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应用竞争性定量PCR(QC-PCR)技术,对石化废水处理系统中投加的高效芳烃降解菌株Rhodococcus ruber Em1数量变化趋势及其作用进行了分析。持续5个月从处理系统中不定期采集活性污泥样品,进行Em1菌株定量测定和处理系统的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16S rRNA基因的特异引物具菌种水平的特异性,用其扩增污泥总DNA,并对产物克隆测序,所扩增的产物中62.2%为Em1菌株16S rRNA基因片段。检测得到活性污泥样品中含Em1菌株数量范围为3.4×105~4.3×108CFU/g,表明所投加的高效降解菌在处理系统中长期稳定存活并繁殖;Em1菌量与COD去除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R2)高达0.89,表明Em1菌量与系统的处理效果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些结果说明,投加的Em1菌株在高浓度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存在的条件和复杂菌群环境中,仍能长期稳定地存活并繁殖,在废水处理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吴琼诗  王和芳  陈翠  林慧  黄玲 《生物磁学》2014,(6):1148-1151,1173
目的:对我院不安全用药行为进行监测与调查,分析临床用药问题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探讨医疗机构加强药品风险管理的措施,以减少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院部分科室就诊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医院用药安全监测与评价”软件对我院医护人员在临床用药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整理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在本次临床用药风险分析中,各因素所占比例为:医生:30.50%,药师:9.00%,护士:32.00%,患者:28.50%。了解临床用药各环节中存在的临床用药风险的医护人员占83.3%,但只有50.6% 的人员采取基本的防范措施。用药风险警示调查显示:PASS 警示有效率为57.5%;关联因素评价中人员因素的发生率最高55.16%;外界因素次之31.29%;药物因素发生率为26.95%。结论: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药管理,识别、分析用药风险因素,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及知识,努力构建临床用药风险控制系统,为医药护理人员及患者营造良好的医疗安全氛围,从而降低用药风险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3.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面部溃疡半年”来我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侧额头见约5 cm×5 cm不规则地图状溃疡,病理检查示:溃疡组织中大量炎细胞浸润,PAS染色、六氨银染色均见带荚膜的圆形孢子.真菌培养为热带念珠菌.综合考虑,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合并热带念珠菌感染.经伊曲康唑治疗迅速好转.  相似文献   
54.
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随着现代工农业飞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难降解污染物如新兴污染物逐渐显现,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具有强大的环境修复能力,但是其进化速度远不及新兴污染物出现的速度,亟需应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难题。在充分认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途径)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与基因资源,运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定向设计和改造现有降解菌株,构建能够降解一种或多种污染物的工程菌株;同时针对复合型污染,如废水等,在建立典型有机污染物代谢、调控和抗逆相关基因元件的模块库基础上,引入人工菌群等策略,对生物系统进行理性设计和组装,构建典型环境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菌群,可有效促进我国新兴污染物微生物分解代谢的研究,为环境修复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5.
种群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放牧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种群的生长和繁殖。长芒草(Stipa bungeana)是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的优势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该研究依托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期滩羊轮牧实验平台,采用完全随机的裂区实验设计,以放牧率(0、2.7、5.3、8.7 sheep·hm–2)作为主因子,氮添加水平(0、5、10、20 g·m–2)作为副因子,探究放牧、氮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长芒草的形态性状、地上生物量及其占群落生物量比例的作用。结果表明:随放牧率的增加,长芒草的株高、冠幅直径、分蘖密度、实生苗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生物量占比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种群密度降低。而氮添加增加长芒草的株高、冠幅直径、生殖枝密度、分蘖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生物量占比;实生苗密度随氮添加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相比氮添加,放牧对长芒草地上生物量和生物量占比的总效应小,放牧对地上生物量有直接的负效应,并通过调控分蘖密度、种群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影响其生物量占比;氮添加不仅对地上生物量有直接的积极效应,还通过株高、生殖枝密度对地上生物量有间接的正效应,同时通过调控种群密...  相似文献   
5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