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7 毫秒
91.
根据Amsel标准及Nugent标准,确诊筛选健康妇女及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各3例.提取其阴道分泌物样本的总DNA,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并对阳性克隆进行ARDRA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妇女样本的基因文库中,分别以卷曲乳酸杆菌(L.crispatus)和惰性乳酸杆菌(L. iners)的克隆子占较大比例,另外存在少量的阴道乳酸杆菌(L.vaginalis)或詹氏乳酸杆菌(L.jensenii)的克隆子.BV患者样本的基因文库中,克隆子所代表的菌种类型明显增多,但均以阴道加德纳氏菌(Gardnerella vaginalis)和阴道阿托波氏菌(Atopobium vaginae)的克隆子占较大比例,且无乳酸杆菌克隆子.说明健康妇女阴道菌群的种类单一,以乳酸杆菌占优势,L. iners为优势菌种之一;BV患者阴道菌群的种类复杂多样,但均以Gardnerella vaginalis及Atopobium vaginae共同占优势.  相似文献   
92.
 分别从老年人和新生儿外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 ,用形态观察、DNA断裂电泳图谱、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峰等手段检测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发生凋亡的情况 .结果表明 ,不论是自发凋亡还是用1 0 mmol/L的丁酸钠诱导其凋亡 ,老年人淋巴细胞的凋亡率均高于新生儿组 .进一步检测淋巴细胞凋亡时 p2 1 WAF1的表达变化 ,结果表明老年人淋巴细胞 p2 1 WAF1的下调幅度明显大于新生儿组 .提示老年人淋巴细胞凋亡率高与其 p2 1 WAF1表达容易下调有关 .  相似文献   
93.
周大文  管翌华  许淼  颜景斌  黄英  张敬之  任兆瑞 《遗传》2008,30(12):1629-1634
摘要: 为了探讨MLPA-微阵列技术用于检测性染色体异常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针对Y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TSPY(p11.2)、PRY(q11)和RBMY(q11.2)设计MLPA探针, 应用MLPA-微阵列技术对15例已知染色体核型的样品进行检测, 将检测结果与各样品核型分析和PCR的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和比较。结果表明, MLPA-微阵列技术对上述各基因位点的检测结果与样品染色体核型基本吻合, 特别是对二例核型分析没有获得染色体结构异常信息的样品, MLPA-微阵列技术检测出Y染色体微小的缺失或指示某些未知染色体片段的信息, 并与PCR检测结果完全相符。表明文章报道的MLPA-微阵列技术能够检测核型分析无法分辨的微小变化和异常, 显示MLPA-微阵列技术在染色体异常分析中具有很高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相对于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临床染色体病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
p21WAF1在丁酸钠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凋亡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丁酸钠 (NaBu)诱导了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凋亡 (2BS) ,检测其诱导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结果表明 ,p2 1WAF1的表达在凋亡发生前即有明显下降 ,并持续至凋亡发生时 ,bcl 2的表达仅在凋亡发生时有所下降 ,c myc和c fos的表达有所上升 ,而 p5 3和HER 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 .用稳定转染了不同长度p2 1WAF1启动子片段和下游绿色荧光蛋白 (GFP)报告基因的 2BS WP系列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 ,其GFP的表达水平在NaBu诱导过程中下降 ,主要调控区域为 p2 1WAF1启动子的TATAbox上游 0~ - 80 0bp .说明NaBu诱导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凋亡与p2 1WAF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下降与密切相关 ,并且可能不依赖于p5 3.  相似文献   
95.
p21WAF1在丁酸钠诱导的人成纤维细胞凋亡中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丁酸钠(NaBu)诱导了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凋亡(2BS),检测其诱导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21WAF1的表达在凋亡发生前即有明显下降,并持续至凋亡发生时, bcl-2的表达仅在凋亡发生时有所下降,c-myc和c-fos的表达有所上升,而p53和HER-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用稳定转染了不同长度p21WAF1启动子片段和下游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的2BS-WP系列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其GFP的表达水平在NaBu诱导过程中下降,主要调控区域为p21WAF1启动子的TATA box上游0~-800 bp.说明NaBu诱导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凋亡与p21WAF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下降与密切相关,并且可能不依赖于p53.  相似文献   
96.
