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1.
生长在山东省招远市台上金矿区的灌木荆条其生长状况差于背景区,叶片的反射光谱特性发生变化,光谱特征参量LOR从背景区到金矿区向长波光方向位移,发生“红移”现象,而LPR则向短波光方向位移,发生“蓝移”现象;LOR和LPR的变化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密切相关。荆条反射光谱的“红移”和“蓝移”现象,可辅助进行植物光谱的遥感探矿。  相似文献   
72.
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192只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活体幼仔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熊猫出生体质量的统计学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大熊猫出生体质量主要分布在[100,210),且处于[100,110)和[200,210)区间的个体频率也较高,而出生体质量低于60 g的幼仔个体极少;因此,根据大熊猫...  相似文献   
73.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是寻找具有特殊生物学功能的天然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关注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及其生物学功能。概述了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以及分析鉴定挥发性物质成分的方法;着重评述了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真菌、细菌、动物和植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并对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4.
可溶性有机质(DOM)的生物降解性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存留和释放,对深入认识森林土壤养分循环意义重大。为探究森林更新对土壤DOM降解特征的影响,选取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NF)、米槠次生林(SF)和米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AR)土壤DOM溶液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降解(42 d)试验。结果表明: 1)3种林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的降解率和易降解DOC的比例均为SF>AR>NF;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是显著影响易降解DOC比例的因子;2)难降解组分占3种林分土壤DOC的大部分(72.3%~94.6%),其周转时间长,有利于稳定土壤有机质(SOC)的形成;3)土壤DOM最初的腐殖化指数(HIXem)会影响易降解DOC的周转时间。DOM光谱结构随降解过程呈现动态变化,说明DOM中易降解组分被消耗完后,微生物会转而降解芳香类和疏水性物质以获取碳源。综上,米槠天然林更新为次生林和人促林后增加了易降解DOC的比例,提高了土壤DOM生物可降解性,不利于SOC的积累。  相似文献   
75.
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对武夷山和建瓯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米槠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2~3.01、25.84~28.23 和0.88~0.90。0~10 cm土层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高于10~20 cm土层的,且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0 cm土层的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高于0~10 cm土层的;细菌特征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真菌,表明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采样地点的不同引起。  相似文献   
76.
为探讨福建省三明市马尾松人工林淋溶液中水溶性有机物(DOM)的溶解特征和光谱学特征,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鲜叶、未分解层(L层)和半分解层(F层)凋落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室内淋溶,对淋溶液中的水溶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氮(DON)与水溶性有机磷(DOP)含量和紫外光谱(SUVA)、荧光光谱指标和红外光谱(FTIR)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4 h内,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DOM含量呈现有波动的上升趋势;芒萁除鲜叶的DOC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外(P0.01),其余DOM含量均小于马尾松。两植物F层DOM的SUVA值和腐殖化指标(HIX)都显著高于鲜叶和L层(P0.05),表明F层的芳香性化合物含量和腐殖化程度越来越高。DOM的同步荧光峰值显示淋溶液中含有类蛋白和类富里酸荧光团。两植物的红外光谱显示有5个相似的吸收谱带,强度最大的吸收来自于H键键合的-OH的伸缩振动,同一植物3种样品之间红外吸收的差异证明从鲜叶-L层-F层凋落物的共轭体系逐渐增大,结构更复杂。因此,随分解进程两植被DOM的化学结构越来越复杂;马尾松较芒萁含有更多的DON和DOP,这一方面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多的养分,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底物分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77.
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马占相思组培增殖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位力  罗焕亮  范恩友  邵志芳  叶淑春 《广西植物》2002,22(6):517-520+508-520,508
在马占相思组织培养初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马占相思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 ,建立增殖率 (Y)对Ca2 +浓度 (X1)、6 BA浓度 (X2 )及NAA浓度 (X3 ) 3个试验因子的正交回归模型 :y=2 2 80 -0 1 68X1-0 2 5 9X2 +0 1 85X21 -0 2 1 0X22 +0 1 67X23+0 3 2 6X1X2 ,从模型推知 ,当Ca2 + 浓度为 0 5 8倍常规MS培养基浓度 ,6 BA为 0 76mg/L ,NAA为 0 1 6mg/L时 ,增殖率达最大值为 4 3 2 1 ,与事实验证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围生期孕妇支原体感染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法对围生期保健及分娩的孕妇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Uu)及人型支原体(Mh)检测,将50例产后子宫内膜炎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正常的产妇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Uu的阳性率为28.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8.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h的阳性率为12.0%,对照组的阳性率为8.0%,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u感染早产发生率或胎膜早破发生率为58.8%,而对照组中均未见早产和胎膜早破现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阳性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相关系数β=1.565(P0.05),Mh阳性与产后子宫内膜炎无相关性(P0.05)。结论围生期支原体感染与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应加强孕妇围生期护理,提高围生期保健质量及产妇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9.
高山嵩草种群在放牧干扰下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RAP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 对放牧干扰下的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 获得了下述结果: 1) 20对SRAP引物组合共检测出448条清晰条带, 其中376条条带具有多态性, 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3.93%,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高山嵩草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均下降。2)高山嵩草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较低的遗传分化(总的遗传多样性Ht为0.276 6, 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243 6, 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9 4, 基于Gst估计的基因流Nm*为1.843 4), 但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Gst增加, Nm*降低, 说明放牧限制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使种群发生遗传分化。3)不同放牧梯度的高山嵩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很小, 但是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逐渐增加, 遗传一致度降低。根据遗传距离所构建的UPGMA聚类图中高山嵩草4个种群随着牧压的增加, 逐级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80.
可溶性有机碳在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米槠天然林(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内米槠凋落物并通过挖剖面法分6个土层采集土样至1m。通过浸提米槠凋落物得到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液并在室内模拟其在不同土层的淋溶过程,不仅分析了土壤性质对DOC淋溶的影响,还研究了淋溶前后DOC化学结构的变化,以阐明DOC在不同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探寻米槠天然林土壤的固碳潜力和DOC在土壤有机碳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下层土壤比上层土壤吸附DOC的能力更强,亲水性DOC与疏水性DOC间会争夺土壤颗粒表面的吸附位点,而且芳香化合物和大分子物质等疏水性DOC组分会被优先吸附;(2)红外光谱表明,芳香类和醚类等疏水性物质会优先被吸附,烷烃类物质却不易被吸附,土壤中原有的酚、醇类亲水性物质会被初始DOC中的疏水性物质置换出来;(3)土壤DOC的截留能力与粘粒、游离氧化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碳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是影响米槠天然林不同土层DOC截留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