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1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47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8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7篇
  195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该文对新疆原类梅属(Protoparmeliopsis M.Choisy)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采用形态解剖学、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采样区原类梅属地衣的4个种:凹盘原类梅[Protoparmeliopsis laatokkaensis(R?s?nen)MobergR.Sant],戛氏原类梅[P.garovaglii(K9rb.) Arup, Zhao XinLumbsch]、石墙原类梅[P.muralis(Schreb.) M. Choisy]和盾原类梅[P.peltata(Ramond) Arup, Zhao XinLumbsch],其中凹盘原类梅(P.laatokkaensis)为中国新记录种。该种最主要的辨别特征是具沉陷入地衣体生长的子囊盘和很明显的黑色下地衣体。对以上4种地衣的形态解剖、化学特征和生境进行了描述,同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和相关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992.
人类为了生存,一直在与传染病进行斗争。1978年,天花终于从地球上灭迹,扫除“瘟神”的牛痘疫苗也就因大功告成而退役了。可是随着生物工程的突飞猛进,遗传学家又开始对牛痘疫苗倍增兴趣,准备请它东山再起,复建奇功。研究表明,牛痘疫苗是一种约有二百多个基因的大型病毒。它的负荷能力很大,可  相似文献   
993.
994.
根据2008年和2009年5、8月4个航次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监测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氮磷含量和分布,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年际动态变化、营养类型,并进行有机污染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整个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氮营养水平较高,大部分海域磷酸盐营养水平较低,营养类型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整个监测海域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春季(5月)富营养水平稍重于秋季(8月),河口近岸海域和南部海域富营养水平较重;2008年5月和2009年8月监测海域有机污染评价为开始受污染,2008年8月和2009年5月水质较好。  相似文献   
995.
疏齿千里光(Senecio subdentatus)是分布在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的一种具异形瘦果的菊科一年生短命植物。将野外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 对该物种异形瘦果的形态、扩散和萌发特性, 以及异形瘦果产量与植株大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生态学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疏齿千里光果序中的外围果和中央果均为柱形, 但前者为淡黄色, 后者为褐色, 且二者在大小、冠毛长度及果皮微形态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两种瘦果均以单个果实为扩散单元, 且在静止空气中的降落速度和在1 m·s-1与2 m·s-1风速下的扩散距离无显著差异, 说明虽然果实大小和冠毛长度对瘦果扩散具有不同的影响, 但对其整体扩散能力无明显影响。在各温变周期(5/2、15/2、20/10、25/15和30/15 ℃)处理中, 淡黄色外围果的萌发率均高于褐色中央果的, 且不同温度间两种瘦果的萌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但光照条件对其无显著影响。果序中的中央瘦果数明显多于外围果的, 且植株中外围果所占比例与植株大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而中央果所占比例与植株大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特点说明, 该物种的小植株倾向于产生较多较易萌发的外围果, 大植株倾向于产生较多不易萌发的中央果。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可预测的极端环境中, 疏齿千里光可通过异形瘦果间的萌发差异及调节其不同大小植株中异形瘦果的比例, 来减少同胞后代之间的竞争, 增加其对不同微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6.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海龙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胡毅 《昆虫学报》2011,54(12):1384-1390
为了明确幼虫密度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增长的影响, 对室内条件下(温度22±1℃, RH 70%±5%, 光周期16L∶ 8D)不同幼虫密度[1, 10, 20, 30和40头/瓶(650 mL)]饲养的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幼虫体色、 发育历期和存活率, 以及蛹重和成虫生殖等有显著影响。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 幼虫体色黑化程度呈增强趋势, 幼虫密度大于10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均显著大于幼虫密度为1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P<0.05)。20头/瓶的幼虫和蛹历期最短, 且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P<0.05)。幼虫存活率以10头/瓶最高, 其他幼虫密度的幼虫存活率显著较低(P<0.05)。蛹重以1头/瓶的最重, 并随幼虫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成虫产卵量和交配率分别以1和2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高, 幼虫密度升高则产卵量、 交配率逐渐降低。成虫产卵历期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逐渐缩短。雌、 雄蛾寿命分别以10和20头/瓶幼虫密度时最长, 幼虫密度过高时雌雄蛾寿命又显著缩短(P<0.05)。生命表分析表明,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种群增长指数有显著影响, 以10头/瓶幼虫密度的种群增长指数最高, 幼虫密度过高或过低时种群增长指数下降。据此认为, 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997.
4种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沉水植物常用于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工程.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与测定,分析比较4种常见沉水植物在6个种植密度梯度(0.5g·L-1~3g·L-1)下对世博后滩公园生态水系氮、磷污染物的去除率.30d模拟实验结果表明,4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过量氮、磷均有较高的去除率,在种植密度为3g·L-1时,轮叶黑藻(HydriHa verticillata)对TN去除率最高达到6%,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对TP的去除率最高为88%.在种植密度为0.5g·L-1~3g·L-1的范围内时,各沉水植物实验组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对氮、磷的去除率升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NGAL、IL-18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检测脓毒症大鼠血清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中IL-18和NGAL的表达水平和铁离子浓度。铁离子处理后,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IL-18、NGAL水平、细胞焦亡水平。NGAL蛋白或IL-18抗体治疗后,对脓毒症大鼠的组织损伤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脓毒症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IL-18、NGAL的水平(0.09±0.02 vs 0.33±0.03,0.02±0.01 vs 0.24±0.02,P<0.05)和铁离子浓度上升[(15.24±2.17)μmol/L vs(48.68±5.97)μmol/L,P<0.05]。铁离子处理后,肾上皮细胞中IL-18、NGAL的表达水平上升(0.10±0.02 vs 0.35±0.03,0.02±0.01 vs 0.24±0.02,P<0.05)、细胞焦亡水平上升(4.76±2.17 vs 38.11±7.65,P<0.05)。NGAL蛋白或IL-18抗体治疗后,脓毒症大鼠肾皮质(2.64±0.18 vs 1.51±0.21,...  相似文献   
999.
草地螟滞育幼虫的蛋白和核酸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滞育的分子调控基础, 本研究应用Trizol法、 DNA和蛋白质定量试剂盒、 SDS-PAGE电泳技术分别对进入滞育1, 2, 3和4个月、 解除滞育以及非滞育草地螟老熟幼虫中的核酸含量、 总蛋白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滞育不同月份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低于非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P<0.05); 解除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高于滞育2, 3和4个月的幼虫, 但仍显著低于非滞育的对照组。滞育不同月份、 非滞育以及解除滞育幼虫的总DN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RNA/DNA比值随滞育的开始而显著下降, 随着滞育的结束而显著上升。滞育不同月份的幼虫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P<0.05), 但解除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滞育幼虫体内存在滞育关联蛋白, 蛋白条带在24 kDa左右, 但非滞育和已经解除滞育的幼虫则没有该蛋白条带。这些结果表明, 总RNA含量的降低、 RNA/DNA比值下降、 总蛋白含量的升高, 以及24 kDa蛋白的存在是草地螟幼虫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能量的获取能力、分配速率和效率对动物的生存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德华和王祖望,2000;刘艳华等,2004),消化道作为储藏和处理食物及吸收能量的场所,其形态学和生理学决定着动物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吸收(汪晓琳等,2007;朱万龙等,2009).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种压力和胁迫下,小型哺乳动物的消化道各器官常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Derting and Noakes,1995;张志强和王德华,20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