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8篇
  2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花生四烯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而被认为是潜在的食品添加剂和药物。近年来,利用高山被孢霉合成花生四烯酸已成为研究热点。前期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菌种选育及发酵调控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高山被孢霉合成花生四烯酸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以下简要概述前期工作进展,着重论述花生四烯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及其高山被孢霉的遗传改造的研究情况,包括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及其应用、高山被孢霉的遗传操作系统的构建以及遗传改造的应用,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2.
冬虫夏草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冬虫夏草是冬虫夏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rmoricanus)幼虫体后发育成的真菌子座和充满菌丝的僵死幼虫的复合体,与人参、鹿茸齐名,为我国三大珍贵滋补防病中药材。冬虫草源流于我国,主产于四川、青海、西藏和甘肃等省,从冬虫夏草的基本概况、生物学特性、理化成分、人工培育现状及其应用前景等进行了综述,以期推动冬虫夏草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程。  相似文献   
43.
本文通过研究微型裸腹溞的生活史,探讨了当东湖养殖的鲢鳙密度进一步增大时,它们释放的化学信息素对微型裸腹溞的间接作用,同时也讨论了微型裸腹溞在高密度鱼类捕食下种群能够延续的可能机制。在淡水生态系统中,无视力的生物能通过化学物质的交流来感知环境中的捕食压力,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的鱼类化学信息素对微型裸腹溞的生活史并没有显著影响,意味着微型裸腹溞有可能通过与该鱼类的长期共存而适应了这类物质。但是我们的结果与前人的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明显提高的总的后代数、平均怀卵量和内禀增长力;另外短的世代时间、小的初次繁殖时的体长和年龄有可能也是微型裸腹溞在高密度鱼类捕食压力下占优势的良好证据。  相似文献   
44.
在花生四烯酸生产菌高山被孢霉代谢组学研究中,需利用胞内代谢物的提取手段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检测。比较了3种胞内代谢物提取方法及不同色谱柱条件下GC-MS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采用冷甲醇淬灭分别较液氮直接淬灭及真空过滤后,减少了胞内代谢物的泄露并更好地实现了胞外及胞内代谢物的分离。在对代谢物分析的比较中,极性色谱柱(DB-FFAP)检出的代谢物仅为11种,主要为有机酸、醛类;而代谢物经衍生化后采用非极性色谱柱(DB-5)共检出32种化合物,主要为糖、糖苷及醇类。  相似文献   
45.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900—3020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相似文献   
46.
莲花山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 3~ 4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利用无线电遥测和直接观察 ,分析了斑尾榛鸡(Bonasasewerzowi)的栖息地选择特征。结果表明 ,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一般在东北坡向 ,并具有高大乔木、下层植被盖度较高、灌丛较丰富的特点 ,这与食物丰富度较高及环境隐蔽性较强有关。栖息地质量对于配对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分析表明 ,栖息地内 0 5~ 2 5m植被水平遮挡度、柳树数量、箭竹数量是影响斑尾榛鸡春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建议在对斑尾榛鸡栖息地采取保护措施时 ,不仅要保护原生乔木 ,还要加强对灌丛生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47.
考察了木质纤维素乙醇发酵液中各组分对乙醇透过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silicalite-1渗透汽化膜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细胞、玉米秸秆残渣和发酵用无机盐可增加乙醇通过膜的通量和选择性;而葡萄糖和甘油的存在会对乙醇的透膜传质产生负面影响;木质纤维素水解后的产物如糠醛和羟基丙酮,表现出对膜分离乙醇轻微的抑制作用。本文建立了渗透汽化优先透醇与纤维素乙醇发酵集成过程,批次发酵20 h后乙醇产率从最初的12.95下降到10.22 g/(L·h),60 h后乙醇产率下降为0,葡萄糖消耗速率与乙醇消耗产率呈同样趋势;连续发酵过程中,乙醇产率较稳定地维持在13.30 g/(L·h)。实验证明,集成过程可及时地将产物乙醇分离出去,能够有效地消除产物抑制,提高乙醇生产速率和葡萄糖转化率。  相似文献   
48.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 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 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 sinensis, 南方群体为P. 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 探讨了P. 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 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 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 sinensisP. 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 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 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 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 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 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 = 4.7); 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 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 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 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 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 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D中性检验表明, 约在10.1-14.1万年前, 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 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 = 0.857 ± 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 π = 0.0023 ± 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 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 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49.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湖泊的富营养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透明度作为评价参数,经反复尝试,构建了具有4层结构用于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的误差逆传播网络.其输入层有4个神经元,2个隐含层也各有4个神经元,输出层有1个神经元.以太湖富营养化评价标准作为样本模式提供给网络,按照误差逆传播网络的学习规则对网络进行训练,经过37684次学习后,网络达到预先给定的收敛标准.使网络具备了识别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功能.应用该网络对我国17个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操作过程简便易行,评价结果切合实际,展示了这种方法的一系列优点.  相似文献   
5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其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代谢组学是以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为手段,对细胞、体液、组织中所有代谢物进行无偏向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一门学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鉴定准确度,通过标准谱图库的比对可对代谢物进行快速的鉴定,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的代谢产物的检测中。文中对近年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分类和常用的样品衍生化方法;继而从样品预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数据分析三方面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代谢物的方法,并系统地对该技术在微生物、植物、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实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了当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代谢组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