目的优化抗乙肝病毒(HBV)短发夹样RN(A 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转染条件,从而克服过量转染所致细胞大批死亡的弊端,以便更客观地反映RNA干扰抗乙肝病毒的效率、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HBV真核表达载体pHBV1.3与我们以前研究确定为能有效抗乙肝病毒的shRNA表达载体pTZU6-C共同转染肝癌细胞HepG2,将共转染的两种质粒及所需的脂质体设立成不同浓度和比例,以pHBV1.3与不表达shRNA的空载体pTZU6的共转染作为未干扰阴性对照,转染36h后收集细胞,通过Southern杂交来观察乙肝病毒DNA明显复制和显著受抑时,所需pHBV1.3与pTZU6-C的最适剂量和比例,以及相应脂质体的用量;同时,通过Western杂交来观察HBV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通过southern杂交,发现当将pHBV1.(3μg):pTZU6-C(μg)固定为6:1,脂质体(μl):质粒(μg)为1:1时,对于100ml培养瓶中90%以上融合的细胞,用3.5μl的脂质体共转染0.5μg pHBV1.3和3μg pTZU6-C,即可检测出HBV DNA的表达,此时,存活细胞总数不受任何影响;随着pHBV1.3量的增多,HBV DNA的表达亦增多;当pHBV1.3增至4μg时,虽然表达量增多,但存活的细胞总数却开始明显减少,存活细胞约为70%~80%;当用8μg时,存活的细胞不足40%~50%,检测水平反而下降。当pHBV1.(3μg):pTZU6-C(μg)为1:1时,即可观察到乙肝病毒DNA表达的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71%;当两者的比例为1:2时,其抑制率为70%;比例为1:6时,抑制率为84%。Western杂交的结果亦证实,共转染0.5μgpHBV1.3和3μg pTZU6-C,即可检测出HBV蛋白的表达;但转染36h后,尚未能观察到HBV表面抗原(HBsAg)表达明显受抑的情况。结论抗乙肝病毒shRNA表达载体的转染条件需要优化,对于100ml培养瓶中90%以上融合的细胞,用6μl的脂质体共转染2μg pHBV1.3和4μg pTZU6-C,即可观察到明显的HBV表达和显著的RNA干扰抑制效果,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针对乙肝病毒不同靶区shRNA表达载体的转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7.
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在鸡遗传变异中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之后的第三代分子标记,通常呈双等位基因多态。本文从SNP的特点、SNP的发现与检测、SNP数据库、SNP的频率及其与表型的关系等方面简述了SNP在鸡遗传变异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8.
莫明和  黄英  徐进  张克勤 《菌物学报》2004,23(3):366-374
采用REMI技术转化了少孢节丛孢、指状节丛孢和贵州节丛孢3种捕食线虫真菌,并对转化条件、转化子的形态特征、胞外蛋白酶的分泌差异、抗性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转化子对线虫的致病性和对土壤抑菌作用的忍耐性。  相似文献   
99.
蛇伤难愈合性溃疡1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蛇伤救治经验教训的资料常见报道,但蛇伤后引起伤口难愈的慢性溃疡资料未见报道,作者对13例蛇伤后难愈合溃疡病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伤口难愈合因素,为今后临床蛇伤救治提供借鉴。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3例难愈合溃疡病例中,男性11例,女胜2例;年龄最...  相似文献   
100.
再生体系的建立对芸薹属蔬菜重要功能基因验证和重要遗传材料保存扩繁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影响芸薹属蔬菜(白菜类、甘蓝类和芥菜类)再生体系的主要因素:基因型、植物激素(NAA、BAP等)和外源添加物(硝酸银、抗坏血酸等),比较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芸薹属蔬菜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差异。基因型方面表现为白菜类(AA基因组)较甘蓝类(CC基因组)和芥菜类(BB基因组)难再生。植物激素方面表现为适于芸薹属蔬菜预培养的激素一般为2,4-D和NAA+6-BA,分化培养一般为NAA+6-BA,且即使为同一类蔬菜,不同品种所需的激素浓度也不一致。外源添加物方面,硝酸银为白菜类蔬菜再生体系所必需,其也能促进甘蓝类和芥菜类的不定芽分化,但并不为两者所必需;低浓度的抗坏血酸可促进白菜类不定芽的分化和甘蓝类愈伤组织的形成。芸薹属蔬菜再生体系诱导的分子机理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不同芸薹属蔬菜再生条件差异产生的机理也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