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5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55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1篇
  195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本文研究了植源性β-蜕皮素(简称MH)对家蚕丝腺成长及合成甘氨酸、丙氨酸有关酶系的影响,探讨了5龄不同时期添食β-蜕皮素后丝腺体的成长及后部丝腺和脂肪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丙氨酸-乙醛酸和鸟氨酸转氨酶活力的变化。通过实验观察到:(1)5龄早期(饷食)添食β-蜕皮素,龄期延长8—9小时,茧层量增加,后部丝腺和脂肪体内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在处理后6-12小时内,比对照组增高40—50%。随之酶活力略下降,至5龄后期复又升高,明显超过对照组。脂肪体中鸟氨酸转氨酶在β-蜕皮素处理后6小时和48小时均低于对照组。12—24小时以及48小时后直至老熟则明显高于对照组。(2)5龄后期(V—136小时)口腔注射β-蜕皮素,龄期缩短12—18小时。脂肪体和丝腺体中丙氨酸-酮丙二酸转氨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一般增高20—40%),老熟时迅速下降。本文对有关保幼激素和β-蜕皮素对5龄家蚕两种靶细胞(丝腺细胞和脂肪细胞)的相互配合和制约以完成对蚕整体的调节控制,以及这两种昆虫激素应用于蚕业生产以控制5龄期的长短和增加蚕丝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2.
<正>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是我国美丽富饶的边疆。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昆虫区系十分复杂,垂直分布极为壮观。对于这样复杂多样的昆虫区系,解放前竟一无所知,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曾多次组织科学考察队入藏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3.
<正> 1913年意大利人西尔维斯特里(F.Silve-stri)首先报道了缺翅目昆虫,描述了加纳、斯里兰卡和爪哇的种类,随后在美洲及东南亚一带都陆续发现,多数种类的分布区十分狭窄。由于最初所发现的缺翅虫均为缺翅型,没有找到有翅类型,且误认为此类昆虫均属缺翅类型,为此被定名为缺翅目(Zoraptera)直到1920年考多(A.N.Caudell)得到了这类昆虫的另外一个类型,即有翅类型,并明确指出:“缺翅目不是一个缺翅的目”。从此,人们才知道缺翅目昆虫有两个类型:即缺翅型和有翅型。  相似文献   
94.
1973—1974年我们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考察队,在西藏东南部采得不少白蚁标本。已确定的种类共10种。在这些种类中,除过去已经描述的新种外,还有以下新纪录。 1.阿萨姆土白蚁Odontotermes assamensis Holmgren 1913 分布 西藏(墨脱700—800米);印度(阿萨姆:萨地亚)。 头长(至上颚端)4.64—5.35毫米,平均4.79毫米,头长(至上颚基)1.14—1.36毫米,平均1.26毫米,头最宽1.11—1.21毫米,平均1.19毫米。触角一般16节,第1节圆柱形,最长,第4节最短。左  相似文献   
95.
钝颚白蚁属 Ahmaditermes Akhtar 1975的属征:头部上面看近提琴状,或束颈葫芦状,即头侧在触角基后方略收缩,后头向两侧及后方扩张,后缘中央凹陷;与瓢白蚁属Bulbitermes极近似,但上颚无端刺,所以另立钝颚白蚁属,以示区别: 本属在我国已知三种:角头钝颚白蚁A.deltocephalus(Tsai et Chen 1963)、丘额钝  相似文献   
96.
刘崇乐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的一生,是勤奋治学的一生,是有益于人民的一生。刘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1年出生。解放前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解放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农  相似文献   
97.
构建了质粒pBR322和pCRI 的重组质粒——pCBI。已通过转化技术将其送入大肠杆菌,在含有四环素和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中筛选了转化子。在细菌培养液内加入氯霉素使转化子中的重组质粒扩增。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及水溶性两相抽提法纯化重组质粒。重组质粒pCBI 的电泳速度低于两个亲本质粒。用限制酶EcoRI 降解重组质粒,在凝胶电泳上看到两条带,它们的位置分别对应于pBR322线性DNA和pCRI 线性DNA。电镜观察到环状pCBI DNA 并测得其长度为5.77±0.30微米,折合分子量为(11.9±0.6)×10~6道尔顿。  相似文献   
98.
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准确评估湿地固碳增汇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选择六种景观类型(湿地洲滩景观包括受人工控制的碟形湖泊常湖池、半人工控制的碟形湖泊蚌湖、不受人工控制的洲滩前缘泗洲头以及岗地景观包括林地、田地和菜地), 湿地洲滩景观在各1 m高程(泗洲头和蚌湖采样高程10-17 m, 常湖池采样高程12-17 m)内的浅土壤采取3个土壤样品, 岗地景观浅层土壤各采取3个土壤样品, 分析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鄱阳湖不同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显著。湿地洲滩浅层土壤(特别是0-10 cm土层)的有机碳随高程梯度变化呈现倒U型变化, 即低海拔与高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较中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低, 泗洲头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3-14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1.56-12.29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0.96-8.19 g·kg-1; 蚌湖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4-15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6.36-23.32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4.14-8.88 g·kg-1; 常湖池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6-17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6.51-18.91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3.83-10.05 g·kg-1。岗地浅层土壤有机碳(特别是0-10 cm土层)田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 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比较六种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泗洲头洲滩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蚌湖洲滩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六种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一致的现象是土层0-10 cm的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土层10-20 cm的有机碳含量, 说明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富集在土壤浅层的特征。土壤pH值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性, 而土壤含水量、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