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5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1篇
  195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41.
芳香化酶活性发现在脊椎动物脑、脑垂体和性腺中,但在文昌鱼脑和哈氏窝的组织特异性定位尚无可利用资料。本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首次发现芳香化酶活性组织特异性定位在幼年和性腺发育不同时期雌、雄文昌鱼神经系统(脑和脊髓)、轮器、哈氏窝和性腺中。芳香化酶蛋白和转录物在前脑、中脑、脊髓、轮器和哈氏窝十分丰富,而后脑、早期卵巢和精巢不够丰富;没有芳香化酶表达的部位是哈氏窝另两种细胞(不规则形细胞和带纤毛粘液细胞)以及成熟卵巢和精巢;芳香化酶免疫活性物质分布在胞质,核为阴性。芳香化酶在文昌鱼神经系统、哈氏窝和性腺的分布模式与低等脊椎动物中的分布模式极为类似,尤其是芳香化酶在脑内调节哈氏窝分泌活动的神经内分泌中枢表达,并形成类似脊椎动物的文昌鱼原始的脑-芳香化酶调节系统。这些结果有力地证明,文昌鱼脑和哈氏窝高水平的芳香化酶活性像在其它脊椎动物中一样,对局部介导睾酮芳香化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还可能影响脑-芳香化酶系统参与调节哈氏窝的分泌活动[动物学报49(6):800~806,2003]。  相似文献   
942.
人源的核糖核酸酶抑制蛋白 (ribonucleaseinhibitor,RI)是一种富含亮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的酸性蛋白质 ,分子量为 5 0kD。从人胚胎肝cDNA文库中克隆到一个核糖核酸酶抑制蛋白RI基因的变体 (ribonucleaseinhibitorvari ant,RIv)。序列分析表明 ,与RI相比较 ,RIv序列中仅有Arg359Ala和Leu36 5Pro两个氨基酸突变 ,而核苷酸同源性较低 ,为 78%。将RIv克隆于pET2 8a( ) ,并转化大肠杆菌BL2 1(DE3) ,IPTG诱导表达 ,利用 6×His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了His RIv重组蛋白。将RIv克隆于转移载体pBacPAK8,利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表达系统表达得到重组RIv。体外活性测定实验表明 ,重组RIv具有抑制牛胰RNaseA酶解 2 8S和 18SrR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3.
人胎胰巢蛋白阳性(nestin~+)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可自发形成类胰岛细胞团(islet-1ike cell cluster,ICC),有多向分化潜能,并可产生分泌胰岛素的类β细胞。为了验证其体内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我们进行了诱导后ICC的NOD-Scid糖尿病模型小鼠和正常小鼠肾膜下移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血糖水平监测等手段考察移植后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移植处有明显的血管增生。(2)ICC可使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明显降低。(3)ICC在正常小鼠体内分化为多种结构,同时继续增殖侵入肾实质。  相似文献   
944.
多数林木在遗传上高度杂合,给育种和遗传研究带来很多不便。与农作物相比,林木花药培养的意义更为重大。对国内外林木花药培养的现状及影响花药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概述,讨论了其在21世纪分子生物技术时代的应用前景,旨在促进林木花药培养技术的完善并开拓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945.
组织芯片在筛选新型肿瘤分子标志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芯片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技术,实现了对临床病理标本的高通量、平行化的分子标志物筛选,可同时在DNA、mRNA、蛋白质和组织形态学水平对分子标志物进行研究。本综述了近年来该项技术在筛选肿瘤分子标志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河南分离株H,经SPF鸡胚增殖,差速离心纯化病毒,SDS-蛋白酶K法抽提病毒RNA。参照IBV Bcaudette株纤突蛋白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其进行RT—PCR,成功地扩增出IBV H株S1基因。扩增产物经Bst YⅠ Hae Ⅲ和Pst Ⅰ酶切分析,结果表明,IBV H株S1基因的RFLP图谱与M41株S1基因的完全一致,初步断定IBV H株为Mass血清型。将IBVH株S1基因克隆于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611bp(从ATG到S前体蛋白裂解位点),与标准株M41和Beaudette的S1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率分别达到97.39%和97、27%。将IBV H株S1基因亚克隆到pPICZ—A表达载体,转化毕赤酵母中,SDS—PAGE实验证实了IBV H株S1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以表达,进一步用鸡抗IBV血清做Westernblot检测.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947.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近年化学生态学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土传病原物具有一定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起着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可与其他桔抗菌结合,用做生防菌.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还有这样几种假设:(1)植物营养得到改善;(2)竞争作用;(3)根系形态结构改变;(4)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5)诱导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即AMF侵染植物根系后,诱导植物体内酚酸类代谢产物增加,使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防御反应.深人研究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使其能尽快地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新方法,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48.
石鸡 (Alectorischukar)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猎鸟 ,由于栖息地片断化和人类狩猎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石鸡数量正日益减少。本文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 ,测定了陇东黄土高原 8个石鸡种群mtDNA控制区I区和部分II区的4 91个碱基 ,探讨其遗传多样性。 78个样本共发现 2 4个变异位点 (占所测序列的 4 .89% )和 2 5种单倍型 (占所测样本的 32 .0 5 % )。 8个种群中 ,铜川种群的序列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最高 ,分别是 0 .4 7、0 .82和 0 .0 0 2 9;而红回种群的最低 ,仅分别为 0 .10、0 .2 8和 0 .0 0 0 8,这与红回种群受奠基者效应、遗传隔离和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关。 8个种群共享 1种单倍型C1,说明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是 1个单系群 ,属于 1个进化显著单元 ,但它们聚成两个集群。两集群间单倍型相似性指数仅 0 .15 ,遗传距离达 0 .4 3%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遗传变异差异显著 (F =5 .0 2 >F0 .0 5(14 ,1) =4 .0 6 ) ,分别有 13种和 10种单倍型为两个集群所特有。基于遗传差异性 ,陇东黄土高原的石鸡应分为两个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尤其对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最高的铜川种群应进行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949.
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综述了羟基磷灰石(HA)复合材料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近况,并简略探讨了它们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0.
宋之琛  黄翡 《古生物学报》2002,41(4):471-477
讨论化石菌类及其孢子的分类系统,即自然分类及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在孢粉学发展初期曾被广泛采用,随着孢粉学的发展,一些化石菌类缺乏明显的自然属性,其分类采用人为分类系统,Elsik依据细胞数目及萌发器特征首次建立了化石菌类的人类分类系统,但该分类系统未被广泛接受,Norris研究了加拿大第三纪菌类化石,但他未将菌类孢子的形态属归入相应的科、目和纲,宋之琛主要根据菌类孢子的萌发器特征,建立了菌类孢子分类系统,并将菌类孢子及其遗留体分为以下类型:无萌发器类型,单孔类型,双孔类型,三孔类型或三岐菌丝类型,子囊果状或多细胞类型及其他,依据宋之琛及Elsik分类系统及隔壁孔的特征,系统整理了已发现的中国第三纪化石菌类孢子,并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