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41.
大肠杆菌诱导U937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bcl-2和bax在大肠杆菌诱导U937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U937细胞的凋亡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Bcl-2和bax基因表达用RT-PCR法测定。结果当细胞与细菌浓度比分别为0,1:5,1:10,1:20,1:50及1:100时作用30min均可诱导U937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16%±0·90%,9·46%±0·84%,17·90%±1·41%,35·59%±3·76%,38·35%±7·12%和55·07%±5·82%,呈浓度依赖性。在细胞凋亡过程中bcl-2和bax的表达均呈现趋势变化,bax表达逐渐增强,bcl-2表达逐渐减弱。结论E.coli可诱导U937细胞凋亡;其机制涉及bcl-2表达下调和bax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742.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不同检测方法,对湖北郧西县白龙洞红色黏土地层中出土的骨化石表面黑色膜壳状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分析结果为骨化石表面黑色膜壳层中含有碳羟磷灰石[Ca10(PO4)3(CO3)3(OH)2]、方解石(CaCO3),以及菱铁矿(FeCO3)、赤铁矿(Fe2O3)、磷铁矿[Fe25(PO4)14(OH)24]等。其中显色物相主要为菱铁矿、赤铁矿与磷铁矿的共生沉积物。菱铁矿、赤铁矿与磷铁矿三者共生, 使骨化石表面膜壳状矿物质层整体颜色呈现为黑色。该层黑色膜壳状矿物质层的形成原因, 与化石周围土壤中的CO32-和Fe有关。该层黑色膜壳状矿物质的存在, 对红色黏土中骨化石长期保存有一定保护作用, 它能阻隔和减轻埋藏环境中酸性腐蚀、地层挤压等自然原因对化石标本造成破坏, 因此也使骨化石能够保存得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743.
一种新型颗粒污泥——无机核颗粒污泥的形成和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配水以葡萄糖为主要基质长期运行的EGSB反应器中,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厌氧颗粒污泥———无机核颗粒污泥。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形成较大直径、带有清晰微生物自溶痕迹、均匀分布的无机质核心,外层则为紧密的微生物所包裹。通过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内核无机质为Ca5(PO4·CO3)3(OH)(碳磷灰石)。根据结构特征,提出了无机核颗粒污泥的生长过程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EGSB反应器的宏观pH值环境和颗粒污泥微观pH值环境是形成颗粒污泥无机核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4.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蒸散及产流对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评价林地蒸散和产流等水文过程对冠层叶面积指数(LAI)的响应,对于深入认识森林植被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其发生机制,实现半干旱区林水综合管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应用集总式生态水文模型BROOK90,模拟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下,位于半干旱区的宁夏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内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水文过程对冠层LAI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发现:林分总蒸散量、冠层截留量、蒸腾量与LAI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P0.01),而土壤蒸发量、产流量则与LAI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99,P0.01);在不同的降水年型下,各水文过程变量与LAI的关系都可以很好地用指数函数来表达,且都存在着一个LAI阈值。当LAI低于阈值时,各水文过程变量随LAI的变化幅度较大;但高于阈值时,各变量的变化十分缓慢并趋于稳定。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各变量LAI阈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般地,丰水年各变量的LAI阈值要大于枯水年,尤其是冠层截留和土壤蒸发。在丰水年,各水文过程变量随LAI增加而变化的速率要比在平水年、枯水年更快,说明在水分充足年份中各变量的波动更多取决于LAI变化,而在水分亏缺的年份中则可能更多地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减少冠层LAI(如间伐)导致的林分的降低蒸散耗水和增加产流的作用是有限的,这是由于林分蒸散降低的幅度要比LAI降低的幅度小。例如,在平水年,当LAI从4.2变为2.0(减少幅度52.4%)时,林分年蒸散仅从357.2 mm减少至333.9 mm(减少幅度6.5%)。  相似文献   
745.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包含多种风险源、多种风险受体和多种评价终点,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复杂,成为区域环境管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大量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区域生态风险评价包括3个关键环节:1)风险概率评价,用风险概率指数来度量;2)生态系统在区域中的生态地位和价值评价,用生态指数来度量;3)各生态系统遭受风险时的脆弱程度评价,用脆弱度指数来度量.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主观性强和可比性差,鉴于此,应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可比性原则分层次构建指标体系,其中,构建受体生态地位和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最为复杂,可通过建立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来完善,以增强区域之间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46.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周婷  蒙吉军 《生态学杂志》2009,28(4):762-767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组成部分,由于其空间异质性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而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生态风险评价和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生态风险评价概念模型框架和步骤以及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模拟等评价方法;归纳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模型、PETAR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等;介绍了针对多样化的风险源、风险受体和评价数据源类型的不同而进行的实践案例研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评价阈值确定、暴露和危害分析、定量表征、不确定性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定量化方法与技术以及风险效应表征等。  相似文献   
747.
不同猎物饲喂对南方小花蝽捕食量和喜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昌容  郅军锐  莫利锋 《生态学报》2013,33(9):2728-2733
为探讨南方小花蝽对不同猎物的捕食喜好性,室内用西花蓟马、蚕豆蚜、二斑叶螨、混合饲料(同时饲喂3种猎物)分别饲喂南方小花蝽驯化两代,研究了4种饲喂处理的南方小花蝽初孵若虫、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西花蓟马、蚕豆蚜和二斑叶螨的捕食量和喜好性。结果显示不同猎物饲喂处理驯化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对同一种猎物的捕食量和喜好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某种猎物的捕食量因前期取食的猎物种类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正喜好性。蚕豆蚜饲喂处理的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蚕豆蚜表现出正喜好性,除二斑叶螨饲喂处理外其余3种处理的南方小花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的负喜好性。以上结果表明4种饲喂驯化处理的南方小花蝽1龄若虫的喜好性不受前期取食猎物的影响,但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前期取食过的猎物的喜好性增强,存在一定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748.
高黎贡山地区杜鹃花科特有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黎贡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杜鹃花科特有植物种类。分布于高黎贡山的杜鹃花科特有植物达93种及变种,占该地区杜鹃花科总种数和变种数187种的49%强,其中有中国特有种38种及变种,云南特有种5种,高黎贡山地区特有种50种及变种。本文分别对不同类别的杜鹃花科特有种及其分布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49.
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周平  蒙吉军 《生态学报》2009,29(4):2097-2106
近20a来,随着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化,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与此紧密相关的生态风险管理日益受到了广泛关注.生态风险管理具有基于监控的反馈机制、风险受害者参与、程序灵活非线性化、关注成本效益等共同点.总结了国内外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发现近年来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多是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等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国内现有的研究对灾害风险管理的体系、机制建设较为成熟,但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的机制研究尤其是预警和防范方面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构建了基于风险来临前、风险到来时和风险过后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研究结果对生态风险管理理论的构建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0.
曹勋  郑新军  李彦  唐立松 《生态学杂志》2013,32(8):2002-2007
为研究N过量吸收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以耐盐植物地肤(Kochia scoparia)作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的施N处理,测量了不同生长时期的N含量、暗呼吸速率、生物量和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表明:在N过量吸收的情况下,多余的N对暗呼吸速率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导致了暗呼吸中N的利用效率变低;单位质量暗呼吸速率与相对生长速率(RGR)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并且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并不受氮素过量吸收的影响,表明单位质量暗呼吸速率与RGR的关系不受施氮水平的影响;暗呼吸速率与总N的异速关系中,幂指数的大小与施N量相关,施N量越大对应的幂指数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