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4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18篇
  1963年   19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4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1.
生殖道感染在妇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可造成不孕、异位妊娠、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后果。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较多,且由于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日趋严重,各种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上升。本文对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种类、病原体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及药敏试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了解各病原体特点,开展各种病原体对药物敏感性试验,可减少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复发率,提高治愈率,为改善女性生活质量与促进生殖健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2.
丝状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3.
引言 2,4-D(2,4-二氯苯酚代乙酸)作为除莠剂的生理机制,过去20年許多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曾提出过許多作用机制的假說。娄成后等、薛应龙、Woodford, E. K. 等及Hilton, J. L. 等曾加以討論和总結。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油田野外作业工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分析职业紧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油田野外作业工人2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调查量表对所有工人的慢性疾病情况予以调查,采用职业紧张量表对所有工人的职业紧张情况予以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工人血清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神经肽Y水平,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油田野外作业工人职业紧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结果:2000例油田野外作业工人慢性疾病发病率最高的前三种疾病分别为颈腰部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占比分别为20.60%、15.35%、11.20%。油田野外作业工人中男性职业任务、个体应对资源评分高于女性,而锻炼工人的个体紧张反应评分低于不锻炼工人(P0.05)。油田野外作业工人中饮酒工人神经肽Y水平低于不饮酒工人,锻炼工人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不锻炼工人(P0.05)。经偏相关分析可得:油田野外作业工人的职业任务评分与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个体紧张反应评分与神经肽Y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油田野外作业工人慢性疾病患病情况不容乐观,且其职业紧张与神经递质存在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改善油田野外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从而达到改善其神经递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55.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甘蓝蚜以及玉米蚜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玉米蚜最大理论日捕食量分别为120.48头、185.18头;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甘蓝蚜最大理论日捕食量分别为60.60头、86.95头。在相同猎物种类下,黄玛草蛉3龄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量均高于黄玛草蛉2龄幼虫;在相同猎物密度下,黄玛草蛉2龄幼虫与3龄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量均高于甘蓝蚜。  相似文献   
56.
为了找到适合珍稀鱼类胭脂鱼的物种保存方法,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稀释液(D-17, D-20, Ringer液和Kurokura-1)以及不同的稀释比例(1∶2, 1∶3, 1∶6)、不同的抗冻剂(二甲亚砜,甘油和甲醇)以及不同的添加浓度(8%, 10%, 12%)对胭脂鱼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结果显示:稀释液D-17、D-20保存效果显著优于Ringer液、Kurokura-1 (p0.05);D-17稀释液的最佳的稀释倍数为1∶3,D-20稀释液的最适稀释比例为1∶3或1∶6;冷冻保存107 d后,D-20 (1∶6)配方的激活率最高,达(81.67±2.89)%;抗冻剂二甲亚砜保存效果显著优于甘油和甲醇(p0.05),二甲亚砜的最适添加浓度为8%。同时测定了添加D-17 (1∶3)抗冻液、Ringer液(1∶3)抗冻液和未添加抗冻液冻存样本精浆中酶活力,结果显示未添加抗冻液精浆中ATPase、SDH、LDH、CK、GOT活性均高于添加抗冻液的样品;添加抗冻液D-17 (1∶3)的样品精浆中ATPase、SDH、CK、GOT的含量低于冻存相同天数的Ringer液(1∶3)样品;精浆中ATPase、SDH、LDH、CK、GOT含量随冻存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保护淡水珍稀鱼类胭脂鱼的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和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不同季节和一天内不同时间点樟树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樟树叶片释放的VOCs共计78种,其中萜烯类(19种)和烷烃类(18种)化合物种类较多; 32种樟树叶片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P0.05); 3月份释放的VOCs种类最为丰富,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43.49%),主要为1-石竹烯、D-柠檬烯和α-蒎烯,其他月份释放的VOCs则以烷烃类和醇类为主;春季,樟树叶片在绝大多数时间点释放VOCs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且早上8:00释放的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大。综上结果认为,樟树是营造保健型生态园林的理想树种,其叶片释放的VOCs中富含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萜烯类化合物,春季的早晨是进行森林康养活动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58.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及与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趋势。方法:选取5只成年SD雄性大鼠(n=5),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利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实时监测大鼠在缺血前及缺血5 min、30 min、1 h、2 h、再灌注5 min、30 min、1 h、2 h、4 h、6 h及24 h的血流灌注量,记录在ROI(感兴趣区)测量的数值。再选取1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Control组、缺血2 h、再灌注30 min、4 h及24 h组(n=3)。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按上述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取新鲜脑组织用干湿重法测定其左、右半球的水含量。结果:栓塞时缺血侧血流量逐渐下降,缺血2 h下降最低(P<0.05);再灌注早期血流量恢复较大(P<0.05),30 min时显著下降(P<0.05),4 h明显上升(P<0.05),24 h再次上升(P<0.05)但低于缺血前血流量(P>0.05)。脑组织水含量测量,缺血2 h组和再灌注30 min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4 h组和再灌24 h组明显增高(P<0.05),且再灌24 h组明显高于再灌4 h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和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且脑组织中水含量与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9.
高思齐  宋艳宇  宋长春  马秀艳  蒋磊 《生态学报》2020,40(13):4617-4627
为探讨温度升高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的影响,于2017年7月采集多年冻土区泥炭地表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样品,在10、15℃两个温度下开展为期42d的增温模拟试验,同时设置葡萄糖添加处理,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泥炭地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丰度变化,同时分析增温和外源碳输入对泥炭地土壤活性碳组分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可导致北方泥炭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丰度以及群落结构变化,0—10 cm土壤微生物比10—20 cm土壤微生物更加敏感。增温条件下微生物首先快速分解活性有机碳,同时温度升高加快土壤氮周转速率,增加有效氮含量。外源碳输入整体提高了深层土壤微生物丰度,使得10—20 cm土壤细菌、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氨氧化细菌以及反硝化细菌丰度显著增加,说明外源碳输入可能会促进10—20 cm土壤甲烷氧化过程、氨氧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温度和葡萄糖的交互作用对泥炭地表层土壤碳氮循环关键微生物丰度均有显著影响。在增温和外源碳输入条件下,北方泥炭地表层土壤微生物丰度受土壤碳氮活性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