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SLE患者血清中SARS—CoV抗体阳性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假阳性问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66例正常对照和31例SLE患者血清中SARS—CoV抗体的阳性率。结果,66例正常对照中,IgM抗体均阴性,IgG抗体的阳性率为3.0%(2/66);31例SLE患者中,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9/31)和58.1%(18/31),IgG抗体和IgM抗体同时阳性为22.6%(7/31)。经RT—PCR检测,上述阳性病例均为阴性。结论:用非纯化抗原制备的ELISA试剂盒测定SLE患者的SARS—COV抗体,可能出现假阳性,两种抗体同时测定可降低诊断的假阳性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在SLE患者中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可能与包被的抗原有关。  相似文献   
112.
RGD-葡激酶突变体(K130T,K135R)的制备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葡激酶突变体质粒mSAK(K130T ,K135R)-pBV220为模板,PCR重叠引物延伸法引入突变位点,并将该片段克隆至载体pBV220 ,构建了RGD-mSAK-pBV220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热激诱导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所获蛋白依次用Q SepharoseHP柱、SephaycrylS200HR柱和SP柱进行纯化,纯化的蛋白的纯度可达98%以上,纤维蛋白溶圈法体外溶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获RGD-mSAK蛋白溶栓活性与野生型葡激酶相当,豚鼠体内免疫试验证明突变体的免疫原性也有所降低,血小板聚集试验分析突变体蛋白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RGD 葡激酶突变体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  相似文献   
113.
为探讨collectrin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利用人类collectrin同源性引物 ,经末端cDNA快速扩增法分离获得人collectrin基因全长序列并对collectrin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定位表达研究 .结果发现 ,人类collectrin(GenBank登录号为AF2 2 9179)基因全长含 1345bp ,开放阅读框架编码 2 2 2个氨基酸 .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 ,与小鼠collectrin序列分别有 86 9%和 87 4 %同源性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 ,collectrin为一个 2 5kD的具有一个信号肽和一个跨膜区的跨膜糖蛋白 .人类collectrin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相关的羧基肽酶 (ACE2 )具有 4 7 8%高度同源性 .人多组织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 :collectrin基因为人类肾脏特异性表达基因 .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证实 ,与小鼠collectrin特异表达于集合管细胞不同 ,人collectrin基因mRNA及其蛋白产物除位于肾脏集合管细胞外 ,远曲肾小管细胞也有表达 .由此推论 ,人类collectrin基因为肾脏特异性表达基因 ,与人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相关的羧基肽酶具有高度同源性 ,可能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家族的新成员 .  相似文献   
114.
AFLP标记及在微生物和动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AFLP是在PCR和RFL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稳定好、分辨率高和效率高等特点。AFLP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和动物方面的研究,在构造遗传图谱、遗传多态性研究、育种辅助选择等多领域中有着其它分子标记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和动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5.
AFLP标记及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AFLP是 1 992年由荷兰Keygene公司Zabeau、Vos在PCR和RFL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A多态性的新方法[1] ,并于1 993年获得欧洲专利局专利。与RFLP类似 ,AFLP也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片段的不同长度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DNA分子标记技术。由于RFLP是以传统的Southern杂交为基础的 ,操作繁琐 ,对DNA多态性的检出的灵敏度不高 ,在连锁图上有很多大的空间区。随着PCR技术广泛应用 ,对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除了RFLP(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  相似文献   
116.
117.
通过研究山薯的雌花及胚胎发育,为山薯的胚胎学研究以及杂交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山薯大部分为雌雄异株,海南岛的山薯雌花花期约3个月,为9月初至11月末。子房3室,每室有2个倒生胚珠;胚珠具厚珠心,双珠被。珠孔一端表皮下的孢原细胞逐渐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呈线形排列的大孢子,其中只有1个可以发育为功能大孢子。成熟的胚囊为7胞8核胚囊,其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卵细胞的受精属于有丝分裂前型。其胚的发育类型为柳叶菜型,经过二细胞原胚、倒T型原胚、棒状胚、球形胚和梨形胚这5个发育阶段。胚乳的发育为核型。  相似文献   
118.
该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对甘蔗(ROC 22)茎尖离体培养褐变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以及褐变细胞区室结构的变化,探讨了甘蔗茎尖离体培养褐变的机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芽位茎尖诱导成活率具有明显差异,随着芽位的增加,诱导成活率不断降低;不同季节取芽对外植体茎尖总酚类物质含量无明显影响;但不同芽位及不同催芽天数,外植体芽的总多酚含量明显不同,随着催芽天数的增加,不同芽位的多酚含量呈现由低升高的趋势;蔗芽在培养4周时多酚含量较低,适宜进行采芽接种培养;从褐变甘蔗茎尖的解剖结构变化分析,褐变甘蔗茎尖细胞离体培养初期细胞核结构出现变形,线粒体有肿胀拉长,部分液泡膜开始分解;中后期质壁分离更为严重,胞质中出现大量溶酶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全分解,细胞膜、液泡膜、核膜、线粒体膜的双层膜结构出现破损和缺口;而正常发育的茎尖细胞,能基本保持细胞核的形态结构,只有少量的溶酶体出现。因此,可以推测细胞核和线粒体结构变形以及膜系统的大量破损是甘蔗茎尖培养褐变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9.
该研究以4年生香椿为试验材料,设置平茬20 cm(T1)、50 cm(T2)、80 cm(T3)和不平茬(CK)4种处理,观测其萌枝和叶片生长情况,以及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平茬高度的生长生理响应差异,以明确平茬措施下香椿植株更新复壮再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平茬能够显著提高香椿的萌枝能力,促进侧枝和叶片生长,其萌枝数、侧枝长度在T3处理下最高,成枝数、叶长、叶宽、叶面积及侧枝粗度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随着平茬高度的增加,香椿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升后降,并在T2处理达到最大,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17.33%、10.00%、13.51%和6.98%;平茬也提高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提高了18.34%、27.07%、21.11%和23.05%。(3)不同平茬高度处...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构建抵抗shRNA的同义突变SND1慢病毒质粒,并在SND1敲低的卵巢癌细胞系中回复表达SND1。[方法]依据密码子的简并性,针对shRNA识别的序列(TCTCGTCTCAAACTCTATTTG)设计同义突变序列(TAGGTATAACTTTAACCTGCT)并通过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将同义突变序列引入SND1的编码序列中,得到recombination SND1(rSND1)目的片段,与pLVX-IRES-Hyg载体连接。测序验证pLVX-FLAG-rSND1质粒序列。pLVX-FLAG-rSND1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FLAG-rSND1的慢病毒毒粒。用慢病毒感染SND1敲低的卵巢癌SKOV3-sh SND1-2细胞株,经潮霉素B筛选后,用Western Blot检测FLAG和SND1的表达。[结果]抵抗shRNA的真核pLVX-FLAG-rSND1重组慢病毒质粒构建成功,可检测到FLAG及SND1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同义突变SND1的pLVX-FLAG-rSND1质粒并在卵巢癌细胞中回复表达,为继续研究SND1蛋白在卵巢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