重要依据之一,木兰属和木莲属是根据心皮中胚珠的数目来划分的,前者具2胚珠,而后者具4~16胚珠。木兰属中具3、4、5、6和7胚珠心皮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Bailon所提出的将木莲属与木兰属归并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44.
潘跃芝  赵玉娟  龚洵 《广西植物》2021,41(3):340-350
异叶泽兰属于菊科泽兰属,是该属分布海拔相对较高的植物,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海拔1700~3000 m的地区。该文利用ycf6-psbM和rpl32-trnL两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以及核DNA片段ITS(nITS)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异叶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居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1)叶绿体片段联合分析结果显示,异叶泽兰在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单倍型多态性指数(Hd)为0.656,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161;而ITS的基因型多态性指数(H d)为0.687,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235。(2)cpDNA和nITS分析结果均显示,异叶泽兰居群水平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平均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pDNA:Gst=0.679,Nst=0.655,F st=0.655;nITS:Gst=0.543,Nst=0.370,Fst=0.584),但是由于Nst值小于Gst值,因此异叶泽兰的分布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3)基于单倍型地理分布以及Network分析推测,横断山区南部(川西南-滇西北)和云南中部可能是异叶泽兰在第四纪冰期时的两个避难所,中性检验和失配分析的结果支持异叶泽兰在冰期后未发生过居群扩张。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基于7个叶绿体DNA片段(cpDNA)和2个核DNA片段(ITS和PZ8)的测序数据,对龙血树柴胡(Bupleurum dracaenoides Huan C.Wang,Z.R.He&H.Sun)8个居群的153个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分布式样研究。cpDNA片段分析结果显示:龙血树柴胡在物种水平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d=0.862;Pi=0.00567),但居群内遗传多样性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遗传分化显著(Fst=0.959);而核DNA片段ITS和PZ8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其遗传多样性较低(Hd=0.532,Pi =0.00121和Hd=0.349,Pi=0.00060),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中性检验和失配分布分析结果发现龙血树柴胡没有经历过近期种群扩张事件,8个居群的153个样本从遗传成份上可被分为两组。研究结果将为龙血树柴胡的资源保护和发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47.
黄牡丹七个居群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对产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的黄牡丹Paeonia delavoyivar. lutea 7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7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0,核型都属“2A”型。在7个居群中,第二、第三和第五对染色体相对稳定,而第一和第四对染色体存在着变异。第四对染色体的变异较大,存在着结构上的杂合性,其杂合性不仅表现在其长度上,而且表现在臂比值上。这种结构上的杂合性可能与其形态变异有着相关性。在居群之间,随体和次缢痕的数目及位置也有着差异。  相似文献   
48.
濒危植物红花木莲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潘跃芝  龚洵  梁汉兴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1):85-90,T006,T007
首次报道了木莲属胚胎学特性,研究了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Wall.)Bl.的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的发育以及花粉萌发情况,红花木莲花药具有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5-6层,腺质绒毡层具有2-层细胞,小孢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为修性同时型;四个分体排列方式为交叉型或左右对称型,偶为直线型;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粒,同时报道了化粉木莲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的特有的现象,花粉萌发率为14.7%-25.3%。联系红花木莲花粉粒数目和胚珠数目进行探讨,认为雄配子体发育不是影响红花木莲结籽率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9.
彭华  龚洵  李璐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2):159-172
报道了中国一新归属--皱稃草属,强调了准确记录外来植物的重要性并简要讨论了在我国建立生物安全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0.
木兰科植物的杂交亲和性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的方法,在木兰科属内和属间进行了62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除木兰属的木兰亚属和玉兰亚属之间没有杂交亲和性外,木兰科其他属内都有杂交亲和性,这表明属内不存在生殖隔离,除拟单性木兰属与木兰属的木兰亚属之间有杂交亲和性外,其它属间都没有杂交亲和性,这表明这些属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木兰科植物的杂交亲和性基本上支持根据形态特征所建立的木兰科科下分类系统,同时,建议将拟单性木兰属与木兰属的木兰亚属合并为木兰属,并将玉兰亚属从木兰属中分出作为玉兰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