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6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青海湖沉积柱中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的多环芳烃(TPAHs)的垂直分布状况,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0~20 cm沉积柱中TPAHs的含量为495.1~1172.5 ng·g-1,随沉积年代的更新TPAHs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这与珠江口和东海沉积柱中的记录基本一致,但明显不同于发达国家同类研究的结果.青海湖沉积物PAHs以2~3环(包括萘、苊、苊烯、芴、菲和蒽)为主,其含量平均占沉积物中PAHs总量的(72.4±8.9)%.青海湖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来自长距离的大气传输,家庭燃煤与木材的低温燃烧是其主要来源,高温燃烧过程释放的PAHs(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2.
太湖水体典型重金属镉和铬含量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10年9月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太湖水体中典型重金属镉和铬的暴露水平进行监测,在分析重金属暴露特征及其对太湖水生生物慢性毒性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安全阈值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镉和铬在太湖水体中均有检出,它们的平均暴露浓度分别为0.85和40.04μg·L-1;与铬相比,太湖水生生物对镉更敏感;铬的安全阈值>1,镉的安全阈值略<1,表明铬已对太湖水生生物造成一定的生态风险,而镉尚未对太湖造成明显生态风险.镉和铬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毒性相对较低的铬,在高浓度环境暴露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风险,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3.
对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种子萌发特性和小蓬幼苗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蓬在20℃条件下的发芽效果最好;小蓬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光照,但是全光照情况下发芽速度比在黑暗条件下快;在变温条件下,小蓬种子的发芽率有所提高,其中以15℃和10℃变温条件下的发芽效果最佳;不同坡向种群种子发芽率和千粒重存在明显差异,表明不同种群种子是异质的;通过调查发现小蓬主要在靠近母株一定范围内依靠种子进行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134.
干旱半干旱区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30%, 植物生长对于水分变化的响应在此区域更为敏感。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目前关于这两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已有不少实验研究, 但具体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以幼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为研究对象, 通过设计改变空气湿度与土壤湿度的野外控制实验, 探究空气加湿与土壤加湿对幼龄樟子松生长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1)与对照相比, 空气加湿使饱和水汽压亏缺(VPD)降低了20.5%, 空气加湿和土壤加湿使土壤湿度分别增加了23.4%和21.3%。2)空气加湿显著增加了叶片密度, 土壤加湿显著加粗了枝条直径, 空气与土壤共同加湿对叶片和枝条的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结合加湿处理对径向生长的影响及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发现, 土壤加湿可直接促进树干的径向生长, 空气加湿对径向生长的显著促进作用一方面是由于VPD降低的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空气加湿显著提高了土壤湿度。该研究揭示了半干旱地区幼龄樟子松生长对大气水分和土壤水分改变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135.
中对长小蠹Euplatypus parallelus(Fabricius, 1801)是最具入侵性和分布范围最广的长小蠹。中对长小蠹是一种重要入侵森林害虫,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迅速扩散。本文首次对中国云南和广西橡胶林进行中对长小蠹发生情况的调查,并在云南省景洪市橡胶林发现中对长小蠹。同时介绍了中对长小蠹的分类地位、寄主和分布、形态特征、危害特点、防治和监测的措施,并探讨中对长小蠹在云南橡胶林的潜在风险,提醒人们要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控,防止扩散并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36.
初级纤毛是以中心体作为基体并突出于细胞膜表面的一种特化的细胞结构,存在于绝大多数休眠期以及已分化的哺乳动物细胞,介导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转导,因此初级纤毛功能的异常会导致一系列人类疾病。该文主要总结了初级纤毛的结构、起始生长与解聚过程及中心体/纤毛蛋白降解途径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初级纤毛异常与纤毛疾病的关系,为纤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7.
以肉质叶为外植体,研究文采唇柱苣苔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结果表明:培养基MS+6-BA 0.1 mg?L-1+NAA 0.1mg?L-1适用于初代培养时的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MS+6-BA 0.5 mg?L-1+NAA 0.2 mg?L-1+10%香蕉泥和MS+6-BA 0.5mg?L-1+NAA 0.5 mg?L-1+10%香蕉泥分别适用于继代增殖及壮苗培养,60 d后的增殖系数分别为6.7和4.8;培养基MS适用于生根培养,培养30 d,生根率达100%。另外,对文采唇柱苣苔生根试管苗进行大棚移栽,移栽成活率约为94%。  相似文献   
138.
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龙昌  徐蕾  冯佩  董雷鸣  张媛媛 《生态学报》2014,34(24):7338-7349
种子萌发和出苗是植物一生中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的阶段,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其入侵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了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特性以及贮藏时间、果皮、温度、p H值、水势、盐分和埋土深度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蒴果中4粒种子的大小差异显著(P0.01),但它们的活力和萌发率差别不大,4粒种子活力均高达96%以上。休眠解除后,萌发率均高达98%以上;坚硬果皮的机械阻碍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室温储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贮藏1个月,萌发率提高到54%(贮藏前为0)。贮藏3—6个月时,萌发率达最大值(98.5%—99%)。贮藏1a后,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显著下降,但萌发率仍高达90%以上;在室外,有10.5%的蒴果前两粒种子(果实柱头端)同时萌发出苗。室外埋藏1a后,蒴果中未萌发的3粒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45.5%、90.5%和88.5%;小花山桃草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15—25℃最适于种子萌发,25℃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小花山桃草能忍受一定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盐浓度和水势为0.15 mol/L和-0.5 MPa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33.5%和9%。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50%;小花山桃草对p H值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p H值为5—9范围内均可萌发;小花山桃草种子在土壤表面的出苗率为43%,埋土深度2 cm时,出苗率最高(89.5%),埋土深度大于10 cm时,不再出苗。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征以及出苗特点是其快速入侵的基础。研究结果为预测小花山桃草潜在分布范围以及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9.
以桂黔吊石苣苔的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材料,对桂黔吊石苣苔进行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桂黔吊石苣苔茎段腋芽可直接诱导萌发,在 MS+6-BA 1.0 mg·L-1+IBA 0.1 mg·L-1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达75%;适宜的继代增殖及壮苗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繁殖系数为6.0/60 d,继代培养中茎段外植体可以诱导出愈伤组织,但诱导率较低,未能进一步分化成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 0.2 mg·L-1+NAA 0.8 mg·L-1+AC 0.1%+香蕉5%,生根率达100%;在大棚中模拟桂黔吊石苣苔自然生境对生根苗进行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40.
银杏内酯对拟Alzheimer病样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拟Alzheimer病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大鼠海马背侧微量注射0.4mmol/LOkadiac Acid(OA)0.6μl,每两天一次,连续三次,造模。银杏内酯治疗组与模型制作同时开始,每只每天腹腔注射银杏内酯(50mg/kg),连续注射21天。海马背侧首次微量注射20天后,测试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大鼠海马冠状切片HE染色。结果:银杏治疗组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增强,HE染色显示银杏内酯治疗组神经元变性及坏死较模型组减少明显。结论:银杏内酯可提高拟Alzheimer病模型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