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8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73篇 |
专业分类
28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固碳潜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15年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计算了近35年来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土壤碳库储量;并分析了松嫩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饱和值法对松嫩平原及其各县市农田土壤有机碳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估算其农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为1.61 kg/m~2,近35年来约有81.59%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下降趋势,集中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富裕县东部、依安县中部、肇东县西部、扶余县西部等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幅度最大;(2)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总储量为233.63 Tg,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减少了32.62 Tg;(3)2015年松嫩平原农田表层土壤总固碳潜力为-32.7 TgC,呈现出"碳源"趋势,农田土壤单位面积固碳潜力平均值为-1.793×10~(-3)Tg/km~2。 相似文献
22.
黄芪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蒙古黄芪分离到5类提取物,以抗疲劳,抗炎和寂气作用强度为药效指标,用回归分析对名指标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类、皂甙类和氨基酸类对抗疲劳有增强作用;黄酮类和皂甙类对抗炎有增强作用,多糖类,皂甙类和氨基酸类对补气有增强作用;皂甙类、氨基酸类和黄酮类为黄芪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3.
PCR-DGGE技术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采用化学裂解法直接提取出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并以此基因组DNA为模板,选择特异性引物F357GC和R515对16S rRNA基因的V3区进行扩增,长约230bp的PCR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分离后,得到不同数目且分离效果较好的电泳条带。结果说明,DGGE能够对土壤样品中的不同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V3区的DNA扩增片断进行分离,为这些DNA片断的定性和鉴定提供了条件。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方法相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它是一种有效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技术。 相似文献
24.
以AcNPV凋亡抑制基因p35为探针,与LsNPVDNA的限制性片段和LsNPVDNAEcoRV片段杂交,发现EcoRV5.5kb片段有强烈的杂交信号。将此片段亚克隆后,测定了1244bp序列,发现一个完整的ORF,推导的302个氨基酸与AcNPVp35蛋白有70.4%的氨基酸同源性,证明所测ORF为LsNPV的p35基因。结构分析发现其5′端有早期基因启动子元件GC、ACGT和TATAbox。有22bp的顺向重复序列,包括由两个重叠的TATAbox和上下游两个ACGTmotif组成的两套启动子元件,这些结构特征与AcNPV的凋亡抑制基因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25.
文章研究了华中地区池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卵巢的发育规律, 分析了水温与光照条件变化对卵巢发育的影响, 探究了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的方法, 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气候条件, 化劣势为优势, 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大口黑鲈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实验采用形态学、组织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大口黑鲈卵巢发育特征, 采用人工控温和人工促熟的方法探究了温度和性激素对大口黑鲈性腺启动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 华中地区大口黑鲈雌鱼性腺指数(GSI)周年变化在0.63%—7.95%, 10月中旬至12月初水温由20.6℃降至11.0℃期间, 卵巢开始发育至Ⅲ期, 并以Ⅲ期越冬, 至4月中旬繁殖产卵, 5月底结束, 繁殖前约80%的雌鱼绝对繁殖力在4.5万—6.5万粒, 但受水温升高的影响, 卵巢中15%成熟卵母细胞未能产出而逐步退化, 产卵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卵未产出(GSI为4.6%); 雌鱼GSI与肠系膜脂肪系数(MFI)、肝体比(HSI)在10月份至次年4月份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明在此期间, 机体储存的营养物质部分转移至性腺, 优先保证性腺发育。在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实验中, 采用井水[水温(20±1)℃]降温和控温处理的方法能够促进大口黑鲈性腺的启动发育, 经过3个月处理, 控温组雌鱼卵巢发育至Ⅳ期末, GSI达到4.06%, 而对照组雌鱼卵巢处于Ⅲ期, GSI为2.52%, 两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雄鱼精巢均发育至Ⅳ期末, 控温组GSI达0.89%, 对照组为0.73%, 这表明可以通过温度处理来调控大口黑鲈性腺的发育。最后针对反季节繁殖中亲本的培育方法和处理时间等进行了总结, 以期为后续培育反季节大口黑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腺病毒介导的bak基因诱发肿瘤细胞的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含bak基因的转移载体pCA13-bak,并用该载体和含有Ad-5(人腺病毒5型)大部分基因组的重组质凿pBHG11共转染293细胞(转化人胚肾细胞系),分离并提纯缺陷型病毒Ad-bak。用该病毒感染HeLa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到了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联蛋埃Annexin)V-FIOT7凋亡试剂盒检测到原本位于细胞3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向外播转,进一步证 相似文献
27.
中国农业系统近40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排放因子法构建了包含种植业和牲畜养殖业的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系统核算了1980-2020年我国全国尺度上的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变化趋势,并在区县级尺度下对1980、2000、2011年的中国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核算,对比不同阶段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时空异质性规律。研究发现:1980-2020年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了近46%。CH4是农业系统排放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量的47.33%。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方式有关,CH4排放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我国主要水稻产区以及旱地作物产区。CO2排放量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北、西北等地区以及华东地区。N2O排放量较高地区主要位于西北的主要畜牧养殖地区,以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中南部地区。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特征,现状规律,以及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农业减排角度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8.
甲营养不良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指甲形态及结构异常[1]。临床上部分甲营养不良是由于甲真菌感染所致,但大部分导致甲营养不良损害的病因复杂,可以为先天性,也可能为获得性,多与系统性疾病、其他皮肤病或某些药物摄入有关。与此同时,很多甲营养不良损害的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因为美学问题而就诊。甲营养不良病因复杂,表现多样,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常常不佳。 相似文献
29.
大鹏湾反曲原甲藻种群动态机理模型辨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我国南海大鹏湾反曲原甲藻种群动态机理模型,在温度、盐度、溶解氧(DO)、可溶性无机磷(DIP)、可溶性亚硝态氮、可溶性硝态氮和酸碱度(PH值)等7个因子的分析中,辨识出温度为反曲原甲藻的限制因子;种群数量变动中引入自回归平稳随机模拟,并建立3个站位6个层面的6个自回归与非线性回归联立模型,以动态递阶的方式对反曲原甲藻种群动态进行回代,研究模型对实测值的拟合结果,拟合率达81.7%。 相似文献
30.
机体胃肠道所含的菌群极其复杂,有众多的需氧菌、厌氧菌、兼性需氧菌。腹腔内感染往往因腹腔脏器的炎症或消化道穿孔而发生,感染菌群不是单一的。我们选用大白鼠肠内容物作模拟肠穿孔后的腹腔感染,以观察感染菌群的变化和抗菌素对菌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模型制备:取20只大白鼠的结肠制成混悬液。实验大白鼠剖腹后在盆腔内放一枚含有0.18毫升肠内容物混悬液的胶囊。2.实验方法:①术后一周内每天每组活杀2只鼠,14天全部处死,取腹腔渗出液做细菌培养。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