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报道采自四川省古蔺县箭竹乡大雄村白沙河的裂腹鱼属Schizothorax一新种,命名为古蔺裂腹鱼,新种Schizothorax gulinensis sp. 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与近似种的主要性状作了比较,并附图版。  相似文献   
52.
以3年生鸳鸯茉莉(Brunfelsia acuminata Benth.)5个不同花期(花蕾期、初开期、全开期、过渡期、末花期)的花瓣为试材,研究其开花过程中花瓣的色度值、类黄酮、类胡萝卜素、花色苷含量、细胞p H值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除全开期外,其它4个时期各色度值变化不明显,初开期、全开期和过渡期,明亮参数L值逐渐增大,红绿参数a值、黄蓝参数b值和彩度C值急剧降低;类黄酮含量在过渡期最低,其它阶段无显著差异;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上升-下降-稳定的趋势,全开期达到最高;花色苷含量则随开花进程不断下降,花蕾期最高;花蕾期、初开期、全开期的SOD活性变化不显著,过渡期时显著升高,末花期又迅速回落到最低值;POD活性不断上升,末花期为花蕾期的28.73倍;CAT活性前期变化不显著,末花期时有一定幅度的升高;花瓣色度各指标、花色苷含量、上述酶的活性、p H值等几个参数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SOD活性、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与所有参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花色苷是影响鸳鸯茉莉花色变化的决定性代谢产物,POD和CAT活性是调节花色苷降解速率的主要抗氧化酶。  相似文献   
53.
茶树钙调素基因CsCaMs的克隆及其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钙调素(CaM)是植物钙离子信号通道的主要参与者,参与低温胁迫下多种植物的抗寒生理作用。本研究根据钙调素基因相关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借助RACE-PCR技术,获得CsCaM1和CsCaM2两条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T238971和KT238972,长度分别为693 bp和841 bp,均包含450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49个氨基酸,两条氨基酸序列仅一个氨基酸有差异,且均含有4个植物CaM家族的共同特征手型结构EF(EF-han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CsCaMs在茶树低温胁迫下各种处理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CsCaMs无组织表达特异性,低温胁迫处理和CaCl2均能诱导CsCaMs的表达,而钙调素拮抗剂W7与钙离子通道抑制剂LaCl3则会抑制其表达。本研究结果对阐明茶树抗寒性的分子机理有一定理论意义,为茶树的抗寒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4.
用 Langendorff 法灌流大鼠心脏。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0 min,松结再灌3 min。再灌期内对照组心室颤动发生率为100%,正常窦性心律时间缩短至29±56s。给硫辛酸组(6.8×10~(-6)1.7×lO~(-4)mol/L)心室颤动发生率下降至33—50%。正常窦性心律时间延长至97s 以上。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AP)。在黄嘌呤氧化酶(0.004U/ml)与次黄嘌呤(1Oμmol/L)氧自由基发生系统作用后第3min,未给药组 AP 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APA、RP 和 V_(max)分别下降20%(P<0.05),16%(p<0.05)和45%(p<0.01)。给硫辛酸组(3.5×10~(-5)mol/L)AP 各参数的异常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APA,RP 和 V_(max)分别下降9%(p<0.05),9%(P<0.05)和18%(P<0.05)。给药组与未给药组比较,三项指标差别显著。上述结果提示,硫辛酸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使异常动作电位得到改善,从而降低了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55.
自1975年乘松(Norimatisu)在日本鹿儿岛首先发现当地群众因生吃野猪肉感染并殖吸虫后,宫崎(Miyazaki) 等进一步在野猪(Susscofa leucomystax)肩部肌肉中检出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童虫,从而确定在  相似文献   
56.
57.
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张明庆黄玉珏图1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即使是地球上的岩层,也在不断变动,产生褶皱、断裂、火山和地震。整块的陆地和海底也在变动着,它们不仅在原地升降,而且能够移行千里。当然,陆块和海底的移动是徐缓和宁静的,它们不象火山地震那样惊天...  相似文献   
58.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至2019年期间250例分期为IB~IIA期的宫颈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在早期宫颈癌手术中PALN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这些患者均接受了腹腔镜或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及PALN清扫术,采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来讨论影响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50例宫颈癌患者中,PLN的转移率为27.60 %(69/250),PALN的转移率为6.40 %(16/250),在PLN转移阳性中,有15例PALN转移阳性的患者,转移率为21.74 %(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分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PLN转移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与PALN转移有关(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分期为IIA期、PLN转移阳性以及PLN转移的个数≥3个是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危险因素代入回归方程以建立临床预测模型,Y=-5.691+1.497×IIA期+3.627×PLN转移(Y代表PALN转移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这些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判断PALN转移是否具备一定的诊断价值,此时截断值(cut-off value)为0.064,灵敏度为93.80 %,特异度为76.90 %,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P<0.001,95 % CI:0.859~0.955),H-L检验(Hosmer-Lemeshow)发现该模型拟合优度效果较好(P>0.05)。同时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当PLN转移个数≥3个以及肿瘤最大直径≥3.4 cm时,对判断是否存在PALN转移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结论:通过分析表明IIA期、PLN转移阳性以及转移个数≥3个是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对这些因素展开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诊断,从而更加优化宫颈癌患者的分期、手术方式、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临床诊疗,以期提高宫颈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等。  相似文献   
59.
对福建省不同地区野生单叶蔓荆子总黄酮和蔓荆子黄素含量进行测定,不同地区含量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福建野生单叶蔓荆子的质量水平,为进一步开发福建野生单叶蔓荆子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回流提取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蔓荆子黄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野生单叶蔓荆子总黄酮含量范围为7.081%~10.792%,平均含量9.040%;蔓荆子黄素含量范围为0.06170%~0.12578%,平均含量0.08878%。福建省不同地区野生单叶蔓荆子质量(以蔓荆子黄素含量为指标)均符合药典规定,可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0.
何谓“垃圾”基因 “垃圾”基因是相对基因而言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DNA序列,通俗地讲,基因就是编码某种蛋白质的一段基因。它们就像散落于天幕的星星一样,分散在我们的基因组中。而在这些基因间存在的大片大片的DNA片段是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即“非编码序列”。由于功能不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野·乾于1972年提出用“垃圾基因”(junk DNA)来形容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