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是成体一种非常重要的成体干细胞,能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所有血液细胞,并被广泛用于血液疾病的治疗。研究提示,诸多内在因素以及外在造血微环境因素对HSCs命运决定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具体机制亟待阐明,同时这也是HSCs临床应用所亟需解决的问题。该综述总结了目前已有报道的HSCs代谢的主要特征和代谢调控机制:成体HSCs定位于相对低氧的骨髓微环境,并以糖酵解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持着HSCs干性;此外,脂类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代也对HSCs功能具有决定作用; MEIS1/HIF1A和ROS等信号参与了HSCs代谢特性和功能的维持。开发基于有限HSCs数量的新型精准代谢分析体系,有助于阐明HSCs不同营养物质的时空代谢规律。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脑梗塞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叶酸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调控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 L+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1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3.2 g/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14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Hcy水平均显著下降,叶酸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PCT、Hcy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叶酸水平、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能够显著提高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降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清叶酸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3.
对不同强度间伐后上海水源涵养林林分的生长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间伐2年后,不同强度间伐对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明显;间伐4年后,间伐样地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表现不一,不同强度间伐对3种林分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不同的林分应采用不同的间伐强度。杜英纯林宜采用65%(T3)间伐强度;香樟重阳木混交林采用30%(T5)间伐强度;多树种混交林采用20%~30%(T7~T8)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34.
准确高效地提取人工林林木参数可为估算单木材积、林分蓄积量提供关键信息。本文提出基于机载LiDAR数据的高精度单木参数提取方法,其实现过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地面滤波、单木分割和参数提取。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的福建柏大径材人工林为试验区,采集高密度机载点云数据,对点云进行去噪、重采样等预处理。使用布料滤波算法(CSF)分离出植被点云和地面点云,并采用Delaunay三角网法将植被点云数据插值生成数字表面模型(DSM),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将地面点云数据插值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两者作差运算获得冠层高度模型(CHM)。利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分析不同分辨率的CHM对单木分割及参数提取精度的影响。采用点云距离聚类算法对归一化植被点云进行单木分割,分析不同的距离阈值对单木分割及参数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处理0.3 m分辨率CHM单木分割调和值最高,达到91.1%,提取的树高精度较优,决定系数(R2)达到0.967,均方根误差(RMSE)为0.890 m;使用间距阈值为平均冠幅的点云分割算法单木分割调和值最高,达到91.3%,提取的冠幅精度较优,R  相似文献   
35.
用桑蚕丝素蛋白制备邻苯二酚酶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蘑菇组织中提取邻苯二酚粗酶 ,利用丝素蛋白在甲醇作用下 ,其分子结构由可溶性randomcoil向不容性 β -sheet发生转变 ,从而将邻苯二酚粗酶固定在丝素蛋白膜中 ,制得邻苯一酚酶传感器。该传感器在pH6 0的KH2 PO4 -Na2 HPO4 工作介质中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 ,工作线性范围为 1 0× 10 - 5- 2 5× 10 - 4mol L ,检测限 5 0× 10 - 6 mol L ,响应时间 2min。酶经丝素蛋白的固定后具有较强的耐热性能 ,并能比较长时间保持酶的活性。该传感器在KH2 PO4 -Na2 HPO4 缓冲溶液的保存下 ,其使用寿命可达 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36.
生物催化剂研发及生物催化技术的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危机与环境压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着眼于发展环境友好、过程高效的工业生物技术,有望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成为解决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关键,而生物催化是工业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本文介绍了生物催化在工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并对新型生物催化剂的发现与新的催化功能的开发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7.
蕨类植物普遍能与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形成稳定的共生关系,并显著增强其获取养分和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为了明晰AMF在不同蕨类植物体内的侵染特征,该研究对广东封开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内的蕨类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取样,并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蕨类植物—AMF共生体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以明确不同蕨类植物与AMF的共生特征,从而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南地区蕨类植物资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AMF对不同蕨类植物的侵染形式均以菌丝为主,而丛枝侵染率最低;不同蕨类植物之间的AMF总侵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团叶鳞始蕨(56.03%)均显著高于其他物种(P<0.05)。(2)显微观察显示,菌丝是AMF定殖于各种蕨类植物根系中最常见的形式,在9种蕨类植物根皮层细胞中均有发现,但不存在于中柱细胞。(3)观察发现,AMF菌丝主要由2~3层厚薄不一的薄壁细胞组成,多呈椭圆形和扁平形状。(4)AMF菌丝及泡囊中包含许多小液泡和脂质类物质,这可能是菌根结构储存能量的重要方式。研究认为,陆地生态系统中AMF对蕨类植物普遍具有侵染的能力,但其在不同蕨类植物根系中的赋存形式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归因于植物自身生理特征以及生境条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中药及中药制剂中微量元素铜、铬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FAAS)对苦参、黄柏及黄柏胶囊中微量元素铜、铬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FAAS若干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表明,该法的平均回收率在95.2%~104.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76%以下,结果可靠,方法简便,可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39.
锶-89在模拟水稻田中的动力学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索了89Sr在水稻-田水-土壤系统中的消长与分配,并建立了其行为规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89Sr-Sr含量迅速地降低,1d后由原始量的8.5ug/g降为4.0ug/g,以后逐渐降低,至试验结束(28d)时为0.7ug/g,表土中89Sr-Sr含量声速地增大,1d后即由0达12.4ug/g,试验结束时为20.9ug/g,水稻地上部,1d后由0[达8.8ug/g,以后也呈增加趋势,结束时达21.7ug/g,水稻根由1d的9.5ug/g达试试验结束时的39.6ug/g,田表水,表土及不稻植株中89Sr-Sr含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相应为:CW=0.965e^-0.028t 7.635e^-0.470t,C=35.142(e^-0.028t-e^-0.470t),Cz=35.182-23.481e^-0.028t-11.701e^-0.470t。其次,在收获期,糙米中89Sr-Sr含量为1.6ug/g,稻壳为9.4ug/g,稻草为39.7ug/g,稻根为41.8ug/g,还测定了89Sr-Sr在收获期土壤中的铅垂 分布,表明,58.2%的89Sr-Sr滞留于表层2cm,并且其滞留量随土壤深度按指数规律衰减:C=20.356e^-0.467x(r=-0.9433)。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院前休克患者回院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院前救治的91例院前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医抗休克处理;治疗组46例,在常规西药处理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回院后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转运回院后,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配合参附注射液能降低休克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安全有效的转